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治疗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2个)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初次手术年龄3.0~7.5岁,平均4.2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局部后凸角、矢状面平衡变化;测量并比较胸椎(T1~T12)及脊柱高度(T1~S1)变化。

结果

随访时间36~156个月,平均86.1个月。22例共51个半椎体,手术切除41个;平均每例有2.3个半椎体,平均切除1.9个;平均每例固定3个节段。术后侧凸Cobb角12.6°±7.2°明显小于术前45.8°±12.7°,侧凸矫形率为72.5%;术后局部后凸角11.2°±7.5°明显小于术前23.6°±18.0°,后凸矫形率为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冠状面平衡由术前(14.0±6.7)mm降至术后(8.5±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高度术前为(18.5±1.9)cm,末次随访时增至(24.4±3.0)cm;脊柱高度术前为(29.3±3.7)cm,末次随访时增至(38.7±4.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3.0~7.5岁儿童双侧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畸形,后路选择性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效果较好,同时可维持躯干整体平衡,保留脊柱生长潜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复杂性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35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35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67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6例、解放军第八五医院7例)复杂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全脾切除术,术中先行脾动脉结扎。观察指标:(1)患者手术情况。(2)主要并发症:腹腔内出血、肺部并发症
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某一地区、民族或族群在医学,医疗,公共保健等方面的特殊文化和独特的医学知识进行搜集、整理,予以
目的探讨再改良的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4年10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患者设为Hassab术组,47例采用再改良的Sugiura术治疗的患者设为R-M Sugiura术组。两组患者均先切除脾脏。Hassab术组采用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R-M Su
期刊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判断窒息新生儿脑损伤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和高频振荡通气(HFO)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我院NICU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影响1 min Apgar评分0~1分新生儿复苏结局的围产期因素、复苏过程及5 min Apgar评分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4年间在本院分娩的1 min Apga
随着人民不断进步的文明程度,对编辑的素养要求也日益增多,那么更加要求编辑工作者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必需的能力加强修炼,认真学习、实践锻炼达
慢性喉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此病的发生与诸多病因有关。维吾尔医医认为本病与异常合立体、不良饮食习惯、鼻部炎性疾病、扁桃体炎、环境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门静脉、胃冠状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2)围术期(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临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