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银花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寂静的苗寨响起小锤的叮当声,杨光宾又开始了一天的锻银錾花,他已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锻制着苗岭银花。
  杨光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40余年来,对苗族银饰传统制作技艺熟稔于心,擅长从苗族蜡染和刺绣纹样中寻找灵感,以苗族古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历史沉淀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收藏。代表作品“苗族银花冠”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银马花冠”获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苗乡有俗语“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身着银饰盛装的苗族女子,行走间伴着银器的叮当脆响,绽放出夺目之美。苗族银饰作为苗族社会重要的文化形态和历史记忆载体,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造型、工艺及錾刻其上的纹饰与图案,传达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特征、价值观念与民族情感。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是远近闻名的苗族银饰锻制之乡,这里散布着控拜、麻料、乌高和白高等苗族银匠村寨,银饰锻制的历史可追溯至400余年前。历代银匠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在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融入个人的智慧、才艺和创造力,制作出大量造型精美、纹饰多样的银饰用品。作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杨光宾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走村游寨的打银人
  走进雷山县杨光宾苗族银饰传承工作室,橱窗里盛放着琳琅满目的银饰品,银冠、簪子、耳环、项链、项圈、手镯、戒指……从头到脚,无处不饰。杨光宾戴着老花镜,手持小铁锤和錾子,神情专注地在一块银片上反复敲打、錾刻,向游客们展示着制作苗族银饰的古法技艺。
  1963年,杨光宾出生于雷山县西江镇控拜银匠村,是银匠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由于其家庭生活条件艰苦,锻制银饰成为除农耕外的主要谋生手段。杨光宾从小帮父亲杨文刚拉风箱,在银器的敲打声中长大。13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仅1年时间便出师,成为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尽管正式学习只有1年时间,但对各类银饰的制作我早已在心中过了千万遍。”杨光宾回忆道。
  苗族民间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的说法。每个苗族女孩在出嫁前必须配备一套传统的银饰穿戴,而这些银饰用品大多交由银匠完成。贵州苗乡有“坐地银匠”和“走方银匠”之分。“坐地银匠”就在家里承接银饰加工;而“走方银匠”要跑到周围的村子里进行服务。“走方银匠”中有一类“云游银匠”,他们经常挑着工具箱子走村游寨,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刚学艺时,杨光宾和父亲步行到各个村寨揽活,经常翻山越岭,从早走到晚,双脚磨出了许多水泡。
  16岁时,杨光宾开始带着徒弟过上了“云游银匠”的生活,以走家串户制作银饰谋生。一把铁锤、一盒锥子、一根铜管、一个土风箱便是全部谋生家当,正是这些简单的工具打造出了苗家人钟爱一生的银饰用品。打银为生的日子并不容易,有时在外连续一两个月找不到活干,往往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怀着对苗族银饰发自内心的热爱,杨光宾不知不觉地坚持了十几年,除农忙外其余时间均在外乡以打银为业,足迹遍布贵州各苗族村寨以及湖南、云南等地区,练就了锻制苗族各支系及其他民族银饰的生存技艺。
  精益求精的银匠师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复杂而精细,所有饰件大多采用手工制作而成。据杨光宾介绍,一件银饰从设计到制作完成一般需要近30道工序,包含铸炼、锻打、錾刻、掐丝、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诸多环节。银匠首先要将熔炼的银料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经过冲压、錾刻及镂空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饰,然后焊接或编织成型,再放入白矾水中煮白,最后用布擦拭抛光才算完成。
  錾刻和焊接是其中最难的两道工序。杨光宾在錾刻时并没有什么范本,所有的图案都是靠祖辈口传心授,并在长期实践中烂熟于心。焊接工艺精巧细致,如一顶银花冠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且每一片都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据杨光宾介绍,要先将银花黏上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需温和持久,如此焊接的制品才没有明显的焊点,银饰才能够浑然天成。
  在长期的银饰制作实践中,杨光宾虚心向老一代银匠求教,积累了丰富的锻制经验。他制作的银饰花样繁多,既源于传统,又生发出许多新意。一条纽扣大小的吊坠,经他锻打、拉丝、编结、焊接制成双面镂空的铜鼓造型,极为精致;一块银锭经他反复锤打,可锻制成细如发丝的银丝,再编织成一只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的蝴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巧妙、技艺之精湛可见一斑。40余年来,杨光宾坚持不懈地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近30道工序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经他制作出来的饰品造型美观,纹理清晰,设计巧妙,做工精细,深受苗族群众的喜爱。
