为女性电影而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引入与介绍,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器,对中国电影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电影创作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电影中的男性霸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性地位。以女性电影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他们奋进的目标。
  关键词:女权主义 女性电影 电影批评
  
  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认知与接受,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前后,一些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电影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开始被介绍与译载,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与《西方的女性电影》,1988年翻译发表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在学术界引发了极大的影响。同年,电影界的重要学术期刊《当代电影》在年底第6期开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专栏,刊登了一系列理论性文章,其中包括伊·安·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o这些理论的引入与介绍,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器,对中国电影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电影创作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电影中的男性霸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性地位。以女性电影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为他们奋进的目标。
  
  一、女性电影的界定
  
  中国理论界对于“女性电影”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魏红霞《新时期中国电影女性形象》提出,在西方“女性电影”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与女权运动紧密联系,它不仅描写妇女的生活,而且塑造理想的妇女形象,否定女性作为男性的“看”的对象。万勤《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一瞥》中指出,“女性电影”是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理论研究者将它严格限定在“表现女权及女性意识的电影”,但在传媒及大众。“女性电影”的外延被无限扩大,导致“泛女性电影”。最后作者认为女性电影是由女导演拍的,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电影。凌燕《电影的另一种定义:伊朗电影(女人花)》,此文尝试从观众的角度将女性题材的电影界定为主要给女性观众看的电影,这种影片通过对女性生活经历的展示,宣泄在父权制社会中受到的压抑。有的学者则紧紧抓住“女性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如李显杰、修倜的《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所强调的“女性意识”,必须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平权意识,二是女性形象要摆脱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刻画出女性自我的命运、价值观和心理特征。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认为女性电影从女性欲望、性别差异、主体性意识三方面表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虽然未曾给出一个唯一的精准的“女性电影”概念,但却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女性电影是什么并不清晰,但女性电影不是什么已经十分明了:(1)女性电影并不等于女性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2)女性电影并不等于女性题材电影。(3)女性电影并不等于一定程度上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
  
  二、质疑与批判——对男性创作者及其作品展开的批评
  
  尽管电影创作者的性别并不能区分电影作品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但是,很大程度上,创作者的性别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者对男性创作者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特别是在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展的早期。屈雅君在其论文中曾这样写道:“男性电影艺术大师们无论塑造出多么动人的银幕女性,他们的作品都不足以称之为女性电影。女性电影,那一定是由对于女子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处境有着切肤之痛的女性导演所创造出来的”。批评家们将注意力普遍集中在男性创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一问题之上。首先,她们阐述了男性创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体现的女性命运。在秦晓红的《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建构》—文中,从“花木兰”式的女人到传统女性形象的复归,再到商业大潮下的欲望代码,这些镜像女人清晰地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己独立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难性。其次,就是揭示女性形象的实质。范志忠在《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文中,屈雅君在《“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女性批评》—文中,均将矛头指向谢晋与张艺谋。范志忠从父权制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谢晋倾注全部热情所塑造的具有母亲般品质的女性形象,“实质上仍是为父权制度服务的,男性。而非女性,成为女性意义确立的唯一参照系,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也因此而再次被‘榨干’和‘抽空’。”而张艺谋影片中自我放逐的女性,也正是父权制度下观者所熟悉的女性形象。屈雅君指出,谢晋的女主人是一些情感和道德的代码,是男人们精神上的守护神。张艺谋的女性系列则是一些本能和欲望的符号,是男人们肉体上的承欢者。谢晋与张艺谋所创作的那些貌似站在女性立场上写女人的作品,无一能跳出男性中心的窠臼。
  戴锦华是一位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剖有建树的学者,在她早期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中,从社会与文化的层面分析了女性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1949年的政治剧变与政权的变更,阻断了五四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延续,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学与艺术在其起始之处,是以朴素而幼稚的艺术语言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述与再确认。于是,1949—1959年间的革命经典电影形态中,欲望视阈与欲望语言消失,人物形象呈现为非性别状态。1979年出现的第四代开始向艺术政治工具论全面突围,但他们的力量是如此的孱弱与微渺,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成了历史的剥夺与主人公内在匮乏的指称。历史/文化反思运动时期,在历史清算与文化寻根的悖论努力之中,女性再一次成为男权世界的历史债务偿还者。第五代拒绝女性形象、拒绝主流而完成了经典之作,但在闯入世界影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女性,并将男性的欲望锁定在女性的身上。
  批评家们对于第六代男性导演的态度要温和很多,甚至给与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如:伍国的《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到第六代电影》、郭泽清的《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电影人的女性情结》。但是从来没有一位评论者给予任何一位男性导演、任何一部男性导演作品“女性电影”的殊荣。
  
