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雪知时节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仿佛是灵性的精灵,偶然降落在萧疏沉寂的漫长冬日里,为人们带来几许生趣和诗意。从古至今,谁又能不欢喜雪呢?由此,自然产生了诸多缤纷而浪漫的诗情雪事。
  雪事缤纷
  雪就像多变的情人,风情万千,落在不同的地方,便也面目不同,性情不同。她的形貌、姿颜,总能牵动你的目光随之翩跹,这或许正是雪的魅力所在。
  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飘下许多好雪,浪漫了那时在场的人们,也浪漫了时空中游历的人。每一回首都让人心柔软,仿佛那场雪就飘落在我们心间,没有寒冷,只有如雪一般的温柔和浪漫。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一场好雪铺天盖地地降落在匈奴人游牧的草原上,成就了汉朝使臣苏武“啮雪吞毡”的传奇。当时,匈奴大单于扣留了苏武并逼迫他投降,然而用尽办法也没能达到目的,便把苏武囚禁在大地窖中,不给饮食。正在这危急之时,天降好雪,被捆绑的苏武半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终不屈服。匈奴人见他居然能活下来,以为天意不可违,便把他迁移到北海边牧羊。“啮雪吞毡”从此成为中国人气节和风骨的象征。
  东晋时的一场好雪落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家的庭前,从黄昏一直下到半夜。王子猷(王徽之)中夜醒来,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沉寂。面对如此玲珑的雪夜,王徽之逸兴大发,边饮酒边吟左思《招隐》诗,想起与友人戴安道(戴逵)许久不见,如此好雪,怎能不与朋友共赏!当时戴安道在剡县(今浙江嵊州)隐居,王徽之便驾一叶小舟前往,经过一个晚上才到达。王徽之上岸来到戴安道房前,却停下了,然后转身折回,留下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逸事。“雪夜访戴”也成为自由舒展的生命最率真的象征。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一场好雪落在洛阳程颐的门前,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那天,杨时与游酢一同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与游酢不愿打扰老师,就在庭前侍立。这时,雪无声地落下来,而杨时与游酢既没有离开,也没有进屋避雪,依然恭敬地侍立在庭前。当程颐醒来时,积雪已有一尺多深。这时,杨时与游酢才来到程颐近前,问候请益。“程门立雪”也成为诚心诚意问学与尊师重道的典范。
  明崇祯五年(1632年)十二月,一场好雪落在杭州西湖上。这时的西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文学家张岱的小船。这场雪一下三天,雪停时已是深夜,张岱见大雪初停,想见西湖上必然雪景殊异。于是他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本以为自己肯定是独一无二来此看雪的人,可以独享这雪后的西湖,没想到湖心亭上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在旁煮酒,且已经炉旺酒沸了。窃以为,那时在三人心中,一定都在欢喜这世上还有与自己一样痴爱这雪景的人,就像为张岱驾船的舟子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尝不是呢?千百年来,如此痴人,不独雪后西湖上张岱三人。
  雪意诗情
  不论何时何代,何处何地,雪花的飘落总让人惊喜,让人怜爱,让人异想翩翩。即使在艰苦的荒凉边塞,当“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奇寒难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之时,望见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而来的飞雪,诗人岑参仍然惊喜万分,他把“胡天八月”想象成江南的春天,把这漫天飞雪想象成千树万树的梨花随风飘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飘忽不定的雪花,无声无息,随风宛转,像梦中的美人,“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让人魂牵梦绕。她的万千姿态让人难以描摹,然而,人们却总想捕捉她的身影,描摹她的形态,亲近她,甚至拥她入怀。东晋的陶渊明独坐静室,感受她无声无形地到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南朝的吴均说她在空中像雾,落在台阶上像花:“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盛唐的王维说她的到来让深巷安静,让庭院闲广:“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晚唐的高骈静静地坐在厅前欣赏她,终于看清了她的形态,看清了她如何把庭前的一丛青竹变成了晶莹的琼枝:“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宋代的朱继芳不看雪落,只是闭目静听,感受雪的轻盈:“瓦沟初瑟瑟,隐几坐虚白。良久却无声,门前深几尺。”(《听雪》)
  这无声无影的雪,落在东晋时的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南岸),就成了谢安启发子侄们才思的好题目。那时,谢安还没有出仕,冬日里聚集子侄辈讲论文艺,还没有嫁给王凝之的才女谢道韫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日暮,天空中无声飘下雪花,谢安凭窗眺望,随口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既是自言,也是发问。胡儿(谢朗)望着飘落的雪花,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纷纷落雪比喻成撒盐空中。谢道韫则接过胡儿的话头,吟诵云“未若柳絮因风起”,既是回答谢安之问,也是承谢朗对落雪的比喻,把落雪比喻成因风而起的柳絮。就想象力和比喻的精彩程度而言,谢道韫的“因风柳絮”显然要比胡儿的“撒盐空中”优美而富诗意,更胜一筹。这次“乌衣之游”,因一场不期而至的落雪而变得鲜活生动,诗意浪漫,为后世所钦羡,并将其概括为“谢庭赏雪”。而谢道韫也因“柳絮”之比,获得了“咏絮之才”的美名,并在后人的传扬中,从此与雪相联相系。清代才子纳兰性德吟咏雪花,即有谢道韫的身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谢娘”便是指谢道韫。
  雪是这萧瑟冬日里的惊喜,我们见惯的世界,在雪花飘落中渐渐消隐,无论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爱的、恨的,你留恋的、厌弃的,或者对之早已无动于衷、麻木无视,经雪后,都是一个洁净的新世界。这洁白的雪,不仅“盖尽人间恶路歧”(高骈《对雪》),还能陶冶诗情,让诗思纯净美好:“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也可以把心中的苦闷、忧伤、彷徨,寄托在这飘飘摇摇的雪中,就像谪居永州(今湖南永州)的柳宗元。那是在唐元和(806—820年)初年,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的柳宗元在永州做司马。从京城一路来到永州,无法走出革新失败的柳宗元倍感孤独寂寞,他时常游荡在永州的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彷徨。冬来一场大雪,让山川尽白,路无行迹。柳宗元独驾一叶小舟,垂钓潇湘江心。江面水平如镜,空中雪雾迷蒙,仿佛时间凝滞、空间凝固,天地间万物消隐,柳宗元独钓的小船也凝固在落雪的江面上。于是,就有了这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把他的孤独、寂寞与期冀投射到一场雪中,化在这首《江雪》中。也因有了这首《江雪》,唐代这一场落在永州的雪也定格在文学的诗意时空中,成为永恒。
