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生国际交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成为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的助推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过程。桥城的未来发展,要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主动吸收时代精神和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品质,彰显学校特色。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教育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和借鉴并进而创新,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开展教育交流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桥城中学初中生国际交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国际性视野,以家国的情怀,带动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到一个彼此宽容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的对话”中,促使学校在开放与融合中重建与创新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成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公民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派送老师和学生出访交流学习,让学生走进异国名校,领略当地高质量的教育,体验多元文化,培养独立人格品质、文化包容精神和国际交往能力。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在学校里营造跨文化、跨学科的外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通过人与文化互动,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使师生的国际交流成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公民的有效载体。
二、初中生国际交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策略
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基于初中生国际交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定位的相对独特性,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
1. 凝聚校园精神,提升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的理论体系, 也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桥城中学之所以成功是桥城人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人与人之间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桥城人还具有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敢攀高峰、当仁不让;乘胜前进,誓创第一;走向卓越、追求完美的办学目标和集体愿景。要长久地保持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办出学校的特色,必须提升一个更符合学校特点、有利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桥城中学在 “志存高远 、 海纳百川” 的校园精神引领下,把办学理念提升为“德厚文博、心宽志远”。其含义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心系家国的情怀、远大的抱负、国际的视野,成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大的国家栋梁。这个理念和目标,是桥城中学校园文化氛围、教育教学现实、未来发展的高度概括,既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
2.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点带面拓宽师生思想境界
2010年,在“双方自愿、双方交流、互相推进、共同提高”的原则下,桥城中学分别与澳洲的可丽菲尔国际学院和香港的汉华中学结为姊妹学校,实现彼此在学术、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自2011年寒假起,桥城中学均利用寒暑假组织多批学生赴澳洲布里斯本“可丽菲尔国际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另外,每学期组织学生前往香港汉华中学交流学习,同堂上课。在这样的交流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国外的成长环境,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课堂文化等。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到香港交流、选派英语教师到澳洲、英国培训,以及接受香港师生、澳洲教育团队的回访交流。每次交流活动之后,学校让参与的师生通过校会、班会、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方式与校内的其他师生分享心得体会,以点带面拓宽教师和学生思想境界。
3. 重组多元课程格局,构建个性鲜明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人们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涉及课程建设制度的变革和随之产生的新的课程产品和课程理念等。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桥城中学围绕“志存高远 海纳百川” 的核心理念和“德厚文博、心宽志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中西方文化、艺术、科技、生活中博取精华,去其糟粕,定期开展了“名人名言演讲”、“经典美文诵读”、“英文美文诵读”等多个活动。建构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社交礼仪”、“插花艺术”、“中外电影名片赏析”等30多个校本课程。在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并举,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重的多元课程格局, 构建了个性鲜明的“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校课程文化。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成为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的助推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过程。桥城的未来发展,要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主动吸收时代精神和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品质,彰显学校特色。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教育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和借鉴并进而创新,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开展教育交流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桥城中学初中生国际交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国际性视野,以家国的情怀,带动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到一个彼此宽容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的对话”中,促使学校在开放与融合中重建与创新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成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公民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派送老师和学生出访交流学习,让学生走进异国名校,领略当地高质量的教育,体验多元文化,培养独立人格品质、文化包容精神和国际交往能力。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在学校里营造跨文化、跨学科的外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通过人与文化互动,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使师生的国际交流成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公民的有效载体。
二、初中生国际交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策略
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基于初中生国际交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定位的相对独特性,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
1. 凝聚校园精神,提升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的理论体系, 也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桥城中学之所以成功是桥城人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人与人之间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桥城人还具有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敢攀高峰、当仁不让;乘胜前进,誓创第一;走向卓越、追求完美的办学目标和集体愿景。要长久地保持这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办出学校的特色,必须提升一个更符合学校特点、有利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桥城中学在 “志存高远 、 海纳百川” 的校园精神引领下,把办学理念提升为“德厚文博、心宽志远”。其含义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心系家国的情怀、远大的抱负、国际的视野,成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大的国家栋梁。这个理念和目标,是桥城中学校园文化氛围、教育教学现实、未来发展的高度概括,既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
2.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点带面拓宽师生思想境界
2010年,在“双方自愿、双方交流、互相推进、共同提高”的原则下,桥城中学分别与澳洲的可丽菲尔国际学院和香港的汉华中学结为姊妹学校,实现彼此在学术、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自2011年寒假起,桥城中学均利用寒暑假组织多批学生赴澳洲布里斯本“可丽菲尔国际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另外,每学期组织学生前往香港汉华中学交流学习,同堂上课。在这样的交流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国外的成长环境,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课堂文化等。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到香港交流、选派英语教师到澳洲、英国培训,以及接受香港师生、澳洲教育团队的回访交流。每次交流活动之后,学校让参与的师生通过校会、班会、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方式与校内的其他师生分享心得体会,以点带面拓宽教师和学生思想境界。
3. 重组多元课程格局,构建个性鲜明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人们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涉及课程建设制度的变革和随之产生的新的课程产品和课程理念等。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桥城中学围绕“志存高远 海纳百川” 的核心理念和“德厚文博、心宽志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中西方文化、艺术、科技、生活中博取精华,去其糟粕,定期开展了“名人名言演讲”、“经典美文诵读”、“英文美文诵读”等多个活动。建构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社交礼仪”、“插花艺术”、“中外电影名片赏析”等30多个校本课程。在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并举,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重的多元课程格局, 构建了个性鲜明的“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校课程文化。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