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历史深处有荣光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初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通过张骞两次出使,终于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从那以后,在这条通道上,东方的丝绸制品源源不断输往中亚、西亚,最终抵达遥远的欧洲。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约定俗成的统称。
  在中国的版图上,西北的大漠孤烟直和东南的海上生明月之间,路途漫漫,关山重重。土生土长的沿海人擅长舟楫,观天象识海路,加上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便捷。“丝绸之路”开辟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业已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路交通的大动脉,尤其唐朝以后,中国和东南亚的来往越来越密切,中西间的贸易也利用这条海上通道。隋唐时运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丝绸,沿用陆路习惯,世人也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它是由当时东西方海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国际贸易网络。
  一
  明隆庆元年(1567),东南沿海最大的私商港口——漳州月港解除海禁,迎来中国海外贸易的月港时代。月港从兴起到鼎盛近200年间,正逢欧洲大航海后的扩张时期,它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为中转港,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在月港“准贩东西洋”448年后初秋的一天,我站在临溪山坡的一条机耕道上,这里距离月港大约70公里。周遭林木蓊郁,高挑的速生桉树干笔直白亮,在漫山遍野单一的墨绿色烘托下,显得精神十足。
  机耕道的左右两侧均是剥离掉绿色植被、揭露出地表的瓷窑遗址,窑头朝向西北,阶梯似的窑炉群大约有十米长,与机耕道呈十字相交,似一条长龙顺坡而筑。其间红褐色的土壤上碎瓷片、残匣钵斑驳陆离,倒塌堆积情状颇为沧桑。这处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现场,便是南靖县东溪窑群封门坑一号窑址。
  考古发掘的窑炉遗迹被机耕道从中下部拦腰截断,南面破损严重,仅在底部一层还残留矮矬墙体和垫底匣钵,大部分地层在近现代耕作中被扰动过。
  揭露出地面的窑址凝固着遭到破坏后的残貌,窑室拱顶尽数坍塌,眼前大概仅留下一处平面遗存。那一间间火膛和窑室后壁底的通火孔,保存稍为完好的,一溜溜齐整十余孔,俨然黑洞洞的枪眼;破落颓败的,那些高低错落的红砖感觉被热熔成糊状,又粘淋在了烟熏火燎的青砖上。窑室内的残壁上,贴附着深灰和灰白色的玻璃态窑汗。砖砌成的窑室底部,一排排匣钵依窑阶而坐,委身窑沙之中,一些匣钵腔内还粘嵌着青花残碗。侧面窑门的操作平台,匣钵呈柱状摞叠……
  陪同我前来的南靖县文化部门专家告诉我,就这同一地点,发掘揭示出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四座窑炉遗迹,三座为横室阶级窑,一座为龙窑。最早的窑炉被废弃后,垫上土再次修建,或干脆利用部分之前完好的结构。此地采集的瓷器以青花瓷、白瓷、青瓷为主,亦有部分米黄釉、酱釉等,器形以碗、盘、杯、汤匙等生活器具为主。考古专家根据瓷器风格和特质推断,烧造年代在明中后期到晚清之间。
  云烟苍茫的历史深处,有一截片段兀然浮了上脑海。眼前的山岭依稀繁盛、喧哗起来,慢慢幻化成明清十里窑场的千百水碓咿呀、漫山红火白烟……
  二
  1603年,已经称霸西方海洋经济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马六甲海峡洗劫了一艘葡萄牙货船,船上装载有大量瓷器,荷兰人把缴获的战利品带回阿姆斯特丹拍卖,场面火爆。这艘叫克拉克的货船,船上的瓷器不知产于何地,被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后来,欧洲人把明万历时期风格类似的中国瓷器统称为克拉克瓷,这其中有一大部分便是漳州地区瓷窑生产的青花瓷。
  早在元朝,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最后又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故乡,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使还处于蒙昧时代的欧洲人对东方无比神往,并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海上丝绸之路对欧洲大航海时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率先完成中央集权,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很快,他们开辟出一条新航路,抵达远东的中国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人安德拉德的船队登陆广州,他与明朝官府的往来,被视为中国和欧洲接触的开端。1557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并将它打造成为当时东南亚重要的中转口岸。葡萄牙人把自己喜欢的中国瓷大量贩往欧洲,那里的人对来自东方的瓷器爱不释手。
  刚摆脱中世纪黑暗的欧洲人,使用的器皿还是陶器、木器和金属器,如玉似脂的精美瓷器涌现欧洲,立即受到追捧。此前,虽说中国瓷器已传到了那里,但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被当成珍贵礼物送给国孙贵族,寻常百姓是没有眼福的。
  随着葡萄牙人从东方大量贩运中国瓷器,收藏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是瓷器,葡萄牙国王赠予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经常是瓷器。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凯瑟琳公主带往英伦三岛的嫁妆里,除了中国武夷红茶,还有中国的青花瓷。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欧洲在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的必然结果,当时能满足他们爆炸般欲望的,也只有富裕而先进的中国。
  偏偏中国出了状况,此时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大明威德”已去百余年,为了遏制东南沿海愈演愈烈的倭寇侵扰,“寸板不许下海”,明朝政府制定了禁止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皇皇东方大港泉州刺桐港就此衰落下来。
  那么,欧洲人又是如何填满他们急速膨胀起来欲望呢?
