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个诗意的村庄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我第一次与和春结缘,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天。掐头去尾,算算此事已过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又因为各种机缘到访和春多次,对“她”的亲近感就这么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在熟稔之间,一想到这个地方,没来由地就会生出一种愁绪,那是不舍,是牵挂,亦或者是一种源自乡愁的迷离。
  村庄一旦令人想到愁绪,那它就具有了诗意。
  先让人有这种感受的,一定是村庄夏日里的风。从二十度的空调车里下来,村庄里的风立刻吻上我的皮肤,时光换了频道,令人怀疑已经提前进入秋季,它不徐也不急,吹过你的额头,拂过你的黑发,似乎在说着“欢迎你、欢迎你”,这样恰到好处的慰藉,让我很快遗忘了这是个燥热的夏季。
  在农人家里“吃茶”,这是闽南村庄的惯例。和春的茶有两点留给我深刻的记忆,一则因为这里种植了一种高山乌龙茶,源自宝岛台湾。茶叶卷成球粒状,叶片肥厚,茶汤浓黄,入口不似本地人常喝的铁观音一般香气扑鼻,但却独有一种浑厚的韵味,一杯润喉,两杯生津,几盏茶下来咽喉爽利许多,果真是夏日解暑好饮。据说这种茶树须得种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还得气候相宜,浓雾环绕,显然,和春是它们生长的一方宝地。
  和春的茶还有用美人命名的,叫“香汗女”,这是另一别致之处。世间的风物一旦与女子有关,它便必然拥有一段传奇,“香汗女”也不例外。
  在烹水煮茶间,时光摇摇晃晃,翻开一页历史的卷轴,落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和春邹氏开基祖邹智远出世了,邹家祖上是名门,南宋状元邹应龙是他的曾祖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是因为什么缘由,邹氏一族从福建泰宁迁居到龙岩邹家山,而后又从龙岩迁移到漳平永福陈村居住。邹氏一族里当时有一位貌比天仙的姑娘,不但容貌美丽,能歌善舞,也特别心灵手巧,上天似乎特别厚待她,让她连身上流出的汗也是香的,方圆百里的人把她称为“香汗女”。这么神奇的事自然是藏不住,久而久之,便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为了一睹“香汗女”的丰姿,便传旨召她进宫,“香汗女”久于民间,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进宫,性格耿烈的她选择了自尽。邹家人还未来得及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就即将面临被诛九族的灭顶之灾。好在乡土小村离京城远,他们还有时间想对策,智远家的三兄弟——智远、智慧和智礼决定分头逃,以保邹氏一族血脉留存。于是备香案、诸天地,求告神明,指点迷津。按照神明的指示,智慧挑锅,绳断锅下地即安,他便定居在了华安绵治村。智礼穿草鞋,鞋破即安,他便定居汀州。而老大智远则抱了一只公鸡,鸡啼即安,智远一直走到了和春的浮竹溪边,天未亮,公鸡啼,智远便在此安下家来,从此有了邹氏一族在和春的繁衍生息……
  茶香袅袅,茶温滚烫,命运的波诡云谲埋藏在凡尘俗世的纷乱中,绝望与希望并存着,而有故事的和春显然更有温度,更加让人喜欢。
  动人的传说虽不可考,但村里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广佑圣王庙可以论证一二。从庙里供奉的神像与两旁的对联,不难看出和春邹氏的确是邹应龙一脉。与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所推崇的“孝亲敬祖”“忠君报国”一致,祖先邹应龙的爱国护民精神受到后世子孙的尊崇与敬仰,每年的七月二十七日是和春的广佑圣王寿诞祝拜活动,正月初十则举行应龙文化艺术节,以特色的民俗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祝祷风调雨顺,现世安宁。