  三、自省与反思——对女性创作者及其作品展开的批评
  
  批评家们将更多的关注和希望寄予在女性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之上,尽管对她们的作品也存在着怀疑与批判。但是对于各个时期女作者们所创造的新气象给与了肯定,并积极促成真正的女性电影能够在女性阵营里出现。从1990年杨远婴发表《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以来,陆续有潘若简、中珊、戴锦 华、魏红霞、黄会林等人对中国妇女史以及女性导演集体成果作深度考察。
  杨远婴是较早运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去描述、认识女性执导的电影中女性意识嬗变的研究者。文章的上篇分析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及现状,她指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历史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消融的历史”。而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又明显依赖于社会整体的变革和男性改革家,这必然决定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天然突出社会化和男性化的特征,女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力度遭到淡化。文章的下篇评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的女性导演。早期的王苹、董克娜由于政治和业务都处于模仿男性的阶段,所塑造的女性不可避免地屈服于现存秩序,成为男性精神的缩影。通过群体分析80年代的女导演凌子、张暖忻、史蜀君、王君正、刘苗苗、彭小莲、胡玫、黄蜀芹所创作的作品,指出了这一群体所作的贡献。就是在影片的镜语设置上,凸现了女性特有的情感。文章还高度肯定了《人鬼情》“将是一部女性生活的寓言”。
  戴锦华在1994年发表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基本上承继了杨远婴的论断,并认为《人鬼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持乐观的态度,清醒而尖锐的指出:“女性制作者突破主流意识形态、或经典男权话语、完成自觉地反抗或抗议的女性自陈的努力,大都呈现为一次逃脱的落网。”并对这种状态的产生给出了原因分析:“一、这些影片的女性制作者并未能建立一种真正自觉、自省的女性立场,她们大都持有某种本质论的女性观,大都保有某种经典的道德判断与性别价值判断。女性命题与女性形象的历史空白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女性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的混乱与无知,这一切成了女性电影中女性怪圈的历史成因。二、其表达女性自陈的努力,大都止于塑造‘正面女性形象’,而始终不曾成为一种话语的与文化的反抗或颠覆”。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自省精神足以鞭策现代女性创作者奋勇前进。
  尽管女性创作者经受着种种公开的或隐匿的钳制与束缚,但是批评家们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础之上,积极地为女性导演的创作实践提供多方面的构想。李显杰、修倜在《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通过梳理和归纳电影叙事中的几种女性叙述人方式及其产背景,并着重考察了女性叙述人所具有的“话语”功能和“言说”功能,指出“女性叙述人往往成为女性主体(指影片制作者——编导)的‘代言人’,有着女性自身情愫的直接经验投射。因而整体上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正是作者所强调的一部作品能够称之为女性电影的核心要素。此文从叙事学的角度为女性电影提供了一种创作方法。王虹则借鉴了西方的女权理论思想,她在《女性电影文本》中肯定了莱尔·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的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的论点,认为女性电影应该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看待自我的实践。王玲站在现代的角度试图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建构女性电影,她在《走出目光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国电影的话语与身份书写》中指出,面对后殖民文化时代,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出路应该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张扬文化精神,建立有效的性别文化和本土现实文化认同;二是走出目光的藩篱,忠诚于民族文化,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和中国的文化身份。
  
