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儿子玩《中国式家长》,亲子共识并共情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款游戏:
  让孩子体验做家长
  新学期开学,儿子换了部新手机,我连续两个晚上发现他半夜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一顿训斥后,我给他定了一条新规矩:晚上11点断网、收手机。儿子闷闷不乐,跟我们闹起了情绪。偶尔,我和爱人请他帮忙弄弄电脑或手机,他就借机吐槽:“我要是你们俩的家长就好了,我做家长肯定比你们做得好!”
  我家比较民主,之前我们和儿子的关系一直不错。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儿子渐渐地不像以往那样对我们无话不说了。我有时会担心,他会不会因为手机管制这件事跟我们记仇,因此想跟他来一次深入沟通,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一天,我一位“90后”未婚男同事跟我说,有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甚至能医治父母所带来的伤害,就连《人民日报》都评论说,这款游戏“父母和孩子都该玩一玩”。我不禁心动,儿子喜欢玩游戏,能不能让他也体验一把,并借机跟他套套近乎呢?
  周末,我专门腾出时间,约儿子一起玩这款游戏。
  游戏里,玩家扮演家长,模拟现实生活,养育一个孩子。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玩家就需要通过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帮助孩子完成“模拟人生”。游戏界面的左下角显示孩子距离参加高考还有多少个回合。每个回合里,玩家都有若干次机会为孩子开发体魄、智商、想象力等不同属性。标记一定的属性后,系统就会自动解锁一系列课程,孩子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习得各种技能,玩家因此获得成就感。
  儿子感悟:
  我似乎理解家长的焦虑了
  游戏中有好多情景非常吸引儿子:比如长辈发红包的时候,孩子要推让好几次才肯收,家长们总拿孩子进行攀比……这些游戏环节既真实又搞笑。我深感游戏设计者的匠心——对于父母而言,玩一玩这款游戏,可以增加对孩子的了解,甚至能够理解孩子特有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对孩子而言,玩这款游戏以后,则能更加体谅父母的无奈与不易。
  儿子的游戏从“孩子”出生开始,游戏界面就开始显示高考倒计时牌。让孩子最终进入好大学,未来能找个好工作,是玩家的终极目标——跟现实生活中家长的终极目标完全一致!
  我儿子给他游戏中的“孩子”4岁就安排了外语早教。他一直埋怨我们没有在他上幼儿园时就让他学英语,害得他英语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由于自己一直是个“胖小子”,儿子的体育成绩不佳,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让“孩子”3岁开始练习马拉松。儿子越玩越开心,仿佛找到了那种“我为别人安排人生”的感觉,不断地告诉我他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孩子”那么忙碌。几回合下来,襁褓中的“孩子”长大了,开始叛逆,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表达不满,比如不听家长的安排,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学习,也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一样。
  我冷眼旁观,看儿子如何处理,发现他不断地为孩子调整课程设置,把孩子的很多兴趣班都取消了,说要让孩子自由一点。结果,没过多久又出现了新问题。游戏里别人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小学,他那个自由散漫的孩子却因为成绩不及格被老师批评。此外,游戏里还时不时蹦出远方亲戚、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们在一起,就会有人提议来个才艺比拼,才艺高下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面子”上,儿子往往成为那个丢面子的人。
  我觉得,儿子为孩子费心费力的过程,以及因“教子无方”而不得不面临各种不良后果时的感受,就跟我们在他年幼时教育他的情形一模一样。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游戏特别设置了各种“约束”——玩家每个回合能为孩子做的选择是有限的,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无限制地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一样。假如你把资源用于学习语、数、外,就没有办法挖掘琴、棋、书、画的潜能;假如你设置的课程特别要求记忆力,系统就会降低孩子的创造力。这就需要玩家不断为孩子进行课程优化,着实需要费一番脑筋。我儿子感慨道:“看着我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孩子,那种挫败感真糟糕。我总是自责,如果我之前能安排得合理一点,会不会更好?”我趁机告诉他:“我们培养你也是这样啊。我们在精力、经验、金钱、眼界等资源的约束下,必须做出取舍与妥协。每次你抱怨我没有提前让你学英语,我也会自责,也会假想如果时光倒流让我重新选择该多好……”儿子随即又感叹:“高考真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啊,即便是在游戏人生里也是唯一选项。我似乎能够理解中国的家长为何如此焦虑了。”
  儿子甚至因为与孩子不断发生“冲突”,还深深体验了“好心被当作驴肝肺”的痛苦。他引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说:“老爸,你知道吗?‘人类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假如我是总统,或是富豪,我就让孩子不参加高考,或者不用有这么多资源限制。说到底,教子不易还是我自己无能啊!”
