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天空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人喜欢养花种草,也喜爱遛鸟玩虫,这曾经被忙于生计的人所羡慕,也曾经被志存高远的人所诟病。但我明白这并非他们的专利,在我所居住的南方小城,确切地说在这么一个宁静优雅的校园里,这里的知识分子们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亲近自然。虽然我与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都不同,但我却从小和他们爱上了同样的东西。即便在很久以后的今天,在我因为种种的生活变故已经和自然的生命存在距离的今天,每当高楼间狭窄的天空掠过成群的白鸽,我还是会想起和它们共处的时光。
  城市是属于人类的,但自然却是属于一切生命的。当人们在彼此间繁复的交往和谋划中感到疲倦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许就是对自然的那份親近。我愿意相信这是一种本能,一种不需要学习的本能。当我再次推开窗户,无论我身在何处,在那能够看见天空的高度,生命依旧荡漾着原始的自由,就跟童年时的我们一样。
  一
  从我记事起,我的家就是这座校园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它的面貌发生过无数次变化,但除了那些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建筑,唯一不曾变化的就是这里数不胜数的动物和植物。校门里正对的是一个填满了各色花卉的圆形花坛,两侧是几片种植着玉兰和杧果的绿色园地。楼群里除了一座长满翠绿嫩草的山包,还有一座游弋着小鱼的假山池塘。一片名叫琴湖的水面时常翻滚着鲇鱼吐出的气泡,果实累累的龙眼树包住了池塘的一角,周围是一圈罗汉竹围成的篱笆。
  听父亲说,在他来到这里工作的那个年代,这片位于市郊的方寸之地周围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直到新的食堂建起的前夜,推开围墙上的大铁门,门外仍旧是一片叶浪翻滚的芋头地。这是一片和自然不分彼此的天地,好像每一座建筑都是和生命相生相伴的,就像我家隔壁的老宿舍楼上遍布的爬山虎一样。
  这也是一个接受自然馈赠最多的农庄,从前的职工在这里分享丰收的稻米,后来的工人在这里采摘芬芳的玉兰。在我还是学生时的每个假期里,学校都会给每个家庭送去一袋新鲜的杧果。生活在冷漠城市里的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伴着生命的温度慢慢成长,即便我没有父母亲那样与自然界零距离的童年,我也从不会感觉到生活的孤独与寂寞。雨天里我可以在草地边寻觅挂着露珠的蜗牛,晴天里我可以在母亲的帮助下捕捉杧果树上的知了。我爬上那棵长着盘龙般虬枝的老树,把玩挂满枝头的犹如红色镰刀般的花朵。在那座技工学校的老房子尚未拆除的时候,我曾经小心翼翼地从墙根铲下成片的苔藓。在那个培育花卉的苗圃尚且存在的时候,我也曾经兴致勃勃地捞取过水洼里漂浮的绿萍。
  那时候我家楼下的大女孩还没搬走,我年迈的外祖母也仍然健在,她们可以陪我在阳光下翻煮刚刚撅起的水萝卜,或者带我逐个拔取竹篱笆上的竹芯回家泡水喝。那时候那个后来成为门球场,再后来成为一片草坪的游泳池仍然闲置着,在孩子眼里深不可测的池底一侧积满墨绿的雨水,上面遍布着可以喂猪的大叶水草。每个夏日的夜晚和黎明,我都是在清晰而夸张的蛙声中入睡和醒来的,那种声音就像清泉里涌出的水泡声一般传出很远,让今天的我联想起辛弃疾那首著名的《西江月》。那时候今天成为我新家的高地也仍旧是荒废的,一片遮天蔽日的老树簇拥着早已无人居住的校长楼,树下是一张枯叶和杂草编织成的松软而厚实的地毯。
  那里曾经是我的百草园,暑假里的每个清晨,我都会骑着小单车爬上种满木芙蓉的高坡,来这里寻找亲近自然的快乐。无须介意院墙外的猪圈里飘来的臭气,单是叶影间飞蹿的斑鸠就足以把喜爱打猎的舅舅吸引到这里。还有那棵紧挨着墙边的木瓜树,青绿的果实中总会有一两颗熟透得摇摇欲坠,我和母亲曾经打下过最软的一颗,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尝木瓜的滋味,那种特别的甜美值得记忆一生。时光飞逝,今天,校园里很多生活的布景早已经永远是记忆了,但那两行高大的白桦树仍然坚强地挺立着,我不知道它们身边是否游荡过父辈的青春,我只知道它拥有撕不尽的树皮,就像千万张纸都写不尽的童年往事。但同样的乐土,《牛虻》的开头只用了短短的一节,幸好有那样一节文字,那是伟大生命的起点,也是疲惫灵魂的归宿。
  在那座幸存至今的老宿舍楼里,我曾经的家位于视野良好的第三层,但我却从来羡慕住在一层的邻居们,甚至希望将来的家能够和他们一样。其中的理由很简单,一层的房子直接挨着地面,推开阳台的门出来,迎面便是一块不大不小的土地。住在那里的人们没有一个会让这块地终日荒废着。有人将它们用一人高的篱笆围拢起来,篱笆里种上一畦畦的大白菜,或是一簇簇的大蒜苗,于是日常的蔬菜就可以部分自给自足了,更有甚者完全把它们改造成花园或果园。就在我家楼下,那位大女孩的外祖父母种下了一棵桃树、一棵番石榴和一棵枇杷,每年他们都会爬上高处摘取那里的果实,有时也和住在楼上的我们一道分享它们。而在我已经没有记忆的幼年寓所附近,某位教授的园子里甚至种有一棵高大的桑树,它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初次饲养过的蚕宝宝咀嚼的就是它的主人赠予的嫩叶。即便在我尚不知道何为窃取的时候,我也曾偷偷猫着腰伸手拔过某个园子里的菜苗。我并不是希望用它充饥,只是无端地对那些篱笆后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种植那么多东西?它们是怎样长大的?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这样的园地?我一边徘徊在园子周围,一边无数次地问自己。
