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自然意象为例,从语言风格、表达形式等方面对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和创新,认为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在文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又蕴藏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然意象之美,在传承过程中增添了创新的元素,实现了对中西方诗歌自然意象的现代性化用。
  关键词:自然意象 中西方诗歌 中国新诗 传承 创新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固有概念。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此时古人已经提出一个概念,即“立象以尽意”。一方面,只有意念和物象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将意思更完美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文人通过客观的物象,尽可能反映出主观的感情意念。因此,意象就蕴含了以小喻大、以少喻多、从表面反映内在的特点。在诗歌理论中,意象的选择对于诗歌的意境构成和感情抒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自然意象为例,对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进行对比,并根据中国新诗的特征,分析自然意象在新诗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对比
  (一)语言风格:含蓄内敛对华丽奔放
  由于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对自然有很深的感情,因此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感情、心理很容易产生共鸣。据三国吴人陆机统计,《诗经》运用的自然意象中,草木共八十余种,鸟兽有三十余种,虫鱼有三十种。比如《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由于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形态、类型有很大差异,所以古代诗人对季节更替异常敏感,惜春伤时、悲秋感怀都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陆机曾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中国古代诗歌对自然意象的使用,巧妙之处就在于含蓄表达微妙情感的同时,给人以一种复杂且回味无穷的审美感觉。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多种自然意象的叠加,颇具画面感地展示了一个落魄的天涯游子形象。
  把中国古代诗歌与古希腊、古罗马诗歌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西方人提倡以人为本。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较为普遍的“上帝为上,人其次”的思想观念。因而西方人较少注意到自然事物的特点,也很少用它们来抒发感情。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兴起,浪漫派诗人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西方的自然诗才一改以前卑微的地位,自然意象的使用才渐渐地蓬勃发展起来。西方人崇尚征服自然,这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理念相悖,因此西方人很少会写出诸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诗句。
  西方诗歌擅长华丽的辞藻,更追求个性的解放,提倡精神的独立。例如,莎士比亚的“女人啊,华丽的金钻,闪耀的珠光,为你赢得了女皇般虚妄的想象,岂知你的周遭只剩下势利的毒,傲慢的香,撩人也杀人的芬芳”,语言直率且情感浓烈。而中国古代诗人的语言大多委婉曲折,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就算是擅长写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的花间派诗歌,也大多婉约淡远,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由于西方人更倾向于讴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高效或者上帝造人的伟大,因此表达情感的方式多为华丽奔放,尽显热情直白之能事;而农耕文明和专制集权体系下形成的儒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人更喜欢借助自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表达形式:真实固定对虚拟多变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情景交融。除了一些单纯写景不夹杂个人感情色彩的诗,大多数诗歌都运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委婉地注入自然意象中,诗型排列规整,视觉长度固定。比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首诗歌把自己对郎君的思念、怜惜之情满满地寄托在莲花、莲子上。中国古诗中的自然意象大多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而这种表述方式在西方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在中国古代诗人看来,自然意象大多是自然景象与个人感情的统一、自然意境与心境的统一。钟嵘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意象并不只是一种景象,或者是为了增加诗歌的美感来营造意境,而是类似于诗人情感的一個抒发口。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最为经典的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看见关雎成双成对,油然产生了对淑女的爱慕渴求之情。作者的感情因自然而触发,通过观察真实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很多时候作者还会因为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动内心,从而心境也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如“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习惯于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感受,而且通过自然意象的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中国古代诗人很少描写特别抽象的东西,就算有所涉及也多半是自然规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有很多对自然哲理、人生感悟的思考,但也是将其融入自然景物中来写作的。
