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往事万花筒

来源 :大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考研继续。我们身边,每天都不断上演着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考研故事。
  时光流逝,一切都将成为亲历者的美好回忆。然而往事并不如烟,品味他们的考研经历,咀嚼他们的考研甘苦,对未来的参与者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经历的体验,一次寓意丰富的升华。
  
  成功篇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华,2004届东南大学研究生
  
  个人经历:
  我是辞职考研的,原因是实在不能容忍自己的工作环境。辞职后迷惘了一段时间,不知道要干什么。刚开始,无信息、无资料,不知道考什么,也不知道程序如何。一年的时间里,我一个人呆在家,自己摸索,自己学习。我孤独过,恐慌过;激动时会半夜爬起来看书,愤怒时也会把书扔得远远的。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有上过辅导班,也没有过多的复习资料。英语有什么书看什么书,直到后来姐姐给我买了一本阅读理解方面的书。“政治”纯粹是看教育部出的参考书,专业课只有课本。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其他的我在大学里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包括高等数学。考试我也是在外地参加的。最后我终于考上了梦想的学校——东南大学。
  个人心得:
  1、敢于背水一战。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2、不要放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启示:
  对于辞职考研的朋友来说,远离学校考研的大群体、大氛围,了解专业信息和有效率的复习会比较困难。因此,全方面了解考研信息和系统的复习方法显得很重要。我的建议是:
  1、全方位多渠道收集考研情报:上网、打电话、托同学朋友打听,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上。
  2、找齐必备参考书目。情报收集完之后,大多数人仍然毫无经验,所以应当尽可能地向这个专业的人咨询。最好是与就读本专业的师兄师姐或刚考上本专业的同学取得联系,他们一定会热心帮助你的。一般来说,应先找到专业课考试所指定的参考书目,然后去找考上的同学借或去买,如果书店买不到或买不齐,可以从出版社或所报考学校的教材服务中心邮购。
  3、保持和招生单位的联系,随时了解招生的信息。现在大学研招办的服务比以前好多了,也能比较及时地提供信息。不妨多多关注。
  4、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上专门的考研服务网站,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复习。
  
  亲朋好友给足了动力
  黎好,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
  
  个人经历:
  几乎整整一年,我生活、学习的全部主题只有一个:考研。尤其是这大半年,做了许多从前根本不可能做的事:在家高效、自觉学习,消化掉二十多本书,写了几百页最大号活页纸的笔记,每天学习十小时以上,十多天不出家门,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最大收获是专业的学习,从古代到当代,从东方到欧美,从比较文学到文学理论,重拾、扩展、提高,所看的书比前三年都多。我从来没有用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去年除了复习,其他活动于我基本上是空白。
  个人体会:
  过了大半年近乎隐居的生活,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一个人面壁读书,即使是父母,后来每天见面也不过半小时。不过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家里全力在物质、精神上的支持,靠的是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多亏了许多浮华落尽见真淳的朋友的鼓励。考上研究生第一份功劳首先归功于他们无私的爱,其次才是自己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切我皆心存感激。
  启示:
  考研联系着很多人的心,让亲朋好友给你更多的动力。
  
  小目标+小目标+小目标+……=梦想
  赵放晴:民办高校学生,2004年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
  
  个人经历:
  我是从一所民办学校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我仍然不会忘记第一次告诉别人我的梦想和计划时,他们怀疑的眼神;我也不会忘记一位“知己级”的网友,当我告诉他我是专科生的时候,他就消失在我的世界中。
  个人体会:
  像我这样的人考研,无疑会受到别人的怀疑和冷落。很多不是很乐观的人都会想,我们离梦想的距离比本科生要远很多。在困境中应该表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追求。我希望像我一样出身贫寒的学子们都能积极地进取,勇敢地竞争,仔细思考并转化为动力。
  当我们决定去考研的时候,也许会因为怕自己没有多少知识而心里没底。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自信心。
  大家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即“每天做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6件事情”。每天晚上睡觉前随便找张纸写出第二天要做的6件事情,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起来。每完成一件就把纸拿出来划掉。每做完一件事情,每划掉一件事,你就会发现自己充实了。用一句古老的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一定要追求梦想,那么就请努力完成它!
  我并不是说每天做到6件事情就能成功了。我要说的,就是把伟大的梦想具体化,就是把梦想转化成一个又一个具体“渺小”的目标。
  启示:
  小目标+小目标+小目标+……=梦想。
  和很多本科生不一样,在“三流”大学里的学生考研并不像他们那样,我们的压力更多,因为对手的实力比我们强,这常使我们陷入了苦恼的境地。因此我们更需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考研。“三流”大学生考研的第一步就是正确坚定的自信!当我们逐步建立自信的时候,我们就会更轻易地把精力都放在这个目标上。所以,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能更容易集中更多的精力。所以我们在底子上虽然输了,但在心理上却有了优势。还有,当学得“充实得不能再充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淡泊成败了,我们的考研就是证明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答复。
  