  我的感悟:
  好的家教离不开有效沟通
  儿子花了5个多小时将孩子养到11岁,把游戏存档后说:“好累啊!我都不想结婚生孩子了。”我说:“游戏里养孩子可比真的养孩子容易多了,因为现实教育不像游戏一样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会像游戏里一样能随时调整!”妻子在一旁帮腔:“还有啊,游戏玩失败了能重来,现实中的选择却无法回头;游戏里的孩子不喜欢了就重养,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可不能退货!”
  趁这个机会,我们一家人聊起了“有效沟通”的话题。这个虚拟游戏让儿子感到做家长真不容易,高考的指挥棒随时都在给家长施加压力。如果家长在这种压力之下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像游戏里的父母一样一味地给孩子安排这个课程那个课程,孩子就会失去很多自由,还会因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而埋怨父母,到了青春期又以沉默来对抗父母。
  儿子谈到自己为什么不想再玩这个游戏时,说:“游戏设计者太功利啦,总是设计各种情节,让孩子比来比去。这能比吗?有些学霸好吃懒做,但过目不忘;有些学渣比谁都用功,就是不得要领。总是用外在成绩去比,太不公平啦!”
  儿子告诉我们,随着课业难度增加,他在学校也面临很大压力。“偶尔打打游戏,是我减压的方式。”儿子跟我们说,“有时候我真不想說话,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就是有话憋在心里闷闷不乐。一打游戏,我就觉得心里不堵了。”我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告诉他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每次一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就会放松下来,将高考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   我问他:“你有没有知心朋友,能够让你随时随地倾诉真实的感受?你在他面前能畅所欲言,暴露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而他不会对你说教,不会否认你的感觉,更不会指责你。”他说:“有一个。但他忙着出国考试,没空搭理我。我很担心他走后我就成孤家寡人了。”
  我告诉他:“你可以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将你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表达出来,或用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去认可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的感受,拥抱自己的感受。”儿子似懂非懂,不过他愿意尝试一下。我很高兴能跟他聊这些内心的东西,也趁机解释了对他进行手机管制的问题——并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帮助他按时作息,希望他上课时有个好精神。
  父子共情:
  家长真不易,且行且珍惜
  看到儿子在手机管制的事情上理解我,我心里暖暖的。其实,这款游戏让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受制于个人的能力,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养育孩子。但只要真诚,只要沟通,就一定能成功。
  当儿子倾诉在学校承受成绩排名的压力时,我也想到游戏里的很多场景,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一旦我们家长心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那么就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参考,甚至做对比,于是痛苦随之而来:家长总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打击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跟家长也越来越疏远。
  一天,我趁空又点开游戏进行琢磨。我发现这款游戏很多情节不只是提醒家长“我的孩子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同时也在引导家长思考,我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特点?我有没有必要用别人的长处来对比自家孩子的短处?有没有必要以所谓爱的名义把孩子内心搞得伤痕累累?
  我把儿子叫过来,建议他做一些调整——既然大家的资源都有限,不如就在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不求培养出门门功课优秀的孩子,只求养出在品格上无可挑剔,有特长有自信的孩子。
  儿子进行调整后,他的“孩子”成长得很好。他很有成就感,打算把这个“孩子”送入大学后再“养”一个。他说:“我刚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没经验,所以会有很多遗憾。如果再玩一次,我一定能养得更好。”
  我提醒他:“你每次得到的孩子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你没办法吃一堑长一智。你在这个孩子身上犯的错误,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就不是错误,而是正确的。”
