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厄榭府的崩塌》中的叙事声音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榭府的崩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巧妙地运用话语转述方式对故事中的声音进行操控,将故事的恐怖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多处使用话语转述,将人物的声音压低,在言语行为叙事转述和间接引语的压抑叙述下,衬托出厄榭府的寂静和叙述者的紧张。小说中直接引语的设置,制造了突然出现的声音,使得故事场景更为惊悚,也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厄榭府与其主人公的声音互相融合,影响并完善了叙事声音,从而推动小说恐怖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爱伦·坡 叙事声音 话语转述 直接引语
  引言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坡被誉为“美国侦探小说之父”,他为恐怖小说的创作开了先河,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创作影响巨大。坡的写作风格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他创立了短篇小说的艺术效果理论,并且发现了人格分裂的现代主题。坡非常重视小说的效果和故事的独创性。在选好故事以后,他会为故事选定一种强烈的效果,然后考虑用情节或情调充分地创造出这种效果。坡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而闻名,其最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厄榭府的崩塌》(1839)就是其中的典范。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和体验性的视角进行叙述,以旁观者、见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此时,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始终不离开有限视野的视点。对坡的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和技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叙述者和叙述结构展开,分析小说的叙述效果和坡的艺术理念,比如刘筱华(1996)和卢敏(2009)的研究,而学界对坡的小说中的话语转述方式和叙事声音的特色关注较少。根据热奈特提出的理论,“叙事声音”一词是对西文语法中“语态”(Voice)的借用和延伸;虽然来自语法概念,“叙事声音”是建立在现实“听觉”基础上的一种假说;它是借用了现实中“说——听”交际模式的比喻。 本文从小说的声音入手,分别分析其隐藏了声音的语言行为叙事转述的使用、有在场声音的直接引语的使用,以及环境背景声音与人物内心声音的融合,试图对小说的声音产生的音响效果进行探究,进而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坡的小说的叙述特色和创作技巧。
  一、隐藏声音的话语转述
  在《厄榭府的崩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常常通过话语转述来替代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常见的五种转述引语的形式可以按转述者控制或介入的程度进行排列 (箭头表示程度增加)。转述者介入程度:FDS→DS→FIS→IS→NRSA。(FDS=Free Direct Speech;DS=Direct Speech;FIS=Free Indirect Speech;IS=Indirect Speech;NRSA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
  无论转述者采用上述哪种形式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所转述的话语, 即使直接引语(DS)也不例外。言语行为叙事转述(NRSA)不仅是转述者介入程度最高的,而且也是比间接引语(IS)距离读者更远的一种叙事方式。因为言语行为叙事转述(NRSA)仅仅报告发生了语言行为,而叙述者不必完整呈现原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在小说中,坡多次使用言语行为叙事转述(NRSA)。从开篇到叙述者“我”进入厄榭府那哥特式的大厅拱门,便许久没听到人发出的声音,使得所见人物行为鬼祟怪异,厄榭府的气氛也寂静得可怕。
  我在楼梯上遇见了他家的医生。他面露刁奸与困惑之色,他抖索着跟我搭了句话,便溜走了。
  当我见到府邸的主人厄榭时,“他正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见我进去,马上爬了起来,热情地迎接我。