  杨光宾还通过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不断积累,从苗族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巧妙地将各种纹样合理组合,凭借自身技艺,使制作出的银饰与众不同。其创作的蝴蝶、苗龙等动物图案备受市场青睐,作品还销往我国香港、台湾,并远销法国等地。杨光宾历时数月制作的“苗族银花冠”,图案纹饰由66朵花、51个花蕾吊穗、13只吉祥鸟、12条苗龙、12个骑马武士、6只蝴蝶、6只“修妞”(苗族最大的神)等组合而成,这些图案都是他根据苗族古歌传说中的故事加以创作。这件作品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杨光宾擅长根据苗族各支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对银饰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推陈出新,看似普普通通的银片或银条,在他的手里却活灵活现地演绎出一个个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杨光宾自豪地说:“每一件银饰都在讲述一段苗族历史,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灵感,这个故事就不能體现出我们苗族深厚的历史与淳朴的民风。”
  坚守传统的传承人
  苗寨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老祖宗的手艺就这样世代相袭,极少外传。但是杨光宾对自己的手艺却从不保留,从艺40余年来他先后培养了60多名徒弟。如今,大部分徒弟都已出师,自己开设银饰加工店铺或新的工作室。虽然徒弟众多,但是对于这门手艺的发展前景,杨光宾仍然深表忧虑:“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手艺,多选择外出打拼。如果只是指望自己的子女或本家族子弟来学,会影响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杨昌杰,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父亲传播银饰文化,心头为之一震。为父亲骄傲的同时,他也突然醒悟,自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去发扬家乡的文化呢?如今,杨昌杰已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银饰锻制技艺,这让杨光宾感到十分欣慰。
  近年来,一些银匠抛弃苗族传统纹样,转而采用一些现代图案。还有人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以锌白铜镀银作为“银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同时采用模具冲床机械化批量生产,使苗族银饰失去了手工艺术的天然质朴之美。这也是杨光宾所担忧的,他害怕将来市场上到处充斥着非手工制作的苗银。出于对苗族银饰的了解和热爱,杨光宾一直坚持以纯银为原材料,坚持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坚持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在他看来:“苗族银饰独特的纹路和韧性、复杂灵活的图案用机械是做不出来的。当然,有些工序确实可以用机器代劳,但懂行的人一看便知晓,手工制品的灵动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在杨光宾眼中,每件作品都是生活的印记,他所要做的就是细细打磨生活的美好。在苗族银饰的创新上,杨光宾不会刻意摆脱苗族的传统纹样。“所谓苗族银饰,不只在技艺,也体现在图案纹样上,必须有苗族的文化在里面。如果完全采用现代元素,那还叫苗族银饰吗?”杨光宾感慨道。对此,他的儿子杨昌杰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以大见小、以小见大”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将传统的苗族银饰赋予了新的艺术形式,并尝试与木材、珠宝、织绣、印染等材质或工艺结合,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杨昌杰希望当这些象征性符号慢慢被大众接受后,再把它们还原成大型工艺品,从而让苗族银饰真正成为高端艺术品。
  但这条传承与发展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如何在保留少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让它们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杨光宾和他的后辈银匠们仍处在探索之中。近年来,杨光宾应邀录制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教学教程数据,并受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邀请,录制《打银工具》《守护白色图腾》《白色图腾》《苗岭银花》等银饰制作技艺专题纪录片,为的就是能够让苗族银饰技艺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对杨光宾而言,坚持打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苗族银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坚守下去。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今人想要了解万里茶道,莫过于参观与万里茶道相关的文物。那么,万里茶道留下了哪些特色文物呢?  在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贸易史中,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重要的陆路交通线路。然而,随着近代欧亚铁路的开通,这条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通道逐渐式微,终至断绝。现代人重提万里茶道,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也是为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而说到这些,还有比文物更好的载体吗?  作为一条主要运输茶的贸易路线