  与此对比,西方的很多诗歌中也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但其构思与中国古代诗歌并不相同。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戏剧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意象变化的组合构成意境。在其代表作《仲夏夜之梦》里,莎士比亚将人的想法注入树木、精灵、仙娥等身上,塑造了各种有血有肉的形象,利用这些特色迥异的意象传达着他对爱情、友情的讴歌与思考。相比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然意境,莎士比亚的自然景物意象更具想象力,很多都是现实中没有出现过的精灵、仙子、会说话的猫头鹰等虚拟形象。中国古代自然意象多是大自然的真实产物,比如明月、山川、河流等。虽然自然意象也略带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本质上还是比较真实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意象的隐喻内涵相对固定,而西方人往往会出于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主动地去寻求意象载体,因此意象的内涵变化多端。在中国古诗中,“长亭”“芳草”基本上都是表征着离愁别绪等情感,成为特定的文化象征和符号。林庚先生在《说木叶》这篇文章中也说过,自从屈原在《湘夫人》中用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来的诗人就开始习惯于用木叶来表现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的自然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严谨固定的体系。   二、自然意象在中國新诗中的传承与创新
  新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的诗歌。由于共性的审美追求,中西方诗歌间的交流与对话影响着我国现代诗歌的选择与演进。20世纪初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波助澜下,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受到西方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及意象派、象征派等诗学的影响,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思想、人的本质问题;写作方向很多转向了对人的思考,或者更为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已不似古代诗歌那般含蓄素淡,但是烙印着中国文化意识的自然意象情结依旧深深根植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审美中。
  胡适的新诗意象论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诗学观的启发,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意象诗学的感性色彩。因此,尽管白话诗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中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但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新诗并没有走出传统诗歌的意象化格局。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等在自然意象的传承中继续着他们的创造,比如闻一多的诗歌还是用了许多诸如“红豆”“红烛”等意象,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古典美。浪漫派诗人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标志着中国的诗歌意象体系走向近代化,但自然意象仍占据主要地位。作者歌咏大自然,写作方式既受到西方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又沿袭了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抒情特征。相比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客观真实的“客体意象”,诗集中的《凤凰涅槃》《天狗》《女神之再生》更接近西方式的幻想与臆造,明显受到了西方自然意象诗学观的影响。随着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人格化,自然意象聚合了传统与现代多种复合的抒情与美感因素。不少诗人虽然表现出崇尚自然意象的心理和倾向,但是在古代自然意象的基础上添加了创新的元素,对中西方自然意象进行了现代性的化用。新诗在体裁、格律上更加随意,很多诗歌已不像古代诗歌那么注重押韵和精练,抒发情感也就更加自由随心,产生了很多新的意象,更具现代的、非传统化的特点。中国现代诗歌倡导遵从内心,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者将感情抽象化,效仿西方诗歌而更加注重对社会、人性等的思考。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戴望舒,其诗歌中的大量意象是由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演变而来的,蕴含着浓郁的自然意象情结。例如,他在《秋》《秋蝇》《秋夜思》《秋天的梦》四首诗中,均使用了“秋”这一古代自然意象原型。戴望舒在运用古代自然意象上有两个原则:一是对于旧典不加忌讳地放手运用;二是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戴望舒借用了古代诗歌中关于丁香在风中忧愁的意境,但是又不拘泥于丁香的忧愁,“丁香”意象对“姑娘”这一意象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这种形不变而意变的创新,虽然对于意象的外部形态而言,依旧呈现为客观形象,但内在本质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戴望舒采取了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写作手法,不是在写实,而是一种超越感观的意象。其创作的诗歌既具有西方象征派的唯美主义倾向,又包含着中国古代诗歌在自然物象中渗透的灵性。
  虽然中国新诗的韵律、节奏、格式等相较古代诗歌更为自由,而且融合了西方诗歌之理念,更加注重理性主义、抽象主义,出现了很多侧重表达对人性、社会思考的诗歌,表达方式也不似古代诗歌那么含蓄蕴藉;但是,中国新诗是在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同时,依然深刻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自然意象的使用特征。
  三、结语
  自然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在具有较强表意能力的同时又颇具隐晦性,因此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情感和时空维度进行解读与分析,用心去领悟世间万物皆有温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深刻体会诗歌自然意象的魅力所在。中国新诗受到西方诗学观的影响,但同时又深深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意象之美,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实现了诗歌意象的现代性风格演变。
  参考文献:
  [1] 徐紫云,贾小玉.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中诗歌的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9-94.