  此处本可以引用原话,但是变成了转述,因此“热情”的欢迎也变得冷漠而怪异,令人疑惑。小说的叙述也常常整段以“我……”来开始,偶尔提到“他……”,然后转而又成了“我……”开头的句式。“我”一边回忆对厄榭过去的印象,一边观察眼前这个变得面目全非的人,明显差别加上内心的揣测让厄榭的形象越来越陌生。叙述大多都从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出发,向读者介绍并带着读者见证厄榭府的一切。而对“他”的称呼也一变再变,体现出“我”对厄榭的样貌的变化之大、行为之怪异的震惊。然而叙述者虽然都抱着理解的心态去接受,但整个过程仍然惊悚异常,令人忐忑不安。
  言语行为叙事转述(NRSA)可以增加叙述者对人物话语和主体意识的干预、隐瞒话语并减弱话语中的激动和夸张。在小说中也多处提到了转述的原因。
  他用词太模糊,我实在难以复述。噩耗是她哥哥于夜间告诉我的,他的凄惶无法形容。
  这些本来可以使用直接引语的地方被言语行为叙事转述所替代,消掉了人物话语的声音和在场,使得小说气氛更加压抑。每想到关于厄榭的事情,以及在厄榭府的所见所闻都令“我”膽战心惊,所以只能小心试探,压低叙事的声音,突出了“我”内心的恐惧。厄榭说话的声音沙哑吓人,内容也令人费解,难以向读者说明。话语的转述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在小说中,作者不仅使用了言语行为叙事来转述,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还用了间接引语(IS)进行补充。
  他说,这是种先天性的疾病,是家族遗传,他已经绝望了,不想再治疗了。他马上又补充一句,这只是神经上的毛病,一准不久就过去了。……他一五一十全地告诉我了。
  太多的话语都要靠叙述者来转述,并用第三人称的句式 “他……”来开头,而没有出现“他”的声音,让人觉得压抑、别扭而古怪。间接引语的使用虽然比言语行为叙事更靠近读者,但仍然无法摆脱被叙述者牢牢操控的局面,因而能够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增加恐怖效果。这是坡的精心策划,为的是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他所创造的怪诞故事当中。
  他说,湖水……听他这么一说,我吓了一跳。他又接着说道,……对这样的看法无须发表任何评论,我也不会妄加评论。
  那个晚上,厄榭冷不丁地告诉我玛德琳小姐去世了,他说打算在下葬前,把妹妹的尸体在府邸主楼的一间地窖里存放十四天。   无论是言语行为叙事转述还是间接引语,人物话语的声音都被叙述者隐藏、替代。在《厄榭府的崩塌》中,话语转述的使用,制造了压抑而诡异的气氛,布置了恐怖的画面,将故事的悬念最大化。坡努力地将声音推到距离读者很远的地方,低声讲述着恐怖的故事,制造阅读期待,也与下文的声音效果形成有效的对比。
  二、突然发声的直接引语
  《厄榭府的崩塌》中直接引语(DS)总是突然出现,一改前文的话语转述,瞬间发出声音,制造出惊悚的效果。直接引语是距离读者最近的话语叙述方式,因此使用直接引语可以将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凸显人物的在场。加上说话者古怪吓人的语调和恐怖的内容,使得声音的音响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虽然不多,但出现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人物说话的声音,本可以打破厄榭府的死寂,增加人物的存在感和气息,然而厄榭一开口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要死了,”他说,“我肯定是死在这可悲的蠢病上。……我害怕将要发生的一切……我定会在与恐怖的可怕幻觉中,丧失生命和理智。”
  下文也较少出现人物的声音,但每次都不乏惊悚吓人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失常。起初厄榭的话语常被消音,然后又不时地通过直接引语突然出现。“用直接引语来报道某人所说的话时,报道人会逐字逐句地引用所使用的词”,且“直接引语模式会造成一种错觉,即叙述者或作者对所呈现的语音的‘干扰’能最小化”。随着故事进展,他说话的声音变得越来越诡异。此外,坡还对厄榭病态的嗓音进行了描述。
  他的声音上一刻还优柔寡断,抖抖颤颤,下一刻马上变得干脆有力。那生硬、滞重、空洞、不疾不徐的吐字,沉闷、镇定、运用自如的发音,只能在沉湎酒香的醉汉或不可救药的烟鬼口中听到。
  “她一死,”他说,声音痛楚得让我永远都忘不掉,“厄榭家族就剩一个无希望的脆弱的人了。”
  厄榭的声音虽然抖抖颤颤的,但他的话并未出现不合语法或者不流畅的情况,因此无法排除叙述者对他的话进行了调整的可能。但是前文的传话人突然缺席,让说话人直接把读者当成了听话人,拉近了读者与故事情节的距离。配合当时玛德琳小姐远远地从房间走过,步子慢悠悠的,然后款款消失,令人心惊。厄榭的妹妹死后,她的尸体被放进地窖,这时厄榭的精神状态更加糟糕。厄榭的歌声令人害怕,暗示着他的精神失常和理智的丧失。然而,“我”竟然同意并参与了这一诡异行径,即便那个地窖就在“我”的房间下面。厄榭和整个家族的诡异氛围感染了“我”,令“我”害怕异常,难以入睡。
  “你没看到么?”他无言地朝四周盯视片刻,突然说,“难道你那会子没看见?”……他猛地打开一扇窗子。窗外,雨狂风急。
  他的嘴唇速速发抖……只见他结结巴巴地咕哝着,声音急促而低沉……“听到没?……我们把她活埋啦!……他猛地跳起来,失魂落魄地厉声喊道:“疯子!告诉你,她现在就站在门外!”