  四、结语
  
  纵观这二十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批评工作者们并未将精力放置于理论建议,更过是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她们以强劲的批判揭露了以往电影文本中隐性的性别差异与男性中心文化秩序,并试图借助女性创造者构建真实体现女性生存、情感、心理、欲望等的女性电影,但是这种构建的力量却十分薄弱,这其中固然有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强大阻力,也有理论自身的矛盾性,后现代主义的来临,让一切消解得毫无意义,女性的意义似乎只有在不断地颠覆和解构男性意义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关山译,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文艺研究,1985年
  第4期.
  [2]李军辑,西方女性电影,工人日报,1985年7月7
  日.
  [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
  基译),影视文化(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4]伊·安·卡普兰,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
  现,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5]魏红霞,新时期中国电影女性形象,妇女研究论
  丛,1994年第1期.
  [6]万勤,当代美国女性电影一①,当代文坛,1995
  年第5期.
  [7]凌燕,电影的另一种定义:伊朗电影(女人花),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8]李显杰、修倜,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
  性意识,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9]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浙江
  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10]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电影的
  女性批评,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11]秦晓红,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
  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
  3期.
  [12]范志忠,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
  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当代电影,1994年
  第6期.
  [13]①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
  性与女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
  [14]伍国,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
  到第六代电影,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
  [15]郭泽清,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电影人的 女性情结,龙岩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16]杨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当代电
  影,1990年第3期.
  [17]王虹,女性电影文本,西南民族大学,2004年8
  月.
  [18]王玲,走出目光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
  国电影的话语与身份书写,巢湖学院学报.2004
  年,第6卷,第2期.
  指导老师:王丽娟
  作者简介:金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5级研究生广播电视艺术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Flash是由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同时又集中了强大的As语言,使得Flash有良好的互动性,随着第三方3D软件的出现,带有三维效果的Flash动画产品开始出现在银屏上。  [关键词]Flash 三维软件 3D动画产品    Flash是由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但是,由于Flash不能直接支持3D动画制作工具等建模的3
[摘要]头发作为身体的特殊组成物,被中国当代电影创作者反复书写和编码,并被赋予了身体之外的丰富内涵。《白毛女》、《小街》、《头发乱了》、《大辫子的诱惑》、《做头》等以头发为叙事元素的影片展示了头发的多重含义,头发既是阶级斗争的政治术、政治创伤的身体,也是隐喻青春反叛的意指符号;在消费社会,头发不可抗拒的性魅力被彰显,头发不可避免地成为女性自我迷恋的身体文本,头发的魔力和魅力在不断地扩张和蔓延。  
摘要 法国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采用了独特的“版画”形式点。该片赢得世界观众赞许的深层原因,分别是:不同文化语境中多视角人生透视、文化边缘人的困惑与心灵归依、“战争”感知的现代震撼。正是因为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玛尔吉人生主线的同时,蕴合并编织了众多的与当下观众契合的元素和时代主题,才引起了观众冰彻心骨的共鸣与好评。  关键词 历史文化题材动画电影 文化边缘人 战争    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
摘要 《庄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以其深刻的“自然至道”影响后世。“法天贵真”,是庄子对“天籁”的最好阐释:“至乐无乐”以一种超越的姿态挑战了传统的孔儒“礼乐”,庄子所谓“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又以“天乐”之平和追求“自然至道”,自然与平和相互生发。  关键词 《庄子》 音乐美学思想 自然 平和    庄子思想所成就的人生是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自然至道”涵盖了整个人生,音乐作为艺
【摘要】新生代女导演徐静蕾拍摄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杜拉拉升职记》做到了思想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解读这两部电影对我们研究国产类型片的出路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徐静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杜拉拉升职记》    2010年4月,徐静蕾携新作——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以下简称《杜拉拉》)席卷而来,不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同样也获得了大部分观众和影评人
[摘要]当下陕西影视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影视产业的开发力度,当推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并不断扩展它的价值开始。  [关键词]影视产业 文化资源 供需矛盾 开发策略    当“文化成为一种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并逐渐变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时。中国的影视产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而贾磊磊认为“我们对于城市、地区发展的评价尺度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其采用经济的硬性指标,而对于其文化
摘要 与电视剧集比起来,电影版《欲望都市》的剧情仍是围绕两个L——love和label展开。该片反映的友情令人感动不已,而更让人着迷的是三百多件(套)时尚的服饰。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对某个名牌的宣传和展示。《欲望都市》简直就是四个中年女性的T台秀!商家、设计师,著名品牌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令人深思。  [关键词]《欲望都市》 时尚 T台秀 品牌营销      一、引子    改编自HBO于2004
[摘要]研究电影中的现代主义问题,必须同时结合内容和形式来进行,不宜只着眼于形式上的创新。随着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某些现代派人物的作品也会有所变化。现代主义与假现实主义走向汇合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电影现代派 阿伦·雷乃 玛格丽特·杜拉 思想实质与表现形式    现今,谈论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问题,或褒或贬,都已成为家常便饭。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在30年前,即我国改革开放
[摘要]《画皮》超出了观众的审美想象。影片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画皮》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编,《画皮》以男性视角演绎了一场凄婉的现代爱情故事,对“妖”和“挖心”做了全新的诠释。表现了真与假、爱与恨、是与内激烈冲突,反映了现代人深层次的情感困惑与社会心理,指涉了在欲望横流的今天婚外恋和情感不忠、灵魂背叛的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画皮》 男性视角 情感结构    带着看恐怖片的心情去
摘要 作为动画片本身,在角色形象的设定上并不是电影版《辛普森一家》所具有的过人之处,计算机特效技术的长足发展并没有为影片带来诸如《史前一万年》般恢宏的特效表现,没有夸张的虚拟角色的设置,没有波澜壮阔的空间场景,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观众对于这样一群“黄色小人”的追捧与拥戴,他们已经超越了作为一部动画角色本身而成为一种符号与象征。  关键词 讽刺 浓缩 后现代 社会性    在经历过20年屏幕辉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