  警醒篇
  
  专业很重要,想好了再选择
  陈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系研究生
  
  个人经历:
  2001年,在职跨专业考研,我挑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容易录取的“冷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整整三个月每天熬夜到凌晨一点,所幸最终以372分考上了“公费”。现在,已经是把硕士学位拿到手的人。
  个人心得:
  常有人问我读的是什么专业或是研究了什么,我总觉得有点说不出口,遮遮掩掩的显得很不爽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知阁下听了会有什么感受?我是常常感叹要在计划经济时代学这个玩意就好了。回想我辛辛苦苦考研图个什么呀?说白了,也就是想活得更好一点而已。可是这种专业又能带给我什么呢?自己不感兴趣,不快乐,出路又不好。读研时我就很悲凉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出路实在很糟。我知道很多人会考这个专业,而我也知道很多人也都出于无奈,所谓学术追求不过是一句美丽的谎言而已。我这个专业的大多数人差不多全靠自己到网上拼凑篇论文混毕业,真是消耗了青春,消耗了money,到头来落得一身无奈。
  启示:
  大多数人考研总会这么想:现状不令人满意,所以去考研。考上研究生了,就什么都有了。其实未必。理智地认清自己,以自己的个人爱好为前提,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考研计划和考研目标。不顾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强求自己是不明智的,很可能浪费了大好时光。报名时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真正适合什么,真正喜欢什么,不是随便考上一个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是一种自我欺骗。
  
  “考研三忌”让我败北
  小小:2004年考研失败
  
  个人经历:
  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本科院校,我学得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看到大家都考研,我也想当然地准备考,而且“非重点不读”,还选择了跨专业考试——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开始复习以突破英语为主,兼顾数学。一开始我边背单词,边做阅读理解。但由于英语基础知识太薄弱,词汇没有很好地掌握,很多时候一篇阅读做下来只能正确一个,有时甚至全军覆没。迫于这种情况,我又调整了复习计划,又全心思地扑在单词上。然而,专业课8本参考书同样让我惊慌失措,那时距离考研只有短短几个月了,我产生了动摇的念头。虽然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还是在继续复习,但我已经对这次考研不抱信心了。最后成绩272分,失败。
  个人心得:
  我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失败是踩中了“考研三忌”。
  1、忌动机不纯。我不明确自己的目标,考研只是意气用事。生活是自己的,不能轻易把考研当成一种与他人抗衡的工具或途径,这样也就失去了考研本身的意义。我考研的动机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成功的几率不大。
  2、忌盲目跟风。考研时,选择学校和专业一定要慎重,不能因为热门或名气大就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在报考前最好能通过多种途径与考过该专业的学长沟通取经,有许多“内幕”不是通过薄薄一张报考说明就能轻易获得的。
  3、忌计划一变再变。没有在考研初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不盲目轻视任何一科,也不因为自身擅长某科就忽略该科复习,一定要做到全面兼顾,有的放矢。在复习时,我一味复习公共课,而忽视我最薄弱的专业课,这成了我最大的败笔。
  
  奋进篇
  
  四载风雨考研路
  小刚,2005年第4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个人经历:
  2002年,第一次研究生考试的成绩门门过线但也分数不高,总分317,离复旦大学的民商法录取线相差23分。
  从2002年9月开始,我辞职全力备考。四个月120来天,每天6点起床到上海交大看书,晚上11点睡觉,日子如同炼狱。2003年考研成绩为:政治72分,英语52分,法概101分,民商法126分。总分347,肯定过线了,但两道英语选择题要了我的命。
  2003年我重新找到工作,10月继续报考。由于工作原因,导致复习质量大不如上次。考试完毕,总分319,律师资格考试高手的我《法学概论》只考了90分,导致与当年的分数线擦肩而过,又一次抱恨而归。
  2004年,我本已不再想考研的事了,但还是心有不甘。11月的工作之余我又开始复习,但心态跟前几次考试相比已经大为平静。2005年1月23日,研究生考试在寒冷的冬雨中闭幕。
  个人心得:
  2005年1月23日,走出复旦大学校门的一刹那我已做出决定:今生今世,我有过四次的考研经历,不管今年考试的结果如何,四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我自己心甘情愿,“第五次”对我来说已经不再可能。生命如此精彩,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时静想,如此执著的四年长路已经走过,未来长路还要继续走,我坚信生命的前方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
  启示:
  考研需要信念但同时也需要明智的选择。历经多年之后,虽然你仍有可能取得考研的最后成功。但在你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东西。也许你失去了自己的很多优势,年龄、经历,也许你放弃了多年努力在事业上的发展,也许你失去了更多的东西。不管成功与否,生活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读研并非是唯一的发展道路。在人生的拐点上真的不存在对或者错,我至今回想起来也并不觉得放弃考研的就是意志不坚定者,因为人是一个不断放弃地过程,在放弃中归于成熟,找到自己想要的或者适合自己的就足够了。
  