  当然,好雪飘落,也可以拥炉煮酒,与朋友雪下宵话,只是得问朋友来不来,就像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如果你邀我,我是一定会去的,不管风雪多大:“云聚西天日影斜,冽风吹雪作飞沙。枯枝挂布如哭鬼,断索牵墙似走蛇。山路空蒙接海市,水烟汗漫断归鸦。客行不恨青衫湿,为赴前村一盏茶。”(笔者自作《午后遇暴風雪》)
  好雪浪漫,亲爱的朋友,下雪了,你是临窗看雪,还是踏雪寻梅?或者独自踏过雪原,留下一串长长的足迹和一个寂寞的背影?抑或拥炉高卧,温酒煮茶,把一窗好雪作为背景,静静等我敲开你的房门?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关于梦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不在少数,但多以男性为主角,梦的内容也离不开男性们渴望的事情:才子佳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大抵在现实中求而不得,便只能诉诸梦境。清代才女江峰青也做了一个古代男性常做的梦,她的梦却道出了古代女性的心声。  《天才梦》是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成名散文作,说的是她自己的文学天才和成长故事。古往今来,才女们对“天才”的憧憬大多相似,表现却各不相同。张爱玲的梦是醒着时做的。大约三百
期刊
『巨丽』是司马相如《上林赋》所着重突出的特征。《子虚赋》和《上林赋》合成的《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  《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得汉武帝召见后称自己以前的作品《子虚赋》只是“未足观”的“诸侯之事”,并“请为《天子游猎赋》”。那么司马相如在写《天子游猎赋
期刊
无论是挂在厅堂或者是贴在廊柱,无论是迎春接福,或者是书法展览。一副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辞内容更具有勉学励志、修身治世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教化意义。  每年春节,不论南方北方,人们大多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虽然现在手写春联越来越少,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手写的更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春联始于何时,与书法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楹联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亡国之君与
期刊
何为『清谈』?谈的又是什么?魏晋士大夫的清谈活动对魏晋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也是思想史上创获极其丰富的时代。而清谈是魏晋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当时士大夫展开学术论辩、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体现着士大夫阶层精神趣味的生活方式。  何为“清谈”  何为清谈?“谈”就是谈论,“清”是“谈”的修饰语,字面意义是水澄清
期刊
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大区系文化多元整合、一体发展而成的,巴蜀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区系文化,在中国文明的缔造尤其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的开发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不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演进步伐都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不仅以其经济繁荣驰誉中华,更以其文赋纷华,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名扬天下。  基本概念  人们通常
期刊
“云起岷峨亲在望,雪消巴蜀水初生”,岩花送暖,春到人间,巴山蜀水如过往几千年一样,驻守着自这里孕育而出的独特文明。  巴蜀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较为发达的文化体系。其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囊括四川中东部、重庆及湖北、陕西、贵州的部分地区。这片地域为高山、高原所环抱,地形闭塞,山川险固,纵横其间的河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浇灌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地域的封闭导致了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期刊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这里不仅有大巴山、九寨沟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剑门蜀道、三峡工程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还有三星古蜀、战国船棺等悠久宏偉的文明遗址,川剧、川菜等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地域,是我国西南大地上璀璨而重彩的文化辉光。
期刊
几百年前,装载着一箧箧汉籍的舟船穿过茫茫的苍海,驶过浩荡的鲸波,从中国来到日本。汉籍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思想,也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访书缘起  “我带你去鹿儿岛看看吧!”电话那头的陈翀兄说。  “鹿儿岛?去看樱岛火山?”我问。  “我们去找大渊贵之兄,参观一下鹿儿岛大学的图书馆。你肯定会满意的。”  “那太好了!”我不由得叫出来。因为我早就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图书馆玉里文库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却一直
期刊
当寂静的苗寨响起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他已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锻制着苗岭银花。  杨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40余年来,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擅长从苗族蜡染和刺绣纹样中寻找灵感,以苗族古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历史沉淀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收藏。
期刊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本文略述一二,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巴蜀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杂技、体育等,种类繁多,蔚为大观,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只能叙其万一,先概述巴蜀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再就具体艺术样式介绍诗乐舞合一的竹枝词,以及巴蜀地区特有的川江号子,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