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媒体多元化的现状及成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多元化的现状已经形成。辨析清楚媒体多元化的成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现状的了解,并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媒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媒体 多元 现状 思考
  一、媒体多元化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多元化的现状已经形成。媒体多元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考察,比如媒体的存在形态有纸媒、新媒体、影视媒体等。其中,纸媒又可以细分为报纸、杂志、书籍等,新媒体又可以分为微信、微博、抖音等,影视媒体又可以分为电影、电视、在线影院、有线台等。再如,媒体的性质有专业媒体、自媒体、行业媒体等。国家媒体机构主办的媒体,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业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机关主办的电视台、出版社、报纸、杂志、内参等。自媒体则主要体现为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态。行业媒体是为了适应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它们不是党政机关的专业性媒体,却是因行业内部的需要而实际存在着的。过去,行业媒体的表现形式有内部的杂志、简报等,现在则主要表现为机关内部的工作APP(应用程序)等。这些媒体在其表现形态上,又多有重叠、交叉之处。
  在多元媒体并存的格局出现之前,可以说是专业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这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众主要是从专业媒体中获取相关信息。比如,那时的报纸一经出版,就受到公众的关注。有心的读者,会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寻找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那时的电视新闻或电台节目,也常常引发观众的讨论,形成社会热点。其二,公众对专业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及其价值指向,有着普遍的信任,并作为自己观察社会的依据。“报纸上说了”是公众评判事物的口头禅,“上电视了”则是公众表达认可甚至羡慕的话语方式。
  但在今天,专业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然不复存在。首先,专业媒体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自媒体对新的信息的传播力度,极大地冲击着专业媒体。低头族对微信的依赖,已经将专业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新媒体取代传统纸媒,及其在信息传播上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也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其次,更为严重的是,专业媒体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民众甚至对专业媒体所发布的一切信息,都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塔西佗陷阱”亦有了出现的苗头。所谓“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杂志、书籍的出版,在今天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过去,“书上说的”这一口头禅,表明了公众对杂志、书籍的信任。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在出版社出版一本书,都会受到公众极大的尊重。但在今天,公众对杂志、书籍的热情正在消失,对其的信任度亦在急剧下滑。杂志、书籍的印数不断下降就是表现之一,其真实的价值在读者心中早已无关紧要。
  自媒体在今天这个时代野蛮生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新媒体则是自媒体存在的主要形式,是自媒体得以生长的主要推手。人人都能够发声的现状,极大地刺激了每个人的表达欲,既为民意的充分表达提供了可能,也造成了信息的繁杂混乱、真伪莫辨,从而使人们在价值观上产生分裂,无所适从。在自媒体中,充当意见领袖是许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他们也已然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公众意见的代言人,其对公众精神生活的实际影响力不可小觑。对现实的“抢滩”、对情绪作用的强化等,则是这一影响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征。为了博得点击率,吸引公众注意,哗众取宠、作秀等低劣的操作方式正在成为自媒体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手段的频繁使用,正极大地伤害着自媒体自身的发展。用理性的态度进行发声、用客观的事实进行说明,争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则是自媒体在发展中的迫切课题。毫无疑问,自媒体作为新的时代必然出现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勃勃生机与隐性危机同在,其充分表达民意并积极引导民意的时代意义与信息的平面化、碎片化、虚无化同在。自媒体与专业媒体,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甚至激烈对抗的一面。
  新媒体正在出现,其发展形态与发展趋势尚不明晰,但也同样不容忽视。
  二、媒体多元现状的成因
  之所以形成媒体多元化的现状,首先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他还说:“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如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非经济的社会结构转向经济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物质生产形态及精神生产形态的变化。市场经济形态取代计划经济形态,也就必然带来精神形态的变化。自媒体不仅代表着传播技术形态的变化,也代表着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的变化,并由此构成了与专业媒体之间的张力关系。
  专业媒体更多地延续着传统的惯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需求及与之相一致的精神诉求,而国家与民众的利益需求及精神诉求是一致的,因此,专业媒体具有权威的地位。但是,当市场经济在中国获得认可后,市场经济催生了个体利益的价值本位,并由此形成了有着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民间文化。在此基础上,新的声音与发声形式的出现就是必然的。正是经济基础发生了改变,才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也才催生了自媒体的出现。只有通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来透视这一社会现象,我们才能对此给出最为科学的解释。比如,我们常常将专业媒体所倡导的价值形态称为主流价值形态,强调其对民众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时尚的变化,往往是因为经济强力的作用使然。当新的社会时尚出现,并为广大群众接受时,我们总是可以在其背后看到经济的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深刻学说,正是我们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万能公式。
  同理,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成熟,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与原有社会结构的种种冲突等,也就相应地导致了自媒体“众声喧哗”的驳杂混乱,体现为自媒体以猎奇、哗众取宠等低劣的手段获取流量的现象。而代表着新的经济形态、价值形态的健康声音,却也在这其中艰难地生长着。经济形态的不成熟影响着精神形态的不成熟,精神形态的不成熟就表现为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平面化、碎片化和虚无化。
  明乎此,杂志、书籍的被“祛魅”,其庄重色彩的消失,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面对媒体多元的挑战
