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百姓爱,得从基层来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贤相丛生的宋代,叶衡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才。据《宋史》記载,他最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军、政两方面都兼任要职。当时,南宋最为圣明的一代君主宋孝宗十分信任他,考虑军机大事时,常常召见他参与研究。那么,叶衡是怎么成为一名既深得君王赏识、又深受百姓爱戴的贤相的呢?
  叶衡做首都临安府下辖的于潜县知县时,豪门大户多居住于此,他们常常为少缴纳赋税而虚报数字。当时的赋税制度,是按当地人口规模来规定一定数字,再按人头摊派。富户们虚报人数,省下了自己的银子,却将这份负担转移到了百姓身上。长此以往,这儿的百姓被过重的赋税困扰得焦头烂额。
  但对于这个积存已久的问题,当地的知县也没有办法。因此,历任知县都如走马灯一样来去,这个弊端却一直如一个毒疮存在着。也就在这时,叶衡来当知县了。他一开始也很苦恼,不过很快就找到了办法。他先是根据对各家各户的了解,制定了一个文件,将县内人家根据土地的多少划定为九个等级。毫无疑问,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自然被划为一等二等。他们很高兴,觉得叶衡很识相。接着,叶衡严格规定,这九个等级里,有的不需要交税,有的必须交税,如果抗拒,就用水火棍招呼。富户们一听,喜笑颜开,看来知县又准备照顾他们了。可接下来的第三条政令,让富户们彻底傻了眼——五等以下的人家全部免除税收,而将这些税收数额平摊在前面四个等级的富户头上。
  当然,作为一个治民之心细如绣花的知县,空有侠客精神也不行,对于富豪,除了平摊赋税外,叶衡也需要替他们妥善考虑,以稳定地方的长治久安。
  譬如征收税收,过去的知县到了期限,就会派手下的差役恶狠狠地下去催收,闹得一片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而叶衡则坚决反对官吏下乡扰民。他和那些富户约定,收税时间一到,他就下发通知,大家自行交税,他绝不派人下乡催讨。
  果然,叶衡说到做到,到了收税时间,他把征税的期限一写,张贴在县衙大门外的墙壁上,再由地方上的里正去下发具体通知。地方富户一看,这个知县说话算话,那就缴纳吧。因此,赋税很顺利地收了上来。也因此,叶衡治理下的于潜县秩序井然且官民关系良好,以至于皇帝都有耳闻。
  这一次,皇帝亲自召见他,笑着说:“听说你治理于潜很有办法啊!爱卿实为人才,烦你辛苦一下,帮朕去治理一下常州吧。”于是,叶衡从一个知县,被提拔为知州。
  当时常州遭遇水灾,大水四处乱窜。百姓们的房子没了,粮食也没了,侥幸存活下来的百姓正等着常州府赈济。可是,整个常州府都是一片泽国,哪儿有粮食啊?常平仓倒是有粮,但那是国仓,不归地方政府管辖,且存着的粮食是以备国用的,没有圣旨,谁敢擅自开仓?
  叶衡到任后手一挥:马上开仓赈济。手下官员都吓了一跳,这样贸然开仓,一旦皇帝动怒,大家都吃不了兜着走,于是赶紧劝阻。这下惹恼了叶衡,他厉声质问下属:“积蓄粮食就是为了防止灾荒的。怎么能不管不顾呢?”于是,常平仓大开,百姓终于有粮食了。可是,大家的锅灶都顺水漂走了,怎么吃啊?叶衡又下令,马上在各地设置粥棚,政府负责将仓库的粮食煮成粥,让大家来吃,以解决燃眉之急。
  解决了百姓的生存温饱问题之后,叶衡又考虑到了应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水灾之后,随之而来的一定是瘟疫。对此,叶衡早有准备。他走出府衙,陪着一群医生,带着草药,走村串户,看见有病人,就马上诊治,免费送药。因为叶衡工作效率高,处事以民为本、方法得当,所以一场水灾和瘟疫过后,常州百姓大都安然无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因为来自基层,因为关心百姓,因为心细如针,所以,叶衡终成一代贤相。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脱颖而出,由一名普通的军事参谋成了五星上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艾森豪威尔在这期间与自己的女司机凯瑟琳·萨默斯比有了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罗曼史……  1942年,希特勒妄图一举征服欧洲,战火燃烧到了伦敦。在疯狂爆炸的燃烧弹中,一名身着英国志愿兵军服的年轻女司机勇敢地开着一辆救护车在满目疮痍的伦敦市区穿行。这个容貌姣好的英国姑娘就是凯瑟琳。  此时,一个新任务在等着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逼近开封,宋徽宗欲南下避乱,打算命皇太子任开封牧,留守开封,抵挡金人。大臣李纲对此表示异议,并提出皇帝必须传位给太子,否则将会面临两重难题:第一,太子不即位,则威望不足以维持大局;第二,太子如果想维持大局只能自行即位,那时内禅之议就不再是皇帝主动与自愿的了。李纲的提议与部分大臣取得了共识,于是徽宗“内禅”没多久就仓皇南逃。  结果,金兵围攻开封未果,于是撤军,旋即徽宗北