  三
  回想当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那些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家们,本身就是心怀叵测、携带枪炮闯入东方海域的强盗,在中国东南沿海走私货物算是很绅士的举止了。他们饥饿难当时饕餮大餐的餐桌,摆在了南距泉州80公里的漳州月港。
  那时的月港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它位处海上、内河交通要冲,易于海舟停泊登靠。闽南多山少田,自古以海为田、利商舶,海禁政策导致生路受阻,巨额利润又逼使月港人敢于挑战朝廷的海禁政策。他们多货番而且善盗,或官商勾结,或武装抗争,甚至联手倭寇互市得利,私自出海货番之潮屡禁不止。月港属内河港,从海澄东去,过了厦门岛才算出海。正因为港道水浅、大型舰船不能靠岸,便于掌控大局。隆庆初年,鉴于倭寇已被剿灭,海氛平靖,也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朝廷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贩东西二洋。   月港开放时,中国的其他港口仍在禁止之列,景德镇瓷器虽名闻遐迩,外销也必须先运抵月港。千里水陆兼程,瓷器笨重易损,外国商人对中国瓷器急剧膨胀的需求受到宥限。赶巧在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造成外销瓷生产锐减甚至停产。情急之下的西方商人,便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他们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求供货方,希望有实力的民窑能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闽南一带的民窑应运而生,而连接月港出海口和闽西、赣南的南靖就有了机会。
  四
  在月港众多入海河叉里,选择九龙江西溪溯流西行,到了今天的南靖丰田镇,再从永丰溪北上到一处三溪汇合之地,驶进正北那条溪,两岸山岭便是古时南靖东溪窑窑址群的核心地带。从这里顺流而下到出海口的月港,也就一天时间。
  这里林木茂密,溪涧纵横,瓷土资源丰富,宋元时期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明代中后期,伴随着朝贡贸易体系崩溃,一些制瓷艺人和窑工辗转东南沿海寻找生计。依凭汀漳驿道连贯闽粤赣三省的便捷,南靖自然成了艺人和窑工的落脚地,他们带来了经验和技术。
  且不说此前频繁的海上走私,单说从“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这其间近八十年时间,可是月港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南靖的东溪窑占尽先机,日日烧红窑膛,夜夜开足马力,产销两旺,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
  永丰溪北部的三溪口正北方向,南靖龙山到华安高安的公路14公里处,就是南靖东溪窑封门坑一号窑址所在地。
  踏勘封门坑考古遗址那天,从一号窑址往西南方向顺坡钻进茂密的竹林小道,十来米后豁然开朗,翠竹环围的缓坡上,土色黄赭,卵石灰白,从高到低揭露出三块相对平坦的台地,现出十余个大小深浅不等的池子和土坑,圆形、椭圆形、方形都有。池壁用鹅卵石堆砌,池底鹅卵石铺垫,也有用砖铺的,其间还有排水沟、挡土墙、基址等设施的基础。
  这是封门坑一号窑的作坊区。考古还原的结果是,这些设施有的是存放粉碎后的瓷土,有的是为拉坯前临时存放瓷泥和拉坯制瓷的地方,还有瓷土淘洗池、练泥池、陈腐池……
  在作坊区南面四五百米的溪边,接着发掘出一座建筑相当考究的生活居住遗址,其间出土的瓷器与一号窑址和作坊区的情况基本一致,年代都是明清。
  大约在一号窑址东南一公里的山坡上,还发现了一个高岭土古矿洞遗迹。
  根据如此完整的制瓷生产流程遗存,从窑址、产品数量、作坊与居住建筑遗迹的规模等方面综合判断,在封门坑窑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一致认为:封门坑窑址应为明清时期东溪窑的一处中心窑场,有重要的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价值。
  2015年初的古窑址发掘期间,考古队的专家也对周边进行了相关调查,在封门坑一号窑址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另外还有四处古窑址被发现。
  传说中的东溪窑,为何在短时间里有如此精准而丰硕的发现呢?
