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力,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造力;积极心理品质;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45-04
  【设计背景】
  21世纪以来,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关心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关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中,还指出小学中年级的教育内容为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
  顾明远先生指出:“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努力。有了这两样,可以无往而不胜。”学习兴趣和意志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内涵。而创造力是指人们运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力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和意志。因此,创造力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们人人都有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理念】
  本课属于学习心理辅导的范畴,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健康》中的关于学习心理部分,再融入山东枣庄本土名人故事(鲁班发明锯)而自行设计的。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此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可训练性与发展性,且在四年级时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是鉴别中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创造力的界定是创造力测评的前提。目前,一般从过程、人格、产品、情境四个角度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据此进行测评。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评价需将各个角度的测评方法相结合。这些方法主要有发散思维测量、创造性人格測评、创造性产品评价、主观评价法、创造力实验法等。长期开展思维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想法更具独特性,也就具有了创造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喜欢与伙伴共同活动、学习,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性强。因而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合作、探索,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人都有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原型启发、多角度思考、打破常规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创造性学习。
  3.体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对象】
  四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导语:同学们请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吗?
  出示鲁班锁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智力玩具,相传是由鲁班为他儿子发明的,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鲁班锁已经走向了世界。在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精巧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瞧,他们正在研究怎么解开鲁班锁呢!大家想不想试一试,解一解呢?
  学生拆解鲁班锁。
  师:那同学们能试着把它拼装起来吗?
  随机采访拼装起来的小组。
  教师小结:要想拼装它,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发挥创造力,其实,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激发的,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呈现课题——我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鲁班锁的拆解和拼装来引起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
  二、活动体验,深化创造
  (一)原型启发
  教师导语:有一些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造力,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不好?鲁班不仅发明了鲁班锁,作为工匠祖师爷,他还发明了很多实用工具,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
  锯子的发明者是谁呢?在中国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大宫殿的任务,需用木料很多,但是工程期限很紧,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木材。当时还没有锯子,只能用斧子砍,功效很低,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木料还是远远供应不上,耽误了工程进度。鲁班心里很着急,就亲自去山上查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人们称之为锯锯藤的野草,即丝茅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顿时受到启发,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问:鲁班是怎么发明锯的?
  学生交流分享 。
  教师小结:鲁班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锯的,叶子和锯上都有小齿,鲁班就是被叶子上的小齿划破手而产生了想法和创意。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使人产生灵感的叶子称为“原型”,把受叶子启发发明锯的方法称之为“原型启发”。这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法宝。
  实践体验:你知道下面的事物是人们受到什么原型启发而发明的吗?(回答出共同点)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小珏 金晶    感谢生命的厚爱,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时刻,让心底美好的愿望——浮现,期待着实现的瞬间——  当璀璨的流星倏忽而至,划破沉睡的夜空;  当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叮叮当当掠过教堂的尖顶;  当红色的幸福丝带抛向古意盎然的大树的最顶端;  当背对着许愿池,让晶亮的硬币从肩上以美妙的弧线向澄澈透明的池水飞去;  当第一千零一只纸鹤在微风中轻轻拍打洁白的翅膀;
战胜蔚山现代后,上海上港队谢场。从外战内行到窝里横从前,北京国安一直是外战内行的代表,亚冠改制后,国安是中超第一支获得小组出线权的球队。日本媒体在赛后的报道中说:“排名J联赛第十一的浦和红钻战胜了中超十连胜的北京国安。”国安没能出线,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组的全北现代是韩国最强的球队,浦和红钻是前年亚冠冠军,泰超冠军武里南联一直让中超球队头疼,这样的对手比起其他组的大邱、庆南、柔佛等队都要棘手。要
从黄渤的《下一站,别离》中的中二总裁,到高希希版本《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再到新近的《一出好戏》中的“张总”,于和伟的百变演绎让人不断有惊喜。更是凭《我不是潘金莲》中精彩的演出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好几年因无戏可拍,是爱情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如果没有妻子宋林静的支持,他很可能早就改行不当演员了。如今他们结婚已20余年,历经风雨依然相爱如初。穷小子爱上“舞蹈公主”  70后于和
本书书名表明,收入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写的。一九四九年对于中国的命运,是划时代的转折点;对于生活和工作在那个时期的每个人来说,都不能不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本书选录的文章都曾在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是抗日战争的前夕,在这以前,虽然我已发表过一些文章,但那些是更为幼稚的习作。一九四八年十月我离开香港,辗转到华北解放区,而于一九四九年二月进入刚解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性;心理发展  近年来,由家庭教育不当和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青少年自杀、自残、校园暴力及家庭悲剧等屡有发生,这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心理却越来越难以琢磨?为什么家长期望得越大,得到的回报往往越小?  曾有报道说,有位科学家在对一些国内外18岁以下的孩子作过问卷调查: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有很多外国
聚会上一见钟情,内蒙古小伙爱上异国姑娘  2007年8月一个周末晚上,24岁的小伙子元朝辉从一场聚会上回到住处,他一进门就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哈萨克斯坦的城市卡拉干达的相关信息。因为他喜欢上了刚刚聚会上认识的哈萨克斯坦姑娘阿妮塔。  当时19岁的阿妮塔正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而元朝辉是内蒙古人,2005年从西安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当地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  元朝辉并没有什么浪漫的手段
最近建构主义正在科学教育界流行。从许多材料中获知教师对建构主义的适应程度:极少数的教师对建构主义适应得不错,他们称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犹如“倒吃甘蔗”;较多的教师对建构教学适应不良,有的不知如何开始,在一旁观望,有的奋力尝试后遭遇问题学生难以排解的困境有退回到传统教学;最多的是对建构主义茫茫然无所知或不闻不问。所拟题目中那两个大大的问号也正反映了笔者的困惑。但从翻阅的很多资料中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不知
永和九年(三五三)暮春之初的 “兰亭之会 ”,王羲之寫下著名的《兰亭序》,传为千年佳话。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数,文献记载有异。  有关兰亭之会人数的记载,初见南朝《世说新语》“企羡篇 ”刘孝标注引王羲之《临河叙》,说及 “太原孙承公等二十六人赋诗于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凡四十一人,分两组。  唐朝何延之《兰亭记》也是记载四十一人,并提到其中十一人姓名:太原孙统、孙绰兄弟
从心理学讲,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使人的全部能动性都积极调动起来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坚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生,使人不惧怕人生的逆境,敢于与艰难困苦斗争,努力去争取光明的前景。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有一首《从军有苦乐行》,描写了戍边从军的艰苦生活,尽管边地阴风怒吼,天寒地冻,艰难困苦,但在诗的最后诗
一种解读  按:二零一二年九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前东德总理汉斯·莫德罗先生的《我眼中的改革》,对柏林墙倒塌和社会主义阵营崩塌做了回顾与反思。值此书出版之际,莫德罗应邀来到了中国,《读书》借此机会邀其到编辑部与几位不同专业的学者进行了交流,这里刊发其中两位学者的文章,对此讨论做一反映。  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承认“柏林墙”的倒塌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崩塌的象征,都承认这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