  他这声非人的锐角似乎有种符咒的魔力,一瞬间,那扇古旧的门竟然缓缓张开了口子。
  文中直接引语的适时出现,与厄榭府老宅阴森恐怖的效果如出一辙、神出鬼没,制造出惊悚的效果。声音代表人物的在场和出现,然而这样的在场不仅没有活跃气氛,缓解紧张,反而使得故事更加惊悚,因为人物的声音成了恐怖的来源。等待厄榭说话的声音的发出,就是恐怖效果不断累积迸发的过程。厄榭的话语由清晰到模糊,由流畅到吞吐,渲染了小说恐怖的气氛并把读者一步步引入奇幻的情节。在寂静、黑暗、老旧的厄榭府的背景下,精神失常的厄榭的原始声音情境得到了还原,令人毛骨悚然。
  三、背景声与叙事声音的交融
  在《厄榭府的崩塌》中,背景声与人物的叙事声音互相影响,为小说制造诡异而震撼的气氛。小说中背景声在不断地变化,从无声到小声再变成突然出现的怪声、淹没人声并与人声融合、最后成为惊骇的巨声。小说中丰富的背景声补充了视觉描述,形成了音景。“音景(Soundscape)又译为声景或声境,是声音景观、声音风景或声音背景的简称;‘以声拟声’能创造更为鲜活生动的叙述效果,进一步开阔了听觉叙事的天地。”背景声适时出现,替代人物的话语,追随人物内心的疑虑和恐惧。小说的情节也随着背景声的扩大层层推向恐怖的高潮。
  “我”刚进入厄榭府时,周圍的环境便不时地发出奇怪的声音。周遭的一切——天花板上的雕刻、四壁黑色的帷幔、乌黑的地板、幻影似的亦步亦趋发出“咔嗒咔嗒”声的纹章甲胄。未见主人,而先闻厄榭府的声音。随着周围的环境以及风暴弄出的响声,厄榭府显得更为阴森可怕,将叙述者包围其中。到了夜里,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撩得黑幔不时在墙壁上瑟瑟飘摆,窸窸窣窣拍打着床上的装饰物。颤抖传遍周身,莫名恐怖的梦魇压上心头。“我”倾听着某个低沉而模糊的声音,每隔很长时间,当暴风雨暂时停歇,便随之而起。“黑暗与寂静有着巧妙的对应,词语在喃喃作声,在听觉层面上形成广阔的音响缩影。”坡“把我们带到介于疯癫与理性的临界状态”,周遭突如其来的声响配合叙述者慌乱而模糊的口吻,“我”极力地描述内心的不安。
  厄榭在妹妹死后陷入了精神失常的状态,此时府内的声音也越来越嘈杂多变。“我”像是在对读者诉苦,讲述着那段骇人听闻的日子。厄榭如泣如诉地弹奏六弦琴,恍若身在梦中,他的琴声恐怖异常。他演奏着挽歌,琴声激越而奇异,变奏而夸张,表达着他活跃而紊乱的心绪。他弹奏的六弦琴,调子空幻怪诞,狂想曲的调子激昂流畅。此外,他还即兴演唱,厄榭的声音拨动着“我”的心弦。从他弹的曲子,“我”明白了他的心境,他的观念、坚执和骚乱的奇思怪想。世间唯一的亲人离去使得厄榭精神崩溃,就连阅读和音乐都无法缓解他的状态。厄榭神智失常和病态的行径感染了叙述者,并将故事带入恐怖的深渊。
  除了厄榭发出的声音之外,叙述者的声音和内心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声音交织融合,加强了声音的叙述作用。厄榭在屋子里逛荡,他的脚步匆促而凌乱。厄榭走了进来,而“我”试图通过读传奇小说来渡过恐怖的夜晚,然而小说中的情节却刚好与当时的背景声相应融合,使得可怕的气氛有增无减。“我”读着传奇故事,但仿佛听到府邸的一角远远传来模糊的声音,与书中描述的噼啪的破裂声几乎一模一样……窗子的“啪嗒啪嗒”声,混合着嘈杂声和风暴声。“我”的声音已经无法掩盖周围奇怪的响声,因为确实有一个声音,微弱,刺耳,拖得很长,从老远传来又听得出是极不寻常的尖叫或摩擦声。