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聋哑战士的特殊党课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8月初的一天,中央军委警卫营司务长谢兴凯(笔者父亲)带着一位聋哑战士(大家习惯称其为“哑巴”)来到警卫营驻在延安邓家沟的机枪連。两人走过连部战士居住的窑洞时,聋哑战士发现窑洞前院子中一棵树下,一面鲜红的党旗平展地挂在两根树干之间。4名穿着整洁军装的战士立正站成一排,右手举起紧握的拳头,对面左前方站着同样姿势的连部文书介永亮。他们的嘴巴一张一合,口中振振有词。令聋哑战士十分惊奇的是,那4名战士竟都眼含热泪。
  这名聋哑战士自从红军时期入伍以来,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紧跑两步,把已经走出20米开外、正同机枪连指导员说话的谢兴凯拽了回来。他用手指着窑洞前党旗下的那一幕,并紧拉几下谢兴凯的衣袖,意思是快看他们在干什么?你为什么不去管?他急切地想从谢兴凯这里得到答案。
  谢兴凯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刚才路过时就已看见,人家正在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这是不能去干扰的。如何向他解释传达这个仪式的意思呢?谢兴凯决定在党旗前给他作一次启蒙教育,帮助这个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关于共产党组织的知识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
  过了一会儿,连部窑洞前的入党仪式结束了。新老党员激动地握手拥抱。介永亮正要收起党旗,谢兴凯连忙喊住他:“先别收起来,我要用一下这面党旗。”
  谢兴凯把聋哑战士拉到党旗前,比划着问:“你见过这面旗子吗?”聋哑战士回忆起爬雪山、过草地以及红军大会师时各路人马打出红军军旗的情景,认真地点了点头。谢兴凯指着党旗上稍有褪色的黄色镰刀锤头,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军旗上的符号标志,也是我们党旗上的标志,他们是一个形状、一个意思。”又说:“这是一把手握的镰刀,是农民收割庄稼常用的。”聋哑战士当然见过镰刀,连连点头。“这是一把砍柴的斧子(在南方同锤子),也是木匠和工人兄弟常用的。”说着,谢兴凯把聋哑战士后腰上别着的锋利斧头抽出来,斜放在旗子上锤头的位置,比划着问:“看明白了吗?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了吗?”聋哑战士冲着谢兴凯咧嘴笑起来,还做出动作,表示像熟悉自家东西一样熟悉这两件组成党的标志的工具。
  张思德这时在警卫营通信班任班长,吃过早饭后刚好到机枪连传达命令,也被这热闹场景吸引过来,他拍了拍聋哑战士的肩膀,开始讲起了“形体课”,指着周边的同志介绍说:“他是放牛的,他是种地的,他是挑夫,他是任人买卖的奴隶娃子,我们的血汗都被地主老财、国民党抢夺搜刮走了,是群吃不饱穿不暖、一穷二白被压迫的阶级。”
  这时,谢兴凯让介永亮双手擎着这面党旗站在前面,张思德和其他战士排成一队跟在后面,沿着小院走了一圈,同志们还做出各种生产、战斗姿势,表达一切的千辛万苦都是为了这面旗帜,一切的流血牺牲都是为了镰刀锤头所要开辟的世界!此时,这名聋哑战士渐渐看懂了这出无声但又很形象的哑剧。他激动地嗷嗷叫,不断拍着胸脯,指着党旗,意思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人,我也要跟着党走!”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抢过介永亮手中的那面党旗,三折两折地叠成一块,就要揣进怀里,谢兴凯赶忙抓住他的双手,比划着说:“这可不能自己揣起来,这是我们党的旗帜、军队的旗帜,也是我们所有八路军和革命者共同用鲜血染成的旗帜。”
  当天这一幕,在聋哑战士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比以往更加热爱这支队伍,深信只要紧紧跟着这支队伍,跟着党徽,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谢兴凯知道,这名聋哑战士已经有了党的意识,他其实就是一名没有履行入党手续的特殊“党员”。
  16年后的一天,当谢兴凯走进公安警卫师师部办公大楼东侧聋哑战士那间干净、整洁的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他床头边上架起的礼花弹木箱上,醒目地摆放着一个用铅丝窝成的党徽,不禁心头一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整个党徽竟然还用红毛线严丝合缝地缠绕起来,看上去鲜红艳丽、暖人心扉,足见他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意愿和念想。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
期刊
宋任穷,湖南浏阳人,人民军队著名将领。红军岁月,他从连政治指导员成长为团政治委员;抗战时期,从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成长为冀南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场上,他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政治委员成长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在和平建设年代,从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成长为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宋任穷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历程中,红
期刊
随着1912年南北交通干线津浦铁路的开通运营,位于千里淮河南岸的蚌埠渐成水陆交通枢纽,伴随而来的是一些近代工业企业的相继开办,以铁路工人为代表的产业工人的力量得以成长壮大,为蚌埠工人运动的兴起打下了阶级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蚌埠城乡得到广泛而持久的声援,马克思主义在蚌埠得以普遍传播,为蚌埠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1月,蚌埠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宣告成立。  铁路
期刊
我与《党史纵览》之缘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正是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美景的季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大庆之年,记载党的光辉足迹与辉煌成就,承担资政育人、以史鉴今之重任的《党史纵览》,迎来了其40华诞。古人云: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艰辛开拓、千锤百炼,《党史纵览》自然拥有了40岁的稳健风华,伟岸坚毅地立于全国党史文史类刊物之林,其业丰质美,令人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与该刊有数十年情缘的读者、作者,自结
期刊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冠军。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大阪体育馆高高升起。喜讯传来,全中国沸腾了。收音机旁、电视机前,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女排夺冠,擂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巨大鼓舞,蕴藏在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如同火山一般喷发出来。《人民日
期刊
沈泽民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的弟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读的沈泽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与挚友张闻天赴日本留学。1921年初回国后,在其兄沈雁冰的介绍下,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1933年不幸因病逝世。  激进青年  1900年,沈泽民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今桐乡市)乌镇一个亦商亦医的家庭。20世
期刊
1848年,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横空出世,“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嘹亮的口号响彻欧洲上空,迅速成为指导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和鼓舞无数无产者团结一致,为了挣脱剥削压迫的镣铐,为了创造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当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席卷至中国大地,一位自称“海军钳工”的工人在《劳动界》第七期上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开篇便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再次呐喊出“全世
期刊
1941年1月,当全民族抗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顽固派却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和皖南新四军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在危局中,施奇、毛維青、周临冰和汪企求4位军部女机要员与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一起,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不怕牺牲、顽强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殊途同归  施奇又名毛薇卿,1922年生于浙江平湖。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她被迫当了童养媳。1936年,她逃到上海,进入一
期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和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地域辽阔,陆地边境线漫长。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新疆的治理与建设。新疆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边防巩固,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2000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中,新疆大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丽安宁、锦绣祥
期刊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县委书记  谷文昌,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跟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在海岛东山县工作了14年,历任县长、县委书记。正是在这座孤零零的海岛上,他写下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东山原系孤岛,千百年来,出入大陆靠渡船,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他带领干部群众“精卫填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