  事实证明,和春的确是安宁的,否则他们不会就此留在这里。青翠连绵的山峰、高低错落的水田、恣意盛开的鲜花、各具美态的高木,和春的美以一种自然随意的状态存在着,不刻意、不突兀,有着岁月静好,时光未央的悠远深情。
  如果白天的和春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夜晚的和春就是首爱情诗。幽深的天幕、闪亮的星,那是黑夜真正的模样。错落的民居里传来一两声的犬吠,孤寂与思想,才刚刚爬上窗。那样的夜晚,我站在村中的溪水旁,夜的荒芜宁静,让我突然想起远方的人。
  突然又想起快到村里的路边竖着一块宣传广告牌,写着“闽南西藏醉美和春”,这大概是这里于外的“名气”。和春被称为“闽南西藏”,其实有两意。一是因为和春的最低海拔为1030米,为福建闽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二则是因为马坑乡通往和春村有一条村民自己修建的路,十分陡峭难行,勘比“西藏天路”。而我自己认为,还应有第三个缘由,那便是和春的雪景。因为地处高海拔处,虽位于温暖的南方小城,和春却是华安县里唯一可以年年观赏到霜露雪景的地方,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目睹枝头凝霜的诗意,只能在梦里想象。
  同多数人一样,我所看过的和春,大多都是彩色灵动的。
  每年五月,是牛古仑山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从四月开始便次第开放,到了五月,正是盛时,总能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这里的杜鹃据说都是野生杜鹃品种,不似平日里温室花圃中常见到那般低矮温顺,而是杆粗而多枝,个头大多有一人多高,以艳丽的大红色居多,一簇簇、一丛丛,姹紫嫣红,结伴而生,成片望去有种大刺刺的野性美,惹人沉醉和赞叹。
  而我对于牛古仑的记忆却总是停留在第一次的攀爬。那是一次无目地的行走,充满了探险的新奇。有一人高的是路旁的杂草,看得到杜鹃花树,但不见杜鹃花开。走了良久,遇到一处状似古堡的殘垣建筑,同行的人说这是和春的古峰燧遗址,村里守卫站岗的人一旦在这里发现有外敌入侵,就在观察所燃起火堆,村里人看见了,便会立即撤退进山,暂时躲避。居安而思危,和春的先民果真聪慧。
  爬至山顶,是一片平坦之地,那个时节,芦苇丛正占领了此处,芦花纷飞,令人一下想起“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那句歌词。除了芦花,还可以望见层峦叠嶂的大山,古朴错落的民居,曼妙飘渺的烟雾,馥郁无边的花香,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孔雀溪,构成了一处状似葫芦的天然盆地,据说这便叫“水尾流东,米谷吃不空”。和春的胜景在这一刻,最令我感到折服。
  行至山下,村口的第一棵古茶树很快成为我的坐标,让我不至于迷了方向,它苍劲有力的生长姿态,有一种向上攀爬的力量,树皮沟壑分明,足以说明他的资历。我对植物没有研究,不知道它该活多久算是适宜,但我一眼可以看出,它已不似茶园里那些矮而齐的茶树,需要人天天浇水、修剪,研究喷洒的药水,它只依靠自然的赐予,学会自己修养生息,像睿智的老者,越年长,越将物质看得淡然。
  有年岁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怀想过去,虽然和春的美占领了我的眼睛,但它于时间步履所留下的痕迹却一直牵扯着我的思绪。
  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是龙兴庵与崇远堂。龙兴庵常被称为龙兴堂,是一处单体建筑的寺庙,准确的始建年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历经几个朝代,龙兴庵依旧保存完好,却鲜少有重修的记录,只在十几年前进行过一次小型的保养性维修,这恰恰说明它的设计合理、建筑质量十分上乘。龙兴庵梁柱上的雕刻彩绘栩栩如生,而庙前的石阶,与庙中的石柱基、石莲花香炉和长条的石佛座,都是同一风格,古朴而大气,懂行的人介绍说这是典型的宋元遗风,莫怪古韵自然。而相较之下,崇远堂则更显精巧与雅致些。
  对于祭祖文化浓厚的闽南人来说,祖屋如同精神大树上的枝干,祖祠则是大树的根,因此对于建宗祠一事是极为看中和审慎的。崇远堂是邹氏在和春所建的第一座祠堂,建成于元泰定五年(1308)。此后,崇启堂、崇德堂、崇仁堂、安仁堂……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座之多,一个姓氏,却建有如此多的宗祠,足见邹氏子孙后代之众多,繁衍之昌盛。