“我”脑中幻想出传奇里巨龙的尖叫。传奇中的声音竟然与“我”听到的声音这样相似,恐怖之感骤然增加。加上逼真而清晰的、空洞沉闷的金属哐啷声顿时回响在耳际,“我”惊得魂飞魄散。厄榭府的主人都在那个风暴雨的夜晚离世,而“我”心惊胆寒地逃出了厄榭府。当时风雨依然肆虐,耳畔旋风怒吼,“惊天动地的巨响经久不息,犹如万丈狂涛喧腾咆哮”。背景声音骤然增大,似乎压倒一切,随着厄榭府倒塌的恐怖画面的袭来,故事的背景声也放到最大,将恐怖的气氛全然释放。   在背景声的包围下,叙述者的叙述声音也受到了影响,人物的内心慌乱异常。外界的声音逐渐放大,故事的恐怖程度也随之增加。背景声与叙事声音紧密联系互相补充,造就了精彩的情节,也展示出坡的怪诞小说对恐怖效果的追求。
  四、结语
  在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厄榭府的崩塌》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用言语行为叙事转述以及间接引语的转述方式将小说中人物的话语隐藏,制造出压抑、紧张、恐怖的氛围;转而又将骇人听闻的人物话语用直接引语呈现,制造惊悚的效果;配合厄榭府的阴森恐怖的环境和精神失常、面貌可怖、声音沙哑的厄榭,将叙述者内心的疑惑、震惊和恐惧体现得活灵活现。对叙述者介入的程度的变化,构成距离读者最远和最近叙述之间的强烈对比,从而制造出惊悚的效果。坡通过对小说中的声音的操控来表现叙述者的心理,随着悬念的层层推进,最终将恐怖的叙述推向小说的高潮。
  参考文献:
  [1] 刘向愚.爱伦·坡精选集[M]. 山东: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19.
  [2] Poe, Edgar.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J]. Philadelphia:Graham’s Magazine, 1846(4).
  [3] 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 王文融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129.
  [4] 刘筱华. 爱伦·坡的小说特征描述——神经绷紧的叙述者[J]. 外国文学, 1996 (4): 45-47.
  [5] 卢敏.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双重化叙述结构[J]. 外国语文, 2009 (2): 51-54.
  [6] 王勇.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J]. 山东大学学报,2004(5): 36-41.
  [7] 辛斌. 间接引语指示中心的统一和分离: 认知符号学的视角[J]. 外语研究, 2011(3): 7-11.
  [8] Leech, Geoffrey, Mick Short.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2nd ed [M]. Great Britain: Pearson Longman, 2007: 255-315.
