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前四本和第五本的关系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西厢记》的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该杂剧的前四本和第五本多有不同。本文将从情节设置、语言表达和人物形象这三方面来探讨《西厢记》,得出前四本和第五本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的结论。
  关键词:西厢记 情节设置 语言表达 人物形象
  被誉为"天下夺魁"的《西厢记》在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供后人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作者的归属问题,从明代以来,文坛上一直存在争议。上至古代徐士范、王骥德、徐复祚等人,下至现代赵景深、王季思、陈中凡等人,都对《西厢记》作者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西厢记》第五本的艺术成就远不及前四本,以第五本为续篇,主要形成了四种说法,它或是王实甫作,或是关汉卿作,或是王作关续,或是关作王续。本文不探讨该杂剧的作者具体是谁,而是通过情节设置、语言表达和人物形象这三方面,发现前四本和第五本的不同,以证明它们不是出自同一个作者。
  一、情节设置
  《西厢记》第五本的某些情节和前四本衔接不了,显得生硬牵强。最明显的是崔莺莺一家人居住在普救寺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不合情理。第一本楔子中,老夫人率先登场就自报家门,还道出滞留在河中府的原因,即"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第五本楔子中,张君瑞得了状元,于是他写了封家书让琴童送往河中府。张生赴京赶考到修书回家,杂剧里有明确的时间--半载,加上之前他和莺莺相见、相识、相爱、相许,日子总共超过一年半载。而这段长时间就让人产生疑惑,什么"阻碍"那么厉害,使得封建的老夫人一家没有继续扶柩?为什么张生走后,莺莺还在普救寺,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五本没有任何解释的迹象,它只是突兀地把时间拨后了半年。同一个作者写作,情节应该一脉相承,不会厚此薄彼。《西厢记》的作者不同,才会令前后情节矛盾,又不知道如何解释中间的一大段时间。本该早早出现的郑恒却在第五本才亮相。第一本楔子中,老夫人就两次提到了郑恒,"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以及"一壁写书附京师去,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崔卢郑王是隋唐四大家族,莺莺和郑恒联姻属于门当户对。扶柩和解救莺莺,郑恒都没有现身,直到第五本第三折他才登场,不过在第四折就仓促地死了。他的自杀身亡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打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富家子弟郑恒利用谎言来骗婚,虽然行为卑鄙,品德恶劣,但算不上恶贯满盈,罪该万死。可当事情败露后,杜将军扬言要"奏闻朝廷,诛此贼子"未免有失偏颇,小题大做。杜将军对抢人的孙飞虎都没有斩杀,为什么要对罪行小得多的郑恒如此严厉呢?杜将军前后行为不一致,不太像同一个人,可见作者也并非同一人。郑恒也忘记了自己煊赫的身世以及花心的本性,竟然选择触树自杀,这种写法真的不可信。以上情节设置都不太合理,甚至有脱节,所以某些方面能够证明前四本和第五本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二、语言表达
  朱权曾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说明该杂剧里面的唱词色彩华美,与婉约派词风相似。这更多地体现在前四本中的唱词,第五本相比较的话,则逊色得多。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的一大特色。前四本的确做到了文采斐然,无论是唱词还是道白,无论写景还是写人,它的语言大都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感。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宫﹒端正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把范仲淹的《苏幕遮》词,变化以后移入曲中,恰到好处又不露痕迹,还深化了长亭送别的意境,让读者也为即将离别的张崔二人感到悲伤。再有第一折楔子中"【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也是被称赞的美词,它既写景,又写到了人,莺莺一出场就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反观第五本,与前四本的差距较大。《西厢记》第五本的语言被人诟病由来已久,它写景的地方不多,也比不上前四本语言的流光溢彩。它的语言大部分是白描式的,不少唱词还带有口语化的词,是比较容易理解意思,但破坏了曲词特有的美感。另外,第五本也不及前四本的唱词爱用典故和带有"儿"化的名词,用起来不自然。如果是同一个作者,一部杂剧的语言应该相似,不会差别很大,因为语言是体现作者风格的标志之一,往往能够通过语言来判断作家。《西厢记》的语言之间差别大,风格也不相近,很难用同一作者来解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厢记》中某些词语只在第五本出现。如第五本第一折莺莺叫红娘为"小妮子",这个称呼在前四本中完全没有,她对红娘的称呼要么是"红娘",要么是"小贱人"。前四本莺莺叫红娘的次数很多,唯独不见"小妮子",它偏偏在第五本出现。随后郑恒也唤红娘为"小妮子",不能不说这值得引起注意。同一个作者有意为之的做法不太可能,只能说不同的作者对人物有不同的称呼方式。
  三、人物形象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理应是注定的,不该变来变去。《西厢记》前四本和第五本的人物形象却很是不同,主人公张生、莺莺和红娘都有变化。张生本欲上朝取应,他在第一本第一折讲自己的身世时,用调侃、讽刺、发牢骚的语气说读书做官。当他在普救寺一见莺莺后,竟然说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的话,随后便以"早晚温习经史"向长老借房。张生爱美人胜于爱科举,他对科举考试没有很大的兴趣。当他高中状元后,一曲【双调﹒新水令】包含众多的封建意识,暴露出张生俨然成为歌功颂德的迂腐儒生,不再像前四本的"傻角"那样可爱。张生也由文绉绉的书生变得粗俗起来,第五本第三折中,他发誓道:"夫人听谁说?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这简直就是"西游记猪八戒语",活像个小市民。莺莺的形象变化更大。前四本中她都是反叛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违背封建传统礼教,有时候比张生还大胆。而第五本中她居然会听从老夫人将她许配给郑恒,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反抗。就算她听信郑恒的谎言,也不应毫无性格地接受母亲的安排。第五本第二折里面她给张生的回信写道"得见翰墨,始知中科,使妾喜之若狂。郎之才望,亦不辱相国之家谱也","情"是莺莺生命的全部,现在的她却庸俗。夫贵妻荣不应该改变掉人物的最初性格。红娘的犀利和泼辣倒是保留着,从她舌战郑恒就可看出。但第五本的红娘发展成恶毒的人,少了几份可爱,多了几份可怕。前四本的红娘最多算是莺莺的性启蒙者,她知道的性知识比莺莺多,所以有时候说起话来比较乡野。不过第五本第三折,她用拆白道字法骂郑恒,甚至诅咒郑恒"横死眼",尽管还是伶俐,却让人害怕,就像一个陌生的红娘。《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是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否则解释不通。
  通过探讨情节设置、语言表达和人物形象这三方面,可看出《西厢记》前四本和第五本的确存在很多的不同。那是因为它们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所以不相同也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 王琛舆.谈郑恒之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张文珊,女,汉族,广东梅州,1992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主要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和高中生性格特点,分析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旨在增加学生学习
小学是学生思维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
本文先谈早期功能主义再谈结构功能主义.如今功能主义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它的发展脉络很值得探究.功能主义可大致分为:1早期功能主义,主要来自孔德、斯宾塞的社会学思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黄河北干流流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国家“三西”(山西、陕西、内蒙西部)能源基地的中心地带,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地区将成为我国最
“文学倾向性”与“作者的声音”共同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对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作者的声音”更影响了后来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
进入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新闻媒体的企业报,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对办报策略进行调整,加强舆论引导,将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所面对的强大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竞争会更加激烈,竞争的内涵会更加丰富,竞争的手段和方式也将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