  五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南方的一些博物馆里,收藏有米黄色带冰裂纹样的瓷品,它的造型颇有商周青铜礼器之味,典雅庄重,纹饰精美,虽标示“漳窑”却无具体产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也有同样的精品,国内外学者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在寻找“漳窑”产地。
  “漳窑”这个词来源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福建晚清博物学家郭柏苍《闽产录异》:“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省、市、县的文物专家和考古工作者多次深入华安、南靖交界处的东溪一带进行田野调查,采集到了与传统漳窑工艺特征相同的白釉米色器标本。1999年,在龙山到华安高安的公路剖面获得较为典型的“漳窑”标本二十多件。近年来,漳州市博物馆在下东溪的寨仔山窑址、封门坑窑址及东坑庵窑址也采集到青花瓷、青瓷和大量的白釉米色器。
  清末杨巽从的记载也得到了印证,他在《漳州什记》给后人留下这样的文字:“漳州瓷窑号东溪者,创始于前明,出品有瓶、炉、盘,各种体式具备。”
  从考古调查所采集的标本来看,确定漳窑的产地就在东溪窑,而以东溪窑为中心的窑群,烧制品种丰富多样,除生产青花瓷、青瓷和白釉米色瓷、酱釉瓷、黑釉瓷,还兼烧彩瓷、素三彩瓷等品种。
  2015年7月,在永丰溪北部三溪口靠西那条支流边的荆都村,文物工作者发现一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石碑《院禁官山》,碑刻内容记载了万历年间龙溪县解决当地豪民盗卖官山、侵害当地百姓的事件,碑刻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和现在的情形彼此吻合。
  历史上,南靖、华安交界的大片地方归属龙溪县二十五都,叫三溪窑。永丰溪上游三条支流从东到西呈放射状展开,东边的发源于东溪头,中间的流经华安高安镇,西边的流经金山镇荆都村。考古调查表明,这三条支流沿岸古窑址众多,从这里采集的瓷器标本年代、花纹、款式、烧造技术相同或者相似。三溪窑方圆八十多里的山岭均属于官山,当地有些豪民私垦占为己有。当年,做为烧窑用地,官府不收田税,这便是碑文中所谓“捏别业作三溪磘而无陞米”的意思。
  还有,碑刻中涉及的姓氏有24个,而这还只是单个案件牵连进来的数字。历史上窑火红盛之时,三溪窑可是人丁兴旺。这种现象和流传的说法如出一辙。那时三溪口的军营坪村演社戏,村里每家拿出一件蓑衣就可以同时搭盖三座戏台的顶棚。而进入现代社会的荆都村基本以吴姓为主,曾经的繁华热闹复归僻野乡村的偏僻和荒凉。仿佛鱼群骤然消失的湖泊,曾经聚集而来的庞大鸟群又各奔东西。
  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清朝初年,为了防患郑成功的海上割据势力,清政府推行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后来愈演愈烈,发展到闭关锁国的田地。月港没落了,盛极一时的东溪窑退出历史舞台,漳窑的烧造技术也一度失传。
  六
  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我们知道,除了货物交换、商贸往来外,还衍生出非常广博的内涵,航线拓展、使节往来、艺术传播、物种扩散……两千多年来,由中国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了巅峰,其后,海商兼海盗的郑芝龙活跃于东南沿海,在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里,以民间之力创立水师,让海上丝绸之路着实回光返照了一下。此后,中国的航海业日渐衰颓,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死亡了。历史的深邃之处,有让人泪流满面的荣光、黯然神伤的怅惘,还有那撕心裂肺的痛楚。
  三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我们重续海上丝绸之路,从准备起锚的远洋航船上,中国卸下传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那么,我们还会带给世界怎样的惊喜呢。
其他文献
2006年,我第一次与和春结缘,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天。掐头去尾,算算此事已过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又因为各种机缘到访和春多次,对“她”的亲近感就这么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在熟稔之间,一想到这个地方,没来由地就会生出一种愁绪,那是不舍,是牵挂,亦或者是一种源自乡愁的迷离。  村庄一旦令人想到愁绪,那它就具有了诗意。  先让人有这种感受的,一定是村庄夏日里的风。从二十度的空调车里下来,村庄里的风立刻吻
期刊
今岁春初,首晤大沽滩古渡口。  汀水至杭川境内,其势渐雄,其流愈曲。百折千回,浩浩向南矣。沿江寻去,古渡逾六十之数。  大沽滩古渡属中都镇辖区,陆路不畅之往昔,为庐丰与中都间必行通道。汀江至此,两山钳夹,回旋急转,滔滔滚滚,如锅炽沸。出口处崖断潭深,水声轰然,浪箭迸射,形同黄河壶口,为汀水一途令船工闻而怵然之险滩。  史载,杭川汀江之渡,大抵为“义渡”。乡民捐资出粮,以供渡夫。船夫摆渡,既便利行人