  作为专业媒体人,作为国家媒体的一线工作人员,忠实执行上级指示、传达上级精神,是我们的使命。在媒体多元化的時代,有效地引导或规训自媒体,重新确立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则是专业媒体人在媒体多元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在大的社会危机与自然灾难面前,更是如此。在应对这一新问题时,专业媒体人有两大素养急需加强:一是人文素养,二是专业素养。作为体制中人,拒绝巨大的利益诱惑,坚持直面现实矛盾,是专业媒体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专业媒体人还应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养,能够切入当下民众的痛点,编辑出版民众最关心的内容。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素养,才能在根本上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作为自媒体人,需要做到两大挑战:第一,遵守自媒体的职业规范与神性自律;第二,强化人文素养以深化对信息的传播与理解。就前者而言,自媒体需要建立业内的职业规范,加强自媒体人的神性自律,不以歪曲事实或扩大事实来博取“眼球”、争得流量,不以恶意攻击来面对业内的不同意见者,不会没有原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等等。就后者而言,自媒体人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以有深度的内容理性地引导公众,并取得公众的信任,而不是刻意以煽情的手段来影响公众。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自媒体人通过学习、阅读相应的杂志、书籍,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杂志、书籍的作用。杂志、书籍只有提供相应的精神资源,才能有效地介入、影响、引导自媒体,更为充分地体现自身在媒体多元时代的存在价值。
  媒体多元是媒体行业也是公众所无法回避的时代性课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更多的思考与研究。本文仅作引玉之砖,求方家指正。
  作 者: 赵东军,现就职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为例,探究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丰乳肥臀”这一题目入手,通过文中的女性形象与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多向对比,进而证明《丰乳肥臀》中所描绘的女性不仅特立独行,且独具异彩。  关键词:《丰乳肥臀》 莫言 女性 母亲 寻根文学  这是一本献给大地、献给母亲的书。书中依旧延续了对高密东北乡这片文学圣土的无尽描绘,此外,这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力作,主要通过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  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多部小说创作中都有“最后一个”的形象出现,它们或是职业,或是生产生活方式,或是其他,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出现,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的能指性、文化的所指性和人文的关怀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阿来小说中的“最后一个”文学书写,力求能得到新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阿来 小说 “最后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小镇畸人》中的“共同体”入手,通过辨析文中有关共同体的隐喻,揭示小镇人畸形的原因。作为小镇支离破碎的深层原因,小说中的家庭、社区关系的不堪一击牵连出小镇的共同体危机。安德森将小镇作为小说背景,体现出安德森思想的深刻性及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安德森 《小镇畸人》 共同体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美国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1916年,安德森开始在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作家,蒋子龙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与要求,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他凭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塑造了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揭示出特定历史变革过程中人们真实的心理流动与精神状态,给严峻多变现实中的人们以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蒋子龙 人物形象 时代使命 创作态度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文学承担着刻画人物的使命。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出现了一批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一大批离开农村、寓居城市的乡土作家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着故乡“典妻”的陋习,本文试从典妻习俗的根源、作家作品现实主义的共同倾向、作家不同文化样式和不同的文化立场等方面来探究“典妻”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乡土小说 典妻 文化内涵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典妻”题材的代表作
期刊
摘 要:元稹与李商隐分别是中唐和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们在悼亡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悼亡诗在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辅之以文本细读法,以元稹及李商隐的悼亡诗为研究对象,对比二人悼亡诗创作上的不同。二人悼亡诗创作的相异点体现在风格、语言、情感等方面。风格上,前者是直叙、明晰,后者是婉曲、含蓄;语言上,前者平实,后者浓艳;情感上,前者是自责与丧子之痛,后
期刊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自然意象为例,从语言风格、表达形式等方面对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和创新,认为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在文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又蕴藏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然意象之美,在传承过程中增添了创新的元素,实现了对中西方诗歌自然意象的现代性化用。  关键词:自然意象 中西方诗歌 中国新诗 传承 创新  意象是诗歌
期刊
摘 要: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榭府的崩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巧妙地运用话语转述方式对故事中的声音进行操控,将故事的恐怖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多处使用话语转述,将人物的声音压低,在言语行为叙事转述和间接引语的压抑叙述下,衬托出厄榭府的寂静和叙述者的紧张。小说中直接引语的设置,制造了突然出现的声音,使得故事场景更为惊悚,也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厄榭府与其主人公的声音互相融合,影响并完善了叙事声音
期刊
摘 要:《大海啊,大海》是英国作家艾丽斯·默多克于1978年荣获布克奖的小说。它讲述了一名典型的默多克式的权力家查尔斯·阿罗比执迷于构建一个“理想的家”,但最终失败的故事。本文拟从默多克的道德哲学出发,借助“家”理念的相关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批评成果,聚焦查尔斯的寻“家”之旅,探寻查尔斯寻“家”不得的根源。本文认为默多克通过记述查尔斯的寻“家”之旅,指出了现代人对“家”的概念的认知误区,并借此引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