  不放过每一个成功的机会
  小闵:考研三次
  
  个人经历:
  大三的时候我考过了一次,总分264。当时很开心,觉得大四再扎实地复习一年,应该可以进北大。果然,2004年北大公布初试成绩,查了自己的成绩:354分,第2名。
  看到这个分数真的好激动,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可能对好多朋友来说,初试这么好的成绩,上个研究生是铁定了的事情。可是,我的命运就是有这么不平衡。由于复试犯下的一个低级、致命的错误,我被北大淘汰。
  我最终没有选择接受调剂,我不要去那些自己不愿意去的学校。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于是我决定再考一次。我放弃北大,改考武汉大学。我知道自己的实力,于是没像其他人那样辞职考研。边工作边考研,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经历,确实好有难度,虽然说时间有很多,但是我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厚着脸皮说一句,还好自己底子很好,要不然这次我敢肯定没戏。2005年1月23号,我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次考研。
  个人心得:
  现在想想,第一次考心态最好,没一点负担,反正就是去看看题目的。第二次,精心准备,调整得很好,发挥得很好,但是复试犯了错误。被北大淘汰对我的打击很大,一般人无法理解我的痛苦。第三次,没怎么准备,很大程度上吃老本,因为没有激情了,现在还没出成绩,我不敢说这次自己一定能上,但是我感觉自己考得不错,只要英语过了就有可能进武汉大学前5名。回首三次考研,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踏实,要养成自己的习惯和规律!
  启示:
  不要放过每一个成功的机会,人生在于拼搏。
  
