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心思纯净,拥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往往拿起笔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画画了。他们会把自己身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所有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加工想象,再以非常兴奋的、眉飞色舞的甚至是边画边说的形式,把这种内心的想法跃然于纸上。孩子们这种挖空心思、极尽夸张、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过程,其实是非常痛快的。这种尽情展现自己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征服力绘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愉悦的。这种痛快和愉悦的过程,使他们神游画外、浮想联翩,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会再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沉浸在这种创作的快乐中的孩子,总是满脸喜悦同时又是内心安静的,这种通过绘画赋予作品生命和灵气的过程,能够使他们的心灵逐渐沉淀,看起来安静而富有创意。
【关键词】小学美术;奇思妙想;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画画主要依靠直觉,再加上自己对事物简单的认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凭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来表达心绪和主观感受。他们画的有他们所见的,更多是他们所想的。他们喜欢天马行空的随意,总是能从一些我们难以发现的角度,找到一些特别的奇思妙想,画出让我们惊叹甚至自愧不如的具有神奇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想象力是上帝赋予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然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也只是把它引导出来。一年级孩子刚好处在开发想象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不受现实的束缚,还不能完全地区分现实和虚拟,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求知欲也强烈,联想面广泛,稍加引导就能点燃他们奇思妙想的火花,简直可以说没有孩子们想不到的地方。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力呢?这是笔者执教一年级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两年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奇思妙想”哪里来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然后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蜕变的过程,绘画也不例外。想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是很难充分表达的。即便有很好的素材,但脑子空空无法让素材和想象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产生不了灵感,有再多的创作表现手法也是徒劳。
就好比一个木匠,有再多再先进的工具,但没有设计方案根本无法制作家具一样。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从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就越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事物的想象不会凭空而来,而是从他们熟悉和欣赏过的事物中,经过相互粘合转换,刻意变形夸张等方式表现在画纸上的,比如,要孩子们画一幅“海底的秘密”的画,就需要他们平时看到过海底的真实场景,对大海的神奇有一定的了解,这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把真实场景和自己曾经听过的童话,看过的电影,再加上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怪念头结合起来用画笔表现在纸上。孩子脑海里的“知识内存”越大,在绘画过程中,在他们苦思冥想之际,一些奇思妙想的念头就越多,想的越丰富就画的越有内容,表达在画纸上的东西就越理想。
所以,平时我们要鼓励孩子广泛的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通过更多的外界事物刺激来丰富他们的认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看看美丽的花草、听听有趣的声音、摸摸奇怪的肌理、观察活泼的小动物,这样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被激发起来,想象力也就接踵而来了。
二、“奇思妙想”用起来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呵护他们发自内心的幼稚童趣,充当一个欣赏者,而非引领者。让孩子们有自信充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特别。以他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构图,不受拘束顺其自然地去创造出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孩子习惯了这种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主的方式后,就可以间接地避免掉懒得思考随意乱花的惰性行为。
(一)奇思妙想从与众不同开始
孩子喜欢模仿,同时又喜欢炫耀。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而看到别人画的有趣的东西时又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模仿是一种学习的积淀,但从引导孩子想象力的角度来看,效果不好,容易雷同,产生僵化。为了避免这种习惯的形成,就需要引导孩子从创作与众不同的画开始。
1.我们在启发孩子思维的时候,不仅让他们有跟别人“不一样”意识,还提倡孩子们做到今天画的作品跟自己以前画的作品也“不一样”。要把与众不同的观念在孩子心里树立起来,但是也不是完全地不能学习别人,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作品里受到启发,引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来,用自己的风格把这种创意展现出来。
同时,我们要避免总是表扬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避免他们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否则,他们就会非常不愿意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不利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在鼓励表扬孩子时,尽量从孩子的想法出发,这样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后,让自己的创想在头脑中各显神通,然后尽自己的所能在纸上表达出来,而这种愉快的创作过程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乐意去想象去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2.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孩子思考,创造作品的事情要留给孩子自己来做。孩子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感情经验后,我们就必须给孩子一些启发和指点,启发学生的想象,其实主要就是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的手段也很多,如录像、故事、图片、音乐、游戏等等,从孩子的一点点细微的线条形状和构想中引导他们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引导创造性的开展绘画时,我们也要留神,没有必要把颜色、画法、构图都讲得十分详细,尽量鼓励引导为主,留有较大的思考余地给孩子,彰显他们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越来越自信。