期刊
与上坪土楼群的不期而遇,是在今年的夏天。  三伏天的夏日,气候是燥热的,没有一丝丝的凉风,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们顶着烈日,驱车前往上坪探幽土楼群。车子在铺着钢筋水泥的山道上爬行。不多久,车子嘎然停在了村门口。我们下了车,穿过村寨,走了一段鹅卵石的小路,终于到达了上坪土楼群。它们由齐云楼、昇平楼、日新楼构成,统称“万历三楼”。上坪土楼群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不仅是我国纪年最早的土楼群落,还是福
期刊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更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他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大人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他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五岁的曾子城(后改名曾国藩)开始学习认字,当时家里还聘请了启蒙老师教他《千字文》,七岁时跟父亲学习,九岁读完了四书五经,十岁已能吟
期刊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不知不觉中冬至已经来临,这个传统而又重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被先辈用“土圭测影”法确定了下来。是日,昼短夜长,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冬至如大年”,自古就有庆贺的习俗。如《汉书》: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仪式亚于正旦(正月初一)。  2005年
期刊
先来说一件事,你自己先分析判断一下,看自己的洞察力怎么样?  有两个警察在街道上执勤,他们在等红灯的时候,其中的一位警察看到一辆崭新的宝马车停在他们的正前方,车里的司机深吸一口烟,然后把香烟从嘴里拿出来,把烟灰直接弹在车内,这可是一辆崭新的宝马车!  面对这样的现象,你认为这个人为什么会把烟灰直接弹在车内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人肯定是个土豪,钱多的是,根本什么都不在乎,把烟灰弹在车里有什么,很正常嘛。
期刊
在中国的版图上,在闽西南大地上有一块红色土地,它是民国十七年(1928)正式从龙溪县的行政区划上脱离而立县,它是悠悠九龙江干流之上一颗耀眼的“北溪明珠”,县名叫作“华安”,它地处漳州、泉州、龙岩三市交界地带,全县山深林密、地势险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征战之地,古有百家兵战畬地——九龙山大唐兵寨遗址、明清土堡和新圩古港市;今有红色革命史迹——红军漳州战役五峰山战场遗址、红军洞、下垅苏维埃政府旧址
期刊
绿色华安  正是热火火的天气,大暑。出门前的准备工作中,同行伙伴们互相提醒,务必作好防暑工作,比如防晒的帽子,伞,浅色衣裳……但我有足够的底气:华安嘛,山区,植被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2%,并且是全国有名的茶都,漫山遍野茶树茶香染绿了空气和风声。这样的地方,再热也总是宜居的避暑的,对吧?何况华安素有“北溪明珠”之称,水质一流,取一瓢刚跳出山涧的北溪水,泡一壶刚晒出的铁观音,或在近千亩的竹种园里沐清风
期刊
风情这种东西,不在肌肤,在骨子里。  但凡有风情的女子,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声叹息,都能搅得人心口不安,如石落水潭。  有的女子风情在于妖媚,在于泼辣放浪,在于敢爱敢恨;有的女子风情在于清柔如水,莺歌燕语。她不开口便罢了,一开口你的骨头便酥软了七分,没有招架的力量;有的女子风情在满腹诗书,口吐莲花,她的智慧是三月的春风,让你心情愉悦舒畅;还有一种女子风情在沉静安详,善解人意,她只聆听
期刊
高考快要到了,每年高考中,都有许多考砸的考生。考砸了,是一种意外,这样的事,自古有之。在古代,哪怕你是才子,考砸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宋代词坛,柳永可谓是大名鼎鼎。这位才高八斗、风流不羁的狂生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父亲叔叔还有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在这样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柳永,特别热衷科举,年少轻狂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柳永的词富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所以上到达官贵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