  [2] 谭德晶,高颖君.论戴望舒诗歌古典性意象的渊源[J].求索,2008(3):185-187.
  [3]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55-62.
  作 者: 于千涵,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马来西亚作家欧大旭的小说《丝之谜》,讲述了主人公林强尼是如何从一个锡矿工人一步步发迹变泰,最终成为马来西亚一位商业大亨的故事。小说分别从林强尼的儿子林宝玉、妻子宋雪儿以及好友皮特三位叙述者的视点出发,以多角度限知叙事的手法拼凑了林强尼令人唏嘘的一生。小说中的三位叙述者在不同的叙述时间点上突出了林强尼人性中的不同侧面,从而使叙述产生了开放性的“迷宫叙事”效果,为小说内容提供了多重解读的可能。
期刊
摘 要:作为“85后”严肃文学诗性女作家的代表,七堇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辈女性作家的叙事风格,小说性别意识鲜明,常以女性身体为叙事对象,基本吻合了当代文坛认可的身体写作的特征。然而七堇年通过描写女性的身体之变与男女两性的欲望索求,来表现当代女性心灵之变与男女关系现实状态的写作方式,又与卫慧、木子美等过分赤裸的“身体写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她笔下的女性写作是一种“重回伊甸”式的另
期刊
摘 要:祠堂和庙宇是乡土小说中频繁出現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空间,后者是以共同信仰建立起来的维护整个村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利益的一种信仰空间。通过对这两个空间叙事的研究分析,可知二者在展现农村生活面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可见作家回望故乡时内心深处的忧虑,进而表达他们觉醒后精神上的困境与苦闷。  关键词:鲁迅 沈从文 祠堂叙事 庙宇叙事  毫无疑问,乡土小说是中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为例,探究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丰乳肥臀”这一题目入手,通过文中的女性形象与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多向对比,进而证明《丰乳肥臀》中所描绘的女性不仅特立独行,且独具异彩。  关键词:《丰乳肥臀》 莫言 女性 母亲 寻根文学  这是一本献给大地、献给母亲的书。书中依旧延续了对高密东北乡这片文学圣土的无尽描绘,此外,这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力作,主要通过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  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多部小说创作中都有“最后一个”的形象出现,它们或是职业,或是生产生活方式,或是其他,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出现,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的能指性、文化的所指性和人文的关怀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阿来小说中的“最后一个”文学书写,力求能得到新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阿来 小说 “最后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小镇畸人》中的“共同体”入手,通过辨析文中有关共同体的隐喻,揭示小镇人畸形的原因。作为小镇支离破碎的深层原因,小说中的家庭、社区关系的不堪一击牵连出小镇的共同体危机。安德森将小镇作为小说背景,体现出安德森思想的深刻性及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安德森 《小镇畸人》 共同体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美国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1916年,安德森开始在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作家,蒋子龙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与要求,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他凭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塑造了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揭示出特定历史变革过程中人们真实的心理流动与精神状态,给严峻多变现实中的人们以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蒋子龙 人物形象 时代使命 创作态度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文学承担着刻画人物的使命。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出现了一批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一大批离开农村、寓居城市的乡土作家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着故乡“典妻”的陋习,本文试从典妻习俗的根源、作家作品现实主义的共同倾向、作家不同文化样式和不同的文化立场等方面来探究“典妻”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乡土小说 典妻 文化内涵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典妻”题材的代表作
期刊
摘 要:元稹与李商隐分别是中唐和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们在悼亡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悼亡诗在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辅之以文本细读法,以元稹及李商隐的悼亡诗为研究对象,对比二人悼亡诗创作上的不同。二人悼亡诗创作的相异点体现在风格、语言、情感等方面。风格上,前者是直叙、明晰,后者是婉曲、含蓄;语言上,前者平实,后者浓艳;情感上,前者是自责与丧子之痛,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