  乐观的考研,快乐的奋斗
  张扬:28岁,辞职考研
  
  个人经历:
  还记得大三时,我们班真有点“全民考研”的味道。课间课后总能看见人人手中拿着一本英语词汇书在狂啃。但是,后来这个队伍一点点在“缩水”,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我全力付出了一年。一年的时间,生活的主题已经完全被两个字包揽——考研。我失败了,但我却依然执迷不悔,还准备考第二次。
  个人心得:
  我想我坚持第二次考研的原因是:遭遇它、经历它、自觉地直面困难,勇敢地向前进。
  生活与考研不是矛盾对立的,我也可以把二者和谐统一起来,从中得到极大的幸福。每天,我会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安排妥当,并一一落实,再让自己美美地睡个好觉。与此同时,经历过程必将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就很容易退缩,而我是把自己沉浸在每一次过程中,于是感觉活力倍增。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很单调,而经历它之后会发现学习有很大的乐趣,自然而然就沉浸其中。考研只是人生当中一个选择而已,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体会。同时我想说的是生活是美好的,不必太在意得与失,重要的是考研的过程。
  启示:
  应该说,考研经历会带给每个考研的朋友许多许多。这是用自己青春和汗水去践行理想的经历,是值得一辈子收藏和体会的宝贵财富。考研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对于一个要毕业的人来说,身边充满了诱惑,比如找工作,比如彻底地放松学习,但是一年的努力后,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自己已经算是个英雄。而这也只有过来的人才可以体会吧。
其他文献
拨通朋友的手机,传来的声音不再是单调的“嘟-嘟-”,而是一些让人爆笑的段子:“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花,我左手拿个诺基亚右手拿个摩托罗拉。我坐完奔驰添宝马,没事到西方国家吃点龙虾。急啥,吃完龙虾接你电话!”  你知道吗,创作这些趣味铃声的人,年薪高达10万-50万;随着新听觉时代的到来,铃声写手堪称“当今最时尚的职业”,抢尽了“短信写手”的风头!    ★落魄女孩当上“铃声写手”    
期刊
目前,考研又被大家提到议事日程当中来了,虽然现在还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可以准备。但我觉得,如果要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正常的学习生活计划,同时又要轻松面对考研,这的确需要大家来认真规划。2004年考研结果中显示,有近七成的考生英语不及格。这充分说明,在整个考研中,提升英语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并且时间也是非常紧迫的。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有近四成的考生在临考前没有勇气走进考场而最终放弃了。
期刊
沟通是成功的桥梁   郭楠, 25岁,外企职员    在这两年里,我一直尽我最大努力工作着。我一直没有忘记当初我对老板说过的话。我想老板也是赏识我的。我一直这么自信地认为。然而,虽然我的试用期已过,但我的薪水依然没有提升多少。有不少同事和我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我比他们要更加努力。然而他们的薪水都比我要高出一些。我一直很看重这份工作,也很喜欢它,不愿意丢掉它。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偶然,在一次朋友聚会
期刊
编者按: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对职业规划、职业素质拓展、自我认识或成长困惑等问题,发至本刊特约职业规划顾问高清玲女士的专用邮箱,高女士将给予认真回复,并选取典型个案在本栏目刊载。    上期我们谈到职业素质的完善推动着职业生涯发展,今天我们来看看应该发展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说是企业看重哪些职业素质?以及什么样的职业素质能帮助你规划成功?  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总结,以下素质对任何职业和任何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
期刊
新加坡应该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地方了,去过没去过的人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比如花园城市、美食之都等等。在同学送别的聚会中,我甚至说:“嗨,我去的地方就跟中国南方似的,哪叫出国啊!”  如今,我却要说,正是在这里,我得到了另一片温暖、健康的成长天空。    2003年底,我来到了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到处绿树绿地,绚丽的胡姬花丛中常可以看到悠闲行走的白色鹭鸶,用餐时也随时
期刊
张静初是个圈内难得的才女加美女,但是更为难得是她相当内敛,从来没有盛气凌人的样子。在云南拍完电视剧《花腰新娘》之后,她会说:“云南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我会一辈子记住这块土地。”而有记者问起《孔雀》里那许多激情戏,她也能很礼貌而智慧地应对:“是激情而不是色情,这些片段会让观众感到这个女孩更加圣洁。”  其实她年纪已经不小了,考上“中戏”之前在北京“漂”了6年,靠隔三岔五拍一些广告过活。  “1999
期刊
四月的下午,情绪不高,懒得可以。手中的遥控器不停换频道,突然停下,黑白的画面,老电影《女儿经》,真的是很老很老的片子啊!很多人都想念老电影,大导演翻拍,做得最极端的莫过于崔永元的老电影串烧。不管怎样,我们有电影,也许,想想人生,戏外的舞台远比戏里更加广阔。但,为了每次与电影的约会,我都会整理心情,用吃小菜的心情去赴这盛宴,不是我的风格!     《海上花》    我们看到一场接一场的吃吃喝喝,他们
期刊
弟弟叫大鹰,但他性格里一点也没有鹰的桀骜不驯。幼时的他沉默而温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会给我带来那么多感动。  7岁那年,一天,父亲买来装饰板钉在家里吃饭的旧木桌上,好让它看起来新一点。父亲走后,我便好奇地拿手去抠,突然,脆脆的装饰板被我掰下来一大块,我吓坏了,不等父亲回来就一个人怯怯地跑出去了。中午回家,父亲的脸好严肃,拍着桌子问谁干的好事。弟弟低着头说:“不是我。”父亲又
期刊
红子是个含蓄内向的人。当我想给他一个惊喜突然出现在中科大校园时,想不到竟在他同学面前泄漏了他有女朋友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忽然由一个边缘人变成大家关注的中心了,幸福夹杂着一点尴尬。他哼都没哼一声,就被人借给了自行车、相机、遮阳伞、甚至一大堆杂志。宿舍里的男孩子们平常一贯独来独往,也一下子充满女性气息:亲近而温馨。大家没有来由地小聚在餐馆里,喝些酒,互相拍着肩膀,说几句“可惜朋友之妻不可夺”之类的话
期刊
现在的女导演了不得,看过黄真真的“六楼后座”吗?看过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吗?当然,导演不单单指拍电影的,用各种零件打磨或拼装成一个印有自己名字“作品”的女人,就是传说中的女导演了。我现在较为关注和期待的是一个“准女人”——15岁的蒋方舟。这位声称自己天生对边缘感兴趣的“泛90年代”专栏作家,计划在今年暑假用她所有的稿费拍一部以成本较低为前提的非边缘类青少年题材电影。她的文章我上网阅读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