清朝时,有年通州府(今属北京)举办乡试,通州考区一位姓孙的主考官善于钻营逢迎,想趁机拍一下李莲英的马屁。  但以乡试主考的官阶是根本见不着李莲英的,正巧李莲英侄子的籍贯在通州府河间县(今属河北沧州),他要回通州参加乡试,需要李莲英帮忙打个招呼。因此,李莲英破格接见了孙主考。孙主考恭恭敬敬地给李莲英叩头请安,并请李莲英对家乡考试工作做重要指示。李莲英说:“也没有别的话要说,只是我家侄子今年也要参加考
作为官二代,托了文学家父亲庾肩吾的庇荫,庾信的文学启蒙生动而隆重。据说他15岁时就成了萧统编辑《文选》的秘书,而后又到萧纲身边做文字工作——萧纲比萧统更小清新,擅写神秘又性感的爱情——“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有个好出身的庾信又接触到了当时最好的诗人,所以他很早就懂得声韵的清丽、对仗的严谨、用典的婉转。这时的他,写点稍显轻佻的情诗再合适不过。他有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写尽头少年风华,“结客少
养老还要靠子女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年人有儿女养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缓期执行刑罚,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当时,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
《红楼梦》中,每位小姐都有着不如意又不可与人说的心事,这时就需要一个能帮助小姐道出心事的丫鬟。而宝钗身边的莺儿就是最好的例子。  宝钗的第一个心事和“金玉良缘”有关。她迫切希望宝玉能知道自己的金锁及其来历,但碍于大家闺秀的身份和那颗羞涩的少女心,宝钗觉得这样的话绝对不能从自己嘴中透露,只能借他人之口说出。所以当宝钗念完通灵宝玉上面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丫鬟莺儿接着说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2岁的阿敏奉伯父努尔哈赤之命,率兵攻打乌拉部的宜罕山城,杀敌千余人,大胜而归。努尔哈赤对此十分赞许,阿敏也因功被封为“台吉”。  后来,努尔哈赤与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努尔哈赤果断出手,斩杀了阿敏的长兄和三弟。当阿敏陪着走投无路的父亲向努尔哈赤认罪时,余怒未消的努尔哈赤也想处死阿敏,后因皇太极等人的力保,阿敏才幸免一死。  努尔哈赤处死舒尔哈齐后,阿
范仲淹有个表弟叫滕元发,此人恃才好强,行为常常出人意料,不同流俗,所以欣赏他的人,认为他骨格清奇,豪放旷达;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狷狂、孤傲。  这么个备受争议的人,他的出生也不同寻常。他原名滕甫,他母亲生他时,梦见一轮皎洁的月亮穿行在白莲花般的云层里,忽然一只大老虎从月亮中跳了下来,滕元发就这样神奇地出生了。滕元发后来虽然没有成为大老虎,但是这种虎虎生风的性格却渗入了血液中。  滕元发是个不折不扣的
沧海一粟  北齐后主高纬突然对乞丐产生浓厚兴趣,在后宫华林苑建造“贫民区”,穿上乞丐衣服模仿穷人买东西,无比认真。  苏东坡任知州时,有次下乡出席庆祝丰收的社日活动。女人们忙抹上平时舍不得用的胭脂、穿上压箱底的红罗裙,争先恐后挤在村舍的“棘篱门”后围观。苏东坡大约深感欣慰,填一阕《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以资纪念。  乾隆退位时已八十多岁,竟又纳了一位妃子——晋妃。当时很多人以为她经过选秀,入宫要
1517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红衣主教一顿饭只能上9个菜,公爵、大主教、侯爵、伯爵以及主教一顿饭只能上7个菜。除身份外,吃几个菜还和收入有关系:年收入在40到100英镑之间的人每顿饭只能有3个菜。且每年用于食品的总花销不能超过其年收入的10%。  受到限制的那些人当然会有意见,有人甚至找出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们称大吃大喝的风气来自于恐惧。在过去的100年里,欧洲人的生活不怎么平静,在严重的饥荒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