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组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改变的CT分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f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临床证实的前组鼻窦炎53例,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改变。结果: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5型,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无改变型;②筛漏斗型;③鼻额管型;④窦口鼻道复合体型;⑤鼻息肉型。结论:提高认识水平,为内镜检查和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关键词 窦口鼻道复合 前组鼻窦炎 筛漏斗 CT分型
  
  鼻窦炎及鼻腔疾患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窦口鼻道复合体(简称OSCO区)是内镜检查和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区域,CT检查能更好显示OSCO区解剖关系,能显示病灶范围,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使手术有效的进行。笔者着重探讨鼻窦炎与OSCO区的改变,旨在提高认识水平,为内镜检查和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资料与方法
  随机搜集经临床证实的前组鼻窦炎CT照片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2~70岁,特别对鼻窦炎CT表现、OSCO区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对比分析。扫描机为东芝300EZ型。取头伸仰卧位,扫描线垂直听眦线。层厚5mm,层距5mm,由蝶窦后缘至额窦前缘连续扫描,均采用骨算法,L:+80~120Hu,W:1600~2000Hu,依据能显示窦腔内病变,又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为基准。所有照片均由2名主治医师共同判定。
  结 果
  笔者将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改变分5型: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无改变型:主要改变为上颌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无异常,共19例,双侧10例,单侧9例,上颌窦积液8侧,上颌窦黏膜肥厚12侧,上颌窦囊肿7侧,上颌窦息肉2侧。②筛漏斗型:主要改变为上颌窦炎,漏斗部黏膜肥厚、闭塞或狭窄,共12例,双侧5例,单侧7例,上颌窦积液11侧,上颌窦黏膜肥厚4侧,上颌窦黏膜肥厚并筛窦局部黏膜肥厚2侧。③鼻额管型:主要改变为额窦积液或黏膜肥厚,鼻额管黏膜肥厚、闭塞或狭窄,共9例,双侧2例,单侧7例,额窦并部分筛窦黏膜肥厚8侧,额窦积液1侧。④OSCO型:共15例,17侧,主要改变为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不同程度浑浊、黏膜肥厚、窦腔积液、囊肿等慢性鼻窦炎CT改变,OSCO区半月裂、筛泡及漏斗区浑浊、狭窄。⑤鼻息肉型:共14例,20侧,慢性鼻窦炎CT改变,双侧或单侧鼻腔、中鼻道息肉样增生、闭塞,OSCO区扩大形成软组织占位征象,中鼻甲、钩突、筛泡骨质吸收变薄。
  讨 论
  (1)鼻旁窦依开口部位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旁窦包括额窦、筛前、中小房和上颌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筛后小房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的开口,前半部分为骨性,后半部分为黏膜组织,骨性窦口由下鼻甲上颌突、泪骨下端、筛骨钩突和腭骨垂直板围成一个小孔,它并不开口于中鼻道,而是先进入筛漏斗的后半再引流入中鼻道。部分人窦口位置可有变异或有副窦口,Merson发现有副窦口占30.7%。筛前小房依开口部位可分为额窝小气房、漏斗小气房和筛泡小气房,分别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和筛泡或中鼻道,最后引流至中鼻道。额窦开口位于额窦底壁,或直接开口于中鼻道,引流至钩突和半月裂的前方,或经鼻额管开口于筛漏斗的额隐窝内。而据资料,开口于筛窦者占49%;开口于额隐窝者占26%;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区者占20.5%;开口于筛泡者占3.8%;少数开口于筛前小房或上颌窦内[1]。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被认为是额窦引流的一个功能单位,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沙漏”,上部是额漏斗,腰部是额窦口,底部是额隐窝。
  (2)窦口鼻道复合体正常解剖结构包括:钩突、筛泡、筛漏斗、上颌窦开口、中鼻甲、中鼻道、额隐窝等。常见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曲线反常、钩突异常(钩突偏曲、钩突气化、钩突肥大、钩突发育不良或缺如)、鼻丘气房过大、Haller气房、眶内容疝入筛窦等。由于中鼻道与外界相通,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复杂,解剖变异较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窦口鼻道复合体附近有轻微的黏膜病变即可干扰黏膜清除功能,引起相应的鼻旁窦引流口引流障碍,进而导致相应的鼻旁窦急性炎症改变;长期反复慢性炎症刺激的存在, 鼻甲肥大、中鼻道闭塞, 窦口鼻道复合体息肉样增生,引流口扩大形成一定占位征象,筛泡、半月裂、区混浊,最后演变为前组慢性鼻窦炎。
  (3)近几年来,鼻内镜技术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鼻科学的革命,在治疗鼻科炎性疾病和良性肿瘤方面体现出视野清晰、准确切除病变组织、出进病变转归、不遗留面部瘢痕的优越性[2]。鼻窦冠状位高分辨率扫描清楚地显示鼻部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解剖变异,对指导手术,防止并发症很有必要,现已成为对每位拟做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笔者认为将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的改变分为5型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
  2 韩德民,魏永祥,周兵.微创外科的认识与实践.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2004,39:382.