  这其中,安仁堂最让人印象深刻。它始建于清代,门前有半月形的畔池,由山门、围墙、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护厝所组成,前厅、主堂梁架,斗拱雕刻精美,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拱下雕刻的十八只狮子,形态各异,无一重复,且栩栩如生。除了雕刻与浮雕精美,令人赞叹外,在安仁堂后面的竹林中,还蹲着一对石狮,回首摆尾,互为逗趣,煞是可爱。
  在崇远堂,我看到一副烫金柱联,上书“崇重先型自古曳裾呈舞雪、远追来孝从今吹律播和春”,寥寥数笔,描绘出了邹氏族人艰难不易的辛酸蜕变,和寄语未来的美好祈愿。上天似乎是听到了他们的诚心之愿,来到和春以后,他们就此结束了不断迁徒的命运,依山临水,在和春繁衍壮大,风生水起。到了第十代,人数众多,便开始有族人逐渐向外迁居,大多是分布于附近的村落,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便有人迁居到了台湾,现在的和春已经繁衍到了第三十多代,加上分衍到各地的邹氏子孙,已多达二万余人,算得上是真正的人丁兴旺了。
  和春的“古”让它的诗意美衍生出了一种层次感,只消随意停停走走,便能遇见许多“文物”。村里留有许多始建于清代的古土楼,有宋元时期的古栈道,还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桥,都是许多来客特别愿意留影的地方。
  石拱桥叫和山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据说与龙兴庵一样,是和春村目前最重要的文物建筑,桥身风格古朴自然,桥的两侧树木葱茏,不知名的藤蔓延附在它的身上,一襲绿如蓝的水流从它的桥拱下流过,古桥也像披上了新装。它还有一名,别称百日桥,源自桥的旁边有一块“和山桥记”残碑,碑上记载“营始于仲秋,造成于仲冬”,仅百日完成,所以俗称“百日桥”。和山桥大概自己也没有想到,百日过后,它竟能屹立几百年。
  现在的和春已经有了许多农家客栈,和春人一边务农的同时,也愿意坐下来,同客人们说说和春的那些“古事”。和春该庆幸,这里的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土家园。
  而我庆幸的是,这十年里,能与一座诗意的村庄深情相遇。
其他文献
五月萍开,春天已渐行渐远。  九龙江面掠过的风,依然带着飕飕的凉意。  虎渡桥静卧江东水面,重逾百吨的石梁下的旧桥墩,历经江水长年的淹浸拍击,愈发润泽稳重、不动声色。在空旷幽静的青山绿水间,自有一份遗世独立的气度。  又一次路过江东桥。数天前,获知邺山北麓一方清代断碑被人为弃置。因恐有失,我们便决定前往邺山书院的遗址,将石碑运回石刻博物馆保管。  夕阳下,小三轮载着一行五人,自桥西溯溪流北上。沿岸
期刊
2015年年末,表妹订婚,家里热闹非凡。我扫了一堆骨头兴冲冲对小姨说留着给思露吃,它可以吃好几天吧。小姨愣了一下,伸手轻轻地打了我一下说:“你忘了,思露早就被我婆婆卖掉了。”“思露在的时候我们都没能好好照顾它,在这好日子里,有好吃的它却不在,也不知道被谁吃进肚子里去了……”她边说边撩起围裙拭泪。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转身也泪如雨下。我默默地把骨头倒进垃圾桶。  思露是小姨家养了十年的土狗。2005年
期刊
这是位于闽南的一个被香蕉海淹没的村子——洪坑。而原先,它的名字则更为诗意,这曾是邻近乡民几代人都倾心仰慕的“鸿湖”。  “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古今往来,这句闽南俚语被很多地方套用。因为在大多数闽南人的心目中,“厝”是排在生活中的第一位的,所谓谁谁家又“起大厝”。在他们看来,厝即是家。没有家,连身上不多的一点积蓄都不知道藏哪里才安稳,假如没有厝,富又有何意义?  曾几何时,在这儿便有一片波光
期刊