期刊
民以居为安。作为建筑内外空间分隔的关键所在,门在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释名》曰:“门,幕障卫也。”防卫与障目是门的基本功能。而伴随着人们永无止境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门逐渐被赋予愈来愈多的美学装饰与文化内涵。门也从一个实體,衍化为一种象征。  门,成为建筑装饰艺术的集合。沉稳穆重的城门、富丽堂皇的宫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之门,牌楼门、垂花门、格扇门、洞门……以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建造
期刊
中国古代关于梦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不在少数,但多以男性为主角,梦的内容也离不开男性们渴望的事情:才子佳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大抵在现实中求而不得,便只能诉诸梦境。清代才女江峰青也做了一个古代男性常做的梦,她的梦却道出了古代女性的心声。  《天才梦》是民国才女张爱玲的成名散文作,说的是她自己的文学天才和成长故事。古往今来,才女们对“天才”的憧憬大多相似,表现却各不相同。张爱玲的梦是醒着时做的。大约三百
期刊
『巨丽』是司马相如《上林赋》所着重突出的特征。《子虚赋》和《上林赋》合成的《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  《天子游猎赋》在汉史记载中是作者司马相如的封郎之资,也是一篇今人同样认可的汉赋经典作品。《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得汉武帝召见后称自己以前的作品《子虚赋》只是“未足观”的“诸侯之事”,并“请为《天子游猎赋》”。那么司马相如在写《天子游猎赋
期刊
无论是挂在厅堂或者是贴在廊柱,无论是迎春接福,或者是书法展览。一副好的楹联书法作品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辞内容更具有勉学励志、修身治世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教化意义。  每年春节,不论南方北方,人们大多有在门上贴春联的习俗。虽然现在手写春联越来越少,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手写的更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春联始于何时,与书法又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楹联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亡国之君与
期刊
何为『清谈』?谈的又是什么?魏晋士大夫的清谈活动对魏晋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异说并存的时代,也是思想史上创获极其丰富的时代。而清谈是魏晋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当时士大夫展开学术论辩、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体现着士大夫阶层精神趣味的生活方式。  何为“清谈”  何为清谈?“谈”就是谈论,“清”是“谈”的修饰语,字面意义是水澄清
期刊
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大区系文化多元整合、一体发展而成的,巴蜀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区系文化,在中国文明的缔造尤其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的开发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不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演进步伐都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不仅以其经济繁荣驰誉中华,更以其文赋纷华,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名扬天下。  基本概念  人们通常
期刊
“云起岷峨亲在望,雪消巴蜀水初生”,岩花送暖,春到人间,巴山蜀水如过往几千年一样,驻守着自这里孕育而出的独特文明。  巴蜀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较为发达的文化体系。其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囊括四川中东部、重庆及湖北、陕西、贵州的部分地区。这片地域为高山、高原所环抱,地形闭塞,山川险固,纵横其间的河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浇灌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地域的封闭导致了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期刊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这里不仅有大巴山、九寨沟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剑门蜀道、三峡工程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还有三星古蜀、战国船棺等悠久宏偉的文明遗址,川剧、川菜等独树一帜的地域风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地域,是我国西南大地上璀璨而重彩的文化辉光。
期刊
几百年前,装载着一箧箧汉籍的舟船穿过茫茫的苍海,驶过浩荡的鲸波,从中国来到日本。汉籍不但带来了中国的思想,也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访书缘起  “我带你去鹿儿岛看看吧!”电话那头的陈翀兄说。  “鹿儿岛?去看樱岛火山?”我问。  “我们去找大渊贵之兄,参观一下鹿儿岛大学的图书馆。你肯定会满意的。”  “那太好了!”我不由得叫出来。因为我早就知道日本鹿儿岛大学图书馆玉里文库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却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