  儿子呵呵一笑,说:“看来做家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父母需要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我们父子的一番沟通,让我想起自己特别喜欢的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他在谈到做父母时就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很多家长根本没时间对下一代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准备,就稀里糊涂上岗了!另一方面,亚洲文化中的家长们对孩子又有特别强烈的控制欲,这两股错位的力量拧在一起,最终造成了很多家庭的悲剧。所以,一个父亲一定要不断地寻找良好的载体与媒介,跟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沟通。”我认为《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玩这款游戏的过程中,我和儿子打开心扉,有效沟通,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我们都不完美,应放下对彼此的过高期望,通过有效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并共同成长。所谓父子,无非是一场相遇相伴、相爱相杀,再相别。我那孔武有力、无所不能的形象,总会随着儿子長大而越来越模糊。我必须承认,我是多么需要他的沟通与理解,甚至原谅与接纳。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联词:敌意,表情,可是,对不起,反省,并非,相似,莫逆之交  那天,表姐又来我家玩,我充满敌意地瞥了她一眼,没搭理她。表姐脸上露出了委屈的表情,怯怯地说:“对不起,妹妹,上次我不该弄坏你的笔筒,可是我并非故意的。这是一个新笔筒,赔给你。”听了表姐的话,我反省,以前我在表姐家也犯过相似的错误,表姐不仅没有責备我,反而安慰我。我惭愧极了,拉着表姐的手,真诚地向她道歉。从那以后,我和表姐再没闹过别扭,成
日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试验区的函》,公布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北京市丰台区、邯郸市、大连市、哈尔滨市、南通市、蚌埠市、芜湖市、泉州市、南昌市、临沂市、洛阳市、新乡市、荆州市、长沙市、广州市、梅州市、北海市、重庆市沙坪坝区、绵阳市、六盘水市、西安市、延安市、白银市、石嘴山市等27个地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开
小女生都爱时尚  2018年秋季开学,小榆从陕西农村转学到珠海上初一。此前,她是农村留守女童,每年最多见父母两次。现在父母在珠海站住了脚,马上接女儿来团聚,小榆自然欢天喜地。  小榆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很好,虽然一口陕西方言经常惹同学们发笑,但笑声是善意的,大家都很喜欢朴实、热情的她。  开学没几天,小榆发现同学们纷纷向老师敬献一种精美的卡片,上面写有祝福的话。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叫贺卡,是用来向老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有很多“成人化”的孩子,他们穿着成人化的衣服,说着老于世故的话语,眼神里流露出老练,神情里难觅天真。一些儿童问题研究专家分析,因气候变暖、营养过剩等原因,如今的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比祖辈和父辈提前了1~3年。孩子们“懂事”早了,加上影视传媒等社会影响,导致孩童成人化倾向明显。对儿童成人化倾向,学校和家长往往采取回避、不以为然等态度,使一些学生越走越歪。如下面两个案例:
就读于市郊某公立小学的齐大器,父母和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齐大器是个“小诗人”,在全市小有名气。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在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爷爷启蒙下读了很多书,并对诗歌情有独钟。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在纯文学杂志和当地报纸发表儿童诗,作品被很多亲子公众号转载。  作为颇有名气的“天才学生”,齐大器跟同学的关系却不是太好,因为不善于跟同学相处,他成了很多同学嫉妒的对象。刚开始,齐大器对家长说有同学
那次英语演讲比赛是我的噩梦  葛键是上海市松江区某中学的高一男生,因为父母都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他很小就受到良好的英语启蒙,一口纯正的“牛津腔”让许多英语老师啧啧称奇。从小学到现在,葛键一直担任班里的英语课代表,鲜有竞争对手,所以他对自己的英语口语相当自信。  但是,高一上半学期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让葛键第一次有了自卑的感觉。  那次英语演讲比赛,班主任对葛键抱有很高的期望。葛键自己也信心百倍,并在
今天在学校,我被一个皮球砸到了头。我以为是同桌干的好事,因为他有一个相似的皮球。我充满敌意地走过去质问他,可是他表情无辜地抵赖,说恶作剧并非他干的。直到中午,我才知道自己冤枉了他。下午,我对他说:“对不起,我回家好好地反省了一下,我不該那么鲁莽。”他笑着说没关系。从此,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指导老师:席振娟)   【编辑:陈彤】
联词:牙齿,饮料,代替,越来越,咀嚼,营养,医生,哎呀  小明有个坏习惯,口渴了不喝水,总是用饮料 代替。时间长了,有一天他的牙齿突然疼得厉害。他想:“我喝一杯饮料可能就不疼了。”没想到,喝了饮料牙却越来越痛,都不能咀嚼东西了!没办法,他只好去看医生。医生一看,驚呼道:“哎呀,可不得了!你的牙有一个大洞,得补上。以后可不能再喝饮料了,要注意营养。”小明听了连连点头,心里后悔极了。(指导老师:王丽芳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但是——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怀着功利心爱孩子势必伤害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如何爱孩子却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如果把握不好,会对孩子构成极大的伤害。  我们先来谈谈“有条件的爱”。  妈妈对4岁的儿子说:“今天你又得到了一朵小红花,真是好孩子,妈妈爱你!”  爸爸对5岁的女儿说
拥抱宝宝是妈妈释放母爱的方式,也是宝宝感受美妙世界、沐浴母爱、获得心智成长的需要。那么,妈妈怎样抱宝宝才科学合理呢?  1.第一时间抱宝宝  宝宝诞生2个小时之内,感受妈妈温柔的拥抱和爱抚,肌肤相亲,是母子建立终身依恋关系的第一步。  2.宝宝抱在左胸前  婴儿把头靠在妈妈的左侧胸口上,听到妈妈心脏跳动的声音,其心灵随之就会得到安宁。因为在胎内,宝宝就是听着妈妈心脏的跳动声,不断生长发育的。当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