  或许是受了这个难以实现的愿望的激励,还在上小学的我第一次在自家的阳台上开始了无土栽培番茄的实验。实验的材料都是工厂预先加工好的,但当鲜红的小西红柿终于挂满枝头,我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喜。我终于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了,即便它们远没有那些园子里的那般硕大和完美。要是我能有个这样的园子,我一定也能把它们种出来。我于是一直做着这样的美梦,直到我搬离了那里,并且最终搬到了我从前视为百草园的那片高地上。木瓜树不见了,建设新居的人们如此冷酷地砍倒了它,我从此再也没机会品味那样的甜美。新家果真安排在了一层,但它再也不可能连着一片园地,真正接着地面的成了新的储藏间,门口对着的坡地上已经种满翠竹和绿草,再也没有空余的地面成全我的梦想。就连那棵从老家的邻居那里偷偷拔来的昙花也一样,种在花盆里的它再也接不到地气,开放过屈指可数的几次后便日益走向枯萎。剩下的只有我对那些从不属于我的园子的怀念。
其他文献
现在,我注视一棵树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注视地面上其他站立的事物的时间。  树的命运是从种子落下土壤的一刻开始的。  一棵树的身躯占据不了地面多大的空间,往往是向上生长到高于人的头顶才砉然撑开,在天空中向四方伸展开去。地下的部分是我们的目力无法穿透洞悉的,它作用于地面的视觉却是一个个感性真实的存在。每一棵树都是独异的个体,如万千众生,品相殊异,气韵有别。绿色——说来只是笼统的一个色泽上的感觉。一棵树上
十多年前,与村里众多年轻人一样,他是个一穷二白的“打工仔”。  今天,他是村里大名鼎鼎的致富能手,带领全村不少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曾经在外务工风风火火、顺风顺水时,他却选择了回村发展;沉潜数年,好不容易靠着养殖泥鳅的技术发家致富,他又把技术无偿“让”给了村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善心好人。他叫石光元——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新湾村党委书记。  打工仔  十多年前,与村里大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党章规定是一脉相承的。学习践行党章,强化四个意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广大党员的基本义务和立身之本,更是组工干部的应尽职责和庄严使命。  强化政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组工干部要强化政治意识,始终坚
一  外面的夜空有点透明。月芳洗完两件衣服,已经9点。洗衣液不小心倒多了,不得不多清洗几遍。婆婆王霞在房间不知干什么,要是她知道,势必会说几句,好像月芳那多用的几盆水会造成世界严重缺水。好久没下雨,季节很反常,以往这个时候,梅雨绵绵。暮春的夜晚,温度反复无常,穿多热,穿少凉。月芳的手有些凉,本想放到明天,等丈夫张克和孩子换衣服后一起用洗衣机洗。婆婆说脏了就洗,放久有味。月芳想就放一天,又不是夏天,
被冬天剥夺的绿叶还没有返还  一切还是荒芜的样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  一棵过早开花的树  举上头顶  那叫不出名的花  泣血般地红着  像是自戕的献祭  我站在春天的荒芜之上  不忍卒看  我知道,再过些日子  这些血一般红着的花儿  必將凋敝  一同凋敝的是否还有  血一般的记忆
朱以撒(散文家):  绿萍写了多年的散文,也出版了几本散文集。作为一名忙碌的小学教师,能对写作有持久的兴致,只能说把写作当成了精神上的修养。  绿萍的散文写作倾向于简净、平和和细腻,不是那种恣肆张扬咄咄逼人的笔调,小处着眼展开思路,向内挖掘表现的空间,同时以密集的细节来支持。从她的不少篇名可以看出情怀的走向——《向下》《秘境》《暗香》《烟水》,景只是一个引子,是用来表达个人心灵与世界沟通的,景物都
1月2日11时,太阳穿过云层,照在云阳县泥溪镇枞林村,暖洋洋的。  顺着河谷,沿着盘旋的山路行驶十多分钟后,枞林村党支部书记李福菊乘坐的汽车,在6组向信树家门前停了下来。  此时,向信树刚从集镇赶场回来,春节将至,他的背篼中装满了年货。  为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李福菊没有直接给钱给物,而是让贫困户向信树“找回”了曾经的斗志。  “要不是李书记一次次上门真心实意地帮扶,恐怕到现在我都还没活出个人
春天,细雨飘丝。山上野生花笋长出来了。我和小伙伴们离开村口,往山的方向跑。母亲追着:“不能去呀,坏丫头,你会弄湿衣服的。”母亲的呼喊在风里飘着,我们已经跑远了。清甜的山泉水没有滋养出我的文静。春天到野外去,满山遍野地跑着:拗小花笋,拗胖嘟嘟的蕨菜,采折鹅黄的、茄紫的、红的嫩叶枝……  孩子是母亲的第二张脸。我想我打小的个性以至长大成人成家,不受一些陈规陋习的管束,应该归功于我的母亲。  母亲没有读
【编者按】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既是中国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我们感受和书写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和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间坐标。为此,我们开辟“新时代新征程征文”栏目,刊发以下主题和内容的文章:以亲历、亲见、亲闻之事,生动形象地描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改革开
散文易写难工。余光中说:“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这意味着散文创作入门的门槛并不高。但是,如何在那些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中写出独特的美感与感受,这对散文作者的文学修养及心灵趣味却是一种考验。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微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正因为人心的一点灵明,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才能建立起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