  [9] 爱伦·坡. 经典爱伦坡惊悚集[M]. 康华译.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12-34.
  [10] 傅修延. 论音景[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5): 59-69.
  [11] 加斯东·巴什拉. 空间的诗学[M]. 张逸婧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2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阀下的跨文化研究”(18WTA14)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李霄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85后”严肃文学诗性女作家的代表,七堇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辈女性作家的叙事风格,小说性别意识鲜明,常以女性身体为叙事对象,基本吻合了当代文坛认可的身体写作的特征。然而七堇年通过描写女性的身体之变与男女两性的欲望索求,来表现当代女性心灵之变与男女关系现实状态的写作方式,又与卫慧、木子美等过分赤裸的“身体写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她笔下的女性写作是一种“重回伊甸”式的另
期刊
摘 要:祠堂和庙宇是乡土小说中频繁出現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空间,后者是以共同信仰建立起来的维护整个村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们利益的一种信仰空间。通过对这两个空间叙事的研究分析,可知二者在展现农村生活面貌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可见作家回望故乡时内心深处的忧虑,进而表达他们觉醒后精神上的困境与苦闷。  关键词:鲁迅 沈从文 祠堂叙事 庙宇叙事  毫无疑问,乡土小说是中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为例,探究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丰乳肥臀”这一题目入手,通过文中的女性形象与同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多向对比,进而证明《丰乳肥臀》中所描绘的女性不仅特立独行,且独具异彩。  关键词:《丰乳肥臀》 莫言 女性 母亲 寻根文学  这是一本献给大地、献给母亲的书。书中依旧延续了对高密东北乡这片文学圣土的无尽描绘,此外,这
期刊
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力作,主要通过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  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期刊
摘 要:阿来的多部小说创作中都有“最后一个”的形象出现,它们或是职业,或是生产生活方式,或是其他,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出现,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拟从社会的能指性、文化的所指性和人文的关怀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阿来小说中的“最后一个”文学书写,力求能得到新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阿来 小说 “最后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小镇畸人》中的“共同体”入手,通过辨析文中有关共同体的隐喻,揭示小镇人畸形的原因。作为小镇支离破碎的深层原因,小说中的家庭、社区关系的不堪一击牵连出小镇的共同体危机。安德森将小镇作为小说背景,体现出安德森思想的深刻性及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安德森 《小镇畸人》 共同体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美国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1916年,安德森开始在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作家,蒋子龙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与要求,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他凭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塑造了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揭示出特定历史变革过程中人们真实的心理流动与精神状态,给严峻多变现实中的人们以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关键词:蒋子龙 人物形象 时代使命 创作态度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人物的成功塑造,文学承担着刻画人物的使命。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出现了一批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一大批离开农村、寓居城市的乡土作家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着故乡“典妻”的陋习,本文试从典妻习俗的根源、作家作品现实主义的共同倾向、作家不同文化样式和不同的文化立场等方面来探究“典妻”小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乡土小说 典妻 文化内涵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典妻”题材的代表作
期刊
摘 要:元稹与李商隐分别是中唐和晚唐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们在悼亡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悼亡诗在他们二人的诗歌创作中也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辅之以文本细读法,以元稹及李商隐的悼亡诗为研究对象,对比二人悼亡诗创作上的不同。二人悼亡诗创作的相异点体现在风格、语言、情感等方面。风格上,前者是直叙、明晰,后者是婉曲、含蓄;语言上,前者平实,后者浓艳;情感上,前者是自责与丧子之痛,后
期刊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自然意象为例,从语言风格、表达形式等方面对中西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自然意象在中国新诗中的传承和创新,认为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在文学特征上存在一定共性,但同时又蕴藏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然意象之美,在传承过程中增添了创新的元素,实现了对中西方诗歌自然意象的现代性化用。  关键词:自然意象 中西方诗歌 中国新诗 传承 创新  意象是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