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术 优化历史教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在新课改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改变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呢?
  一、善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事物观察认识的持久性和专注性远不及成人。而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手段,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如讲《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内容时,先播放《郑和船队在海上行进》影视片,同时提问: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他的船队走了多远?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通过探求找到答案。在该过程中,我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补充,这样很自然地,我们就把学生以前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种氛围下的学习效果当然比以前好很多。
  二、善用信息技术,促进主体发展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创设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手中有所物,目中有所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讲“明长城”时,先播放有关长城的影像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哪些朝代曾经大规模地修筑过长城?那这些绵延不断的城墙在古代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修道了明朝灭亡?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使他们深深认识到长城是古代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的建筑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善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如讲“郑和下西洋”内容时,对于郑和下西洋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我在课堂上使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七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经过的地域用动画的小帆船在经过的路线上行走,在途经第一次到达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时,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展示出时间和次数,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印象很深,大多能讲清楚地讲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且能记住第一次出发的时间和最远到达的地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善用信息技术,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式教学应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西安事变》这个问题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当时为什么不杀掉蒋介石呢?”我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是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小组内部可以进行互相协作、互相讨论,而作为老师,作适当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善用信息技术,重视环节优化
  1.目的明确。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为此,在备课时,要备教材、方法、手段。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整体目标,研究如何实现整体目标。尤其是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跟学生的学习有作用。如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时,全课的立足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的历史责任感教育,为了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英法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刻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明确身肩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繁盛而努力学习。
  2.科学设计和整合教材资源。不管是编制的单一课件,还是设计媒体教学,都要做好准备,合理设计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实用性,不繁琐,利教利学,实现最多的有效信息。如八年级下册《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教材配有两幅地图《经济特区示意图》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示意图》,而后者包含了前者的内容,所以,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我就省去了第一幅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只在课堂上展示了第二幅图,而将第一幅图的相关信息整合到了第二幅图中。这样,不仅避免了课件的重负繁琐,也便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
  3.突出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师生突破重难点,浅学易懂。如《红军长征》一课,重点是要给学生交待清楚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性;二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可贵的长征精神。为了在课堂上突破这两大重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功效,运用了大量关于遵义会议的图片资料和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惊心动魄的视频资料,比如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让学生去感知那段难忘的历史,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又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历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机智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使历史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促进学生乐学历史,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桃花九年制学校)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材中的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内容较为抽象,加上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因此,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显得非常必要。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以及法律意识、社会
本文对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注入目,闻于耳,出于口,记于心的朗读,便于学生高屋建瓴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  第一、朗读训练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  初读课文时的朗读,首先要让学生轻声地读一、两遍,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学生没有把课文读通,甚至朗朗上口时,教师不要急于开讲,直到学
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新生计算机基础极不平衡影响了教和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此外还有考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和共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深刻地影响到各行各业。绝大多数单位废除了“纸质化”办公方式,逐步改变为“无纸化
一、评价的目的———不仅要看目标达成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泰勒评价观用目标作导向来促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监控学生的进步。对学生进步的监控帮助教师评判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并以学生进步的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第二是教师评定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定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保留现行的教学方案还是对方案进行修正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是判断整
介绍了纸机传动中自动稳速装置的稳速机理 ,得出了该装置的自动稳速条件和传动效率计算方法。 The steady speed mechanism of the automatic steady speed device in paper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全面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使得建筑工程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建立了不同操作模式下普遍化的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模型,联用正交配置法和中心差分法对复杂模型方程进行了求解,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床层内电势分布的因素,为固定床电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