【关键词】小学美术;奇思妙想;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画画主要依靠直觉,再加上自己对事物简单的认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凭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来表达心绪和主观感受。他们画的有他们所见的,更多是他们所想的。他们喜欢天马行空的随意,总是能从一些我们难以发现的角度,找到一些特别的奇思妙想,画出让我们惊叹甚至自愧不如的具有神奇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想象力是上帝赋予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然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也只是把它引导出来。一年级孩子刚好处在开发想象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不受现实的束缚,还不能完全地区分现实和虚拟,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求知欲也强烈,联想面广泛,稍加引导就能点燃他们奇思妙想的火花,简直可以说没有孩子们想不到的地方。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力呢?这是笔者执教一年级后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两年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奇思妙想”哪里来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然后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蜕变的过程,绘画也不例外。想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是很难充分表达的。即便有很好的素材,但脑子空空无法让素材和想象产生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产生不了灵感,有再多的创作表现手法也是徒劳。
就好比一个木匠,有再多再先进的工具,但没有设计方案根本无法制作家具一样。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从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就越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事物的想象不会凭空而来,而是从他们熟悉和欣赏过的事物中,经过相互粘合转换,刻意变形夸张等方式表现在画纸上的,比如,要孩子们画一幅“海底的秘密”的画,就需要他们平时看到过海底的真实场景,对大海的神奇有一定的了解,这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把真实场景和自己曾经听过的童话,看过的电影,再加上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怪念头结合起来用画笔表现在纸上。孩子脑海里的“知识内存”越大,在绘画过程中,在他们苦思冥想之际,一些奇思妙想的念头就越多,想的越丰富就画的越有内容,表达在画纸上的东西就越理想。
所以,平时我们要鼓励孩子广泛的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通过更多的外界事物刺激来丰富他们的认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看看美丽的花草、听听有趣的声音、摸摸奇怪的肌理、观察活泼的小动物,这样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被激发起来,想象力也就接踵而来了。
二、“奇思妙想”用起来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呵护他们发自内心的幼稚童趣,充当一个欣赏者,而非引领者。让孩子们有自信充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特别。以他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构图,不受拘束顺其自然地去创造出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孩子习惯了这种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主的方式后,就可以间接地避免掉懒得思考随意乱花的惰性行为。
(一)奇思妙想从与众不同开始
孩子喜欢模仿,同时又喜欢炫耀。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而看到别人画的有趣的东西时又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模仿是一种学习的积淀,但从引导孩子想象力的角度来看,效果不好,容易雷同,产生僵化。为了避免这种习惯的形成,就需要引导孩子从创作与众不同的画开始。
1.我们在启发孩子思维的时候,不仅让他们有跟别人“不一样”意识,还提倡孩子们做到今天画的作品跟自己以前画的作品也“不一样”。要把与众不同的观念在孩子心里树立起来,但是也不是完全地不能学习别人,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作品里受到启发,引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来,用自己的风格把这种创意展现出来。
同时,我们要避免总是表扬那些表现较好的学生,避免他们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否则,他们就会非常不愿意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不利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在鼓励表扬孩子时,尽量从孩子的想法出发,这样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后,让自己的创想在头脑中各显神通,然后尽自己的所能在纸上表达出来,而这种愉快的创作过程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乐意去想象去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2.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孩子思考,创造作品的事情要留给孩子自己来做。孩子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感情经验后,我们就必须给孩子一些启发和指点,启发学生的想象,其实主要就是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的手段也很多,如录像、故事、图片、音乐、游戏等等,从孩子的一点点细微的线条形状和构想中引导他们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引导创造性的开展绘画时,我们也要留神,没有必要把颜色、画法、构图都讲得十分详细,尽量鼓励引导为主,留有较大的思考余地给孩子,彰显他们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