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zwzrz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兩次去德国,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懂事早。
   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九岁;男孩叫丹尼尔,七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做客时,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俩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围住客人问长问短,而是依旧埋头于手头的家务。普雷斯解释说:孩子们想今天下午把这周规定的家务活全部做完,明天好跟老师和同学去郊游。
   大伙都觉得孩子很棒便夸奖了几句,普雷斯谦虚地一笑,慢声细语地跟我们解释:孩子做家务并不是家长要求的,而是国家法律规定的。
   普雷斯见我们半信半疑,给我们讲解起来。德国法律条文中有一项规定:小孩子在家中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孩子在六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六到十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十到十四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十四到十六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十六到十八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孩子们愿意遵守这个条文吗?会不会有抵触情绪?”我们都觉得这条法律有些小题大做。普雷斯回答说,在德国,没有哪个孩子对这条法律持有异议的。因为家长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家长的首要责任就是让自己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从孩子方面来讲,做家务既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动手能力,又可以从家长那里挣到零花钱。“我每个月给两个孩子八十欧元的零花钱,理解成发给他们的工资也行。”普雷斯笑着说。一个孩子一个月给四十欧元的零花钱,标准可不低啊!不过普雷斯又接着说,这些零花钱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劳动的,比如布力吉特要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车,丹尼尔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外出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明年我准备让布力吉特和丹尼尔去送报纸,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买玩具和衣服。”
   【原载《家庭与生活报》】
   插图 / 现在的孩子 / 佚 名
其他文献
梁晓声小时候家中经济状况不佳,尽管每月的收入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孩子们经常挨饿,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梁晓声读书。   我的父母对我亦非常关爱。我父亲驼背,我母亲有关节炎,当时家里生活异常困难。即便如此,家里只要有一口好吃的,父母都要留给我吃,而且父母对读书非常看重。自己忍饥挨饿,也勉励我要认真读书。我全凭国家给的助学金和自己省吃俭用,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现在父母都已去世多年,我
期刊
不久前,朋友圈被一段短视频刷屏了:   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小男孩,讲述了自己的妈妈是外卖配送员的故事,让无数网友泪奔……在他看来,妈妈是一名认真敬业的配送员。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尊重这份职业。   有的客人会莫名给差评,甚至无理取闹。   有一次,因为妈妈在规定时间最后两分钟才把外卖送到,客人十分不满意,抓着她妈妈要求必须赔钱,他为此而十分心疼自己的妈妈,但是妈妈听到这里却这样回应:“无理
期刊
去年,一位朋友邀我去他老家过春节,说过年的乡下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虽然早年曾下乡务农,但一到过年就回家探亲,从来没在乡下过过年。于是应邀去了,果然大开眼界。   那个村子平时几乎空心,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了;过年时,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回家,热闹非凡。最重大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面子的比拼:哪家带回的钱多,哪家开回的车好,哪家带回的女子漂亮,哪家办的酒席丰盛……特别有钱的几家,夜里放炮仗、
期刊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有一回在美国跑步,飞来横祸,对面走来一条大狗,虽然被主人牵着,但力气特别大,一张口就把朋友的腿给咬了。   朋友赶快到当地一家很有声名的医院去就诊,包扎完毕之后,医生说:你可以回去了。朋友说:不用打狂犬疫苗吗?   医生:不用。   朋友:为什么?   醫生:因为美国所有的狗都打过疫苗。   朋友:那咬我的那只狗也打过疫苗吗?   医生:肯定也打过。   朋友:你怎
期刊
今年六十一岁的特纳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郊外的一名农夫,他的农场里养着五十三只羊。每天,他的工作就是打理他的庄稼和喂养这些羊。   2017年5月初的一天,特纳像往常那样从庄稼园里割来很多菜叶去喂羊,但他的羊似乎对这些菜叶并不感兴趣,所以都不肯过来吃。特纳就发起了脾气,对着他的羊骂骂咧咧,并说了很多大粗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骂”起了作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他的羊没多久就慢慢聚了过来吃起了菜
期刊
昨天收到请柬,今天接到电话。   老张公子升学,老李千金出嫁。   战友三次结婚,同学二胎生娃。   大伯六六寿辰,二爷八十有八。   鄰居建房上梁,同事乔迁新家。   宴请应接不暇,经济不堪重压。
期刊
打折季的法国到处都是“SOLDES”字眼,服装店前的塑料模特也不再衣着各异的做产品展示,而是穿着统一单调的“打折工作服”面对橱窗,创意很有趣味。   这个季节,只有爱情不打折,爱情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如氧气一样不可缺少,若将它打个折扣,人们势必会因缺氧而窒息。   因生活压力增大,现代法国人已不如过去那么浪漫,情人桥上还有年轻男女旁若无人地接吻,却不再是普遍现象。法国人越来越腼腆,越来越不愿意表达
期刊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荒一个生产队的小学校里当老师。两间草房,除了校长,就我一个老师。我要教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算术包括美术和体育所有的课程。   有一次,六年级算术课讲勾股定理,我带着学生到场院,阳光斜照下的粮囤,在地上有一个很长的影子,等到影子和粮囤大约成四十五度夹角的时候,我让学生量量影子的长短,告诉他们影子的长度就是粮囤的高度。这种实物教学,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   那天放学后,教室里
期刊
周末,和朋友们上广式茶楼。遇上峰期,里面熙熙攘攘。负责带位的年轻男子问我多少人,我说七位。他问,全齐了吗?他此举是为了预防“霸位”。我说已到五位,两位在路上。他说好,领我们去一张圆桌就座。十分钟过去,“在路上”的朋友夫妇说已在附近,正找停车位。   同一位带位员在旁边的桌子上摆位,看椅子不够,从我们的桌子旁拉走两张。我见状,说:“喂,这些椅子我们需要!”“没问题,你的客人来时,我补上就是。”然后
期刊
女儿班上的一名很要好的同学星期一没有到校上课,女儿连忙电话询问。當得悉对方因感冒发烧需要在家治疗休息几天时,女儿不是道以问候与慰安,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你真幸福!”其神情,端的是不胜向往之至。只要不必到校上课,哪怕遭点儿小病小灾也被视为是一种幸福,不难看出,读书上学在孩子心目中已成了一种被逼无奈、极端痛苦的事情。  上学读书,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以至上上代人的眼中,曾是多么令人神往、叫人眼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