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演变中是一个高峰,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经历了从东汉晚期到隋唐的衰落后的再次振兴。要理解宋明理学,首先要理解它振兴的原因。至东汉开始,中国古代宗教格局开始形成,儒学仍是正统,佛教和道教则开始广泛传播,尤其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战乱、灾荒不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已经不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而佛教的因果轮回、投胎转世,道教的修炼成仙符合当时百姓思想上的需求,再加上统治者需要宗教维持统治秩序,于是中国在隋唐出现了三教合一、三教并立的局面。对于儒学来讲,实际上是地位降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儒学处在衰落中。一批以韩愈为代表的儒生为了恢复儒学往日的地位,要求振兴儒学。于是,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其实儒学的衰落,除了佛道的崛起之外,也有它自身的原因。汉以前的儒学不能够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人如何实现的方法论问题。这些佛道都能详细解决。于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儒生们开始尝试从世界的本源上追寻儒家思想,韩愈提出道统思想,认为仁义是最高的道;李翱则提出要从性命之源理解孔孟之学。可以说,他们开启了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到北宋时,这一运动被进一步发展,要求重振儒学。理学就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应运而生。
  宋明理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从北宋五子创立儒学,到朱熹走向成熟,再到陆王心学的再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颐、程颢是五子之一,所以对宋明理学的了解,主要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即可。人民版教材完整地介绍了北宋五子,在二程上则显得过于单薄,以至于看不出和朱熹的师承关系,这是教材的硬伤。在处理其他三子时,应该主要从世界本源上关注。宋明理学之所以是新儒学,就是因为它弥补了汉以前儒学对世界本源、方法论问题的追溯,使大家不仅知道该干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干和怎样去干。不管世界本源解不解释得通,毕竟是一个新的发展。这一探讨从周敦颐开始。周敦颐吸收道家思想,把人和万事万物的本源合二为一,这就为理生万物提供了依据;邵雍又将宇宙规律和人的命运结合起来,实现了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的融合,从而寻找统一的本源,这都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还有一子是张载,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世界的本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是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而五子中影响最大的则是程颢、程颐两兄弟。朱熹的思想主要继承了二程的衣钵。理学到了二程这里,世界的本源变成了天理,天理是什么?是仁,最高境界也是仁。这就将孔孟儒学的本源找到了,那就是天理,是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物。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天理的境界呢?如何认知天理呢?那就要格物致知。格,就是探寻;知,就是认知天理。万物只是一个天理,越格越清晰。那么天理究竟是什么呢?格出来的会是什么东西呢?二程告诉我们: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就将天理和人伦结合起来了。这些东西到了朱熹这儿,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是世界的本源仍然是天理,天理是什么?朱熹进一步赤裸裸地指出是三纲五常。到这儿就很清楚了,理学家们借鉴了佛道的世界本源,最后还是回到儒家的仁、三纲五常上。要如何达到呢?和二程一样,仍然是格物致知,这里的知,其目的是明道德的善,而不是求科学的真。因为“知”早就在那儿了,那就是天理,那是不变的,后来者只是要不断地格,最后发现天理就可以了。在天理与人伦上,朱熹比二程更激进,认为天理和人性一致,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只是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理论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南宋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经章句集注》成为后世考试的教科书。但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太过繁琐,引发了一些理学家的不满;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沦为人们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追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理学家们要求对理学进行更新,这就是心学。
  这里首先要说明,心学仍是理学的一种。程朱理学一般也看成道学,陆王心学是心学。它们都是理学。道学和心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学是从万物中探寻天理,主张向外探求;心学则主张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在朱熹同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心学了。这就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陆九渊和朱熹曾经有一次著名的辩论(鹅湖之会),就理学和心学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反对朱熹的格物过于“支离”,主张“本心体悟”。比起朱熹的格物致知而言,“本心体悟”更容易实现,更易行,因此很快流传开来。到了明代的王阳明,则将心学进一步发展,并建立了系统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观点有两个要点:1.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心。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没有良知,万物和人生都将成为虚无,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因此,阳明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和友人赏花的时候,认为人在则花开,人不在则花不开。外界的东西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2.方法论上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本心、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只是被私欲蒙蔽,需要提高内心修养,去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更要用良知实践。可以看出,陆王心学强调的是人的本心,所以我们经常讲凭你自己的良心,三尺头上有神灵,都是心学的表现。心学的思想毫无疑问受到佛家禅宗的影响,如“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可以说心学是佛教禅宗儒学化的变种(束鹏芳语)。
  从宋明理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从世界本源出发,探究儒学的真谛,将儒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将仁、三纲五常作为人的终极普世价值。通过格物致知或者本心体悟,认识天理;天理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人伦,是存天理、灭人欲。如果从追求个人道德修养上看,无疑宋明理学是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甚至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个人气节和品德的强化都有很大影响。如文天祥、史可法都体现出理学家们提倡的气节。但如果从政治伦理层面上看,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用来维护专制统治,实际上就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亦越来越高。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推进现代学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状态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创建基于平等、轻松、愉快、和
针对职业学校药学专业学生反映《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和《常见病防治》等专业课程内容繁杂、不易理解、学习困难的情况,我们对这三门课程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改革,并将三
摘 要: 儒学自传入日本以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日本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是日本没有完全吸收儒家思想,而是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以中国儒学为基础的日本化儒学。本文考察儒学文学观在日本的传承和流变,旨在为儒学日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儒学文学观 日本文学 日本流变  一、实用主义文学观  儒家思想主张文学的功利性,认为文学是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自公元5世纪传入日本后,儒学文学观逐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济慈颂诗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现象,以期发现语法隐喻在济慈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济慈诗歌主题的贡献作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济慈诗歌中有一定应用,一些需要由句子表达的信息直接由名词代替,体现了济慈颂歌凝练的语言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语气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诗人借助语气转变,抒发了情感。情态隐喻的使用频率较低,诗人更多选用了非明确主客观的非语法隐喻的用法,这与颂诗直抒胸臆的特
研究了面向弹性粗粒度可重构阵列(CGRA)的高级语言综合方法,针对现有方法由于采用逐个执行基本块的方式限制了循环代码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内层循环基本块间局部地采用数
摘 要: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日益广泛与深入,翻译活动变得愈加重要。翻译不仅涉及文本,与译者、读者的思想也密不可分,因而翻译的研究离不开人们的道德、离不开伦理。本文关注切斯特曼总结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伦理 切斯特曼  1. 引言  翻译是人类主体间的活动,它离不开人际交往,因而就离不开道德问题。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所以伦理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有其明确的现实基础。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0月口腔正畸患者102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甲组(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与乙组(微型种
摘 要: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是教学与发展相统一、教与学相统一规律的反映。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充分体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
为了满足轻型放顶煤开采的需要 ,对 6MG2 0 0W型采煤机进行了技术改造 ,使其适应工作面倾角大、夹矸断层多的工作条件。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ight ca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