现在,这片山林已经蔚为大观,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山麓下的村落人丁兴旺,富足秀美。六百多年的光阴,仿佛流水一样静静流过,而它就像是一个守护神,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片山村和山下的村子。  这就是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的黄氏“龙湖祠”。  六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林木茂密、人烟稀少的山地,黄英夫妻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来到这里垦荒开基。这座山叫作六斗山,一个叫作“六斗村”的村庄从此翻开历史的第一页,据后来黄氏族谱
期刊
站在二宜楼大门就能看到齐家馆所在的宜兴楼。  二宜楼声名远播。位于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华安地标建筑,距今两百多年。未见二宜楼之前,就被它的名字吸引,好听好记又不落入俗套,还有深意。楼主人清初的蒋士熊当初想着最朴素最直接的“宜丁宜财”,这楼前前后后建造的三十一年及后面的岁月里,“二宜”的涵义继续拓展: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  二宜楼里的天地尚不说,单
期刊
一  贾平凹曾经写过《泥土的形状》这篇文章,说道:“近日我又读到《西京杂记》上的一段话,还是说到风,我就把它抄写了下来: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  而自小我就在九龙江北溪长大,老家的古厝也在江边,到河边只几步之遥。那时候我常常会约几个邻居朋友,只需穿过一条小巷,顺河滩可到九龙江边。我们喝的是龙江水,嘻戏玩耍也在九龙江边。九龙江北溪对我来说
期刊
2017年7月14日中午,我在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顶着烈日,来到华安汰内仙字潭,并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我看到一块花岗岩石碑,正面书:“仙字潭摩崖,少数民族遗存的图像文字,经本委于一九六一年五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某日立”。背面书:“仙字潭摩崖石刻五处,均为图像文字,字体近似殷周青铜器铭文,是古代居民活动记事的遗迹。另有汉字县界题刻一处。对
期刊
那天,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这才是真正秀色可餐的摄影大片,看完你都不用去旅游啦!”  标题十分引人。我点开一看,世界各地的风光胜景,美图一张连着一张,令人目不暇接,喘不过气儿来。悬崖峭壁上的风雨亭,皑皑雪山下的乡村秋色,海滨沙滩的度假木屋,古罗马的斗兽场,威尼斯的水城,磅礴的飞悬瀑布,神秘的海底世界……瑰丽的色彩,独特的视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或温馨浪漫,或秋韵浓郁,或空灵纯粹,
期刊
华安,青山环绕,一水中流。  华安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因江而美,滨江亲水,环山叠翠,九龙江北溪一水中流,可谓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明朝方进所写的“入夜不知暑至,常年坐看花生”,是对华安自然环境的最好诠释。  告诉朋友圈,明天去华安。你或许不知道,华安既是投资兴业的热土,又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还是养生养老的福地,宜业宜游更宜居,因为——  华安是一个纯朴年轻的县份。它1928年置县,位于福建省
期刊
今年秋天,我终于对宝贝女儿兑现了多年以前的诺言,带她来到了辽阔美丽的内蒙草原。  那一天,夜朦胧时分,飞机降落在蒙古乌兰浩特市机场,前来接机便是闺蜜阿桑。她身材高挑,热情豪爽,开着沃尔沃越野车,样子很酷。见面寒暄几句,就把我们母女接走。  从机场到城里酒店,一路上阿桑像个导游不停地为我们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还骄傲地说,这座城市不算大,但它却是成吉思汗的故乡……而我一直注视着车窗外,深深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