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造力;积极心理品质;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45-04
【设计背景】
21世纪以来,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关心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关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中,还指出小学中年级的教育内容为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
顾明远先生指出:“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努力。有了这两样,可以无往而不胜。”学习兴趣和意志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内涵。而创造力是指人们运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力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和意志。因此,创造力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们人人都有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理念】
本课属于学习心理辅导的范畴,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健康》中的关于学习心理部分,再融入山东枣庄本土名人故事(鲁班发明锯)而自行设计的。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此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可训练性与发展性,且在四年级时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是鉴别中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创造力的界定是创造力测评的前提。目前,一般从过程、人格、产品、情境四个角度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据此进行测评。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评价需将各个角度的测评方法相结合。这些方法主要有发散思维测量、创造性人格測评、创造性产品评价、主观评价法、创造力实验法等。长期开展思维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想法更具独特性,也就具有了创造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喜欢与伙伴共同活动、学习,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性强。因而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合作、探索,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人都有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原型启发、多角度思考、打破常规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创造性学习。
3.体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对象】
四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导语:同学们请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吗?
出示鲁班锁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智力玩具,相传是由鲁班为他儿子发明的,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鲁班锁已经走向了世界。在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精巧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瞧,他们正在研究怎么解开鲁班锁呢!大家想不想试一试,解一解呢?
学生拆解鲁班锁。
师:那同学们能试着把它拼装起来吗?
随机采访拼装起来的小组。
教师小结:要想拼装它,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发挥创造力,其实,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激发的,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呈现课题——我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鲁班锁的拆解和拼装来引起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
二、活动体验,深化创造
(一)原型启发
教师导语:有一些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造力,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不好?鲁班不仅发明了鲁班锁,作为工匠祖师爷,他还发明了很多实用工具,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
锯子的发明者是谁呢?在中国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大宫殿的任务,需用木料很多,但是工程期限很紧,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木材。当时还没有锯子,只能用斧子砍,功效很低,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木料还是远远供应不上,耽误了工程进度。鲁班心里很着急,就亲自去山上查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人们称之为锯锯藤的野草,即丝茅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顿时受到启发,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问:鲁班是怎么发明锯的?
学生交流分享 。
教师小结:鲁班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锯的,叶子和锯上都有小齿,鲁班就是被叶子上的小齿划破手而产生了想法和创意。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使人产生灵感的叶子称为“原型”,把受叶子启发发明锯的方法称之为“原型启发”。这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法宝。
实践体验:你知道下面的事物是人们受到什么原型启发而发明的吗?(回答出共同点)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45-04
【设计背景】
21世纪以来,受积极心理学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关心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关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中,还指出小学中年级的教育内容为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
顾明远先生指出:“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努力。有了这两样,可以无往而不胜。”学习兴趣和意志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内涵。而创造力是指人们运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力总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和意志。因此,创造力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们人人都有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理念】
本课属于学习心理辅导的范畴,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健康》中的关于学习心理部分,再融入山东枣庄本土名人故事(鲁班发明锯)而自行设计的。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此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可训练性与发展性,且在四年级时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是鉴别中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创造力的界定是创造力测评的前提。目前,一般从过程、人格、产品、情境四个角度界定创造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据此进行测评。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评价需将各个角度的测评方法相结合。这些方法主要有发散思维测量、创造性人格測评、创造性产品评价、主观评价法、创造力实验法等。长期开展思维训练,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想法更具独特性,也就具有了创造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喜欢与伙伴共同活动、学习,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性强。因而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合作、探索,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人都有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原型启发、多角度思考、打破常规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创造性学习。
3.体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对象】
四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导语:同学们请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吗?
出示鲁班锁并介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智力玩具,相传是由鲁班为他儿子发明的,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鲁班锁已经走向了世界。在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精巧的鲁班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瞧,他们正在研究怎么解开鲁班锁呢!大家想不想试一试,解一解呢?
学生拆解鲁班锁。
师:那同学们能试着把它拼装起来吗?
随机采访拼装起来的小组。
教师小结:要想拼装它,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发挥创造力,其实,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激发的,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呈现课题——我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用鲁班锁的拆解和拼装来引起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
二、活动体验,深化创造
(一)原型启发
教师导语:有一些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造力,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不好?鲁班不仅发明了鲁班锁,作为工匠祖师爷,他还发明了很多实用工具,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 。(播放动画)
锯子的发明者是谁呢?在中国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大宫殿的任务,需用木料很多,但是工程期限很紧,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木材。当时还没有锯子,只能用斧子砍,功效很低,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木料还是远远供应不上,耽误了工程进度。鲁班心里很着急,就亲自去山上查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人们称之为锯锯藤的野草,即丝茅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顿时受到启发,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问:鲁班是怎么发明锯的?
学生交流分享 。
教师小结:鲁班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锯的,叶子和锯上都有小齿,鲁班就是被叶子上的小齿划破手而产生了想法和创意。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使人产生灵感的叶子称为“原型”,把受叶子启发发明锯的方法称之为“原型启发”。这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法宝。
实践体验:你知道下面的事物是人们受到什么原型启发而发明的吗?(回答出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