其他文献
马凡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全,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扩张,形成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瘤。  患者的预后视心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主动脉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将造成升主动脉瘤或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或心力衰竭致死,可合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本科于2007年4月收治1例突发急性左心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马凡综合
期刊
我院内科于2006年6月~2007年4月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员经抽签决定分组,治疗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均为18~60岁。体温:治疗组37.5~38℃26例,38~39℃18例,39~40℃ 6例。对照组37.5~38℃28例,38~39℃16例,39~40℃5例,
期刊
新疆岳普湖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腹地,气候干燥,少雨,近年来,我科收治多例被一种通体漆黑俗称“黑寡妇”的有毒蜘蛛咬伤后误治病人。此种蜘蛛长约lcm,8足,有1对黑色角质鳌,爬行迅速,多在夜间,房屋周围和田地间出没,毒性强烈,中毒严重者合并有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可致死。我科从2005年~2007年收治有31例毒蜘蛛咬伤后误治中毒严重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资料与方法  毒蜘蛛咬伤一般好发于每年4
期刊
近年来,笔者以穴位埋线为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43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6~65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7年。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本病。43例患者中有29例经消化内科规范治疗效果不佳,14例中断治疗或自购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取穴:中脘透上脘、胃俞(左)透脾俞(左)、肝俞(右)透胆俞(右)、足三里(双)。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4例CHB患者,运用中药推气散、拉米夫定、苦参素、胸腺肽联合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结束后,24例慢性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及临床治愈,HBeAg血清转换率达91.6%,肝功能复常率100%,HBV-DNA阴转率达83.3%。结论:中西结合治疗CHB患者疗效显著,为CHB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生机。  关键词 推气
期刊
摘 要 本文将7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辨证施治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心理疏导治疗,以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间有效率无明显差异(u=1.51,P>0.05):但痊愈率有明显差异(X2=4.94,P0.05),但痊愈率有明显差异(X2=4.94,P<0.05)。  随访结果:经2年随访,治疗组8例复发1~3次,复发率19%,对照组21例复发3~
期刊
摘 要 目的:更好地掌握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的病理特点,特别强调特殊染色和电镜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1例尸解病例,光镜仔细观察每个脏器的病理改变,结合特殊染色(Trinnis法)并辅以电镜观察肝、肾、脑组织中铜的沉积情况。结果:Wilson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硬化和脑豆状核变性,铜染色和电镜检查对诊断很有帮助。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过剩的铜沉积于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例1:患儿,女,8岁,28kg。以双眼睑浮肿伴面色苍白3天入院。尿量每日600ml。恶心,呕吐。体检:BP100/70mmHg,贫血貌,周身皮肤黄染,面部可见密集出血点,双眼睑浮肿,肝肋下2.0cm,双下肢轻度水肿,呈非凹陷性。实验室检查:血WBC8.9×109/L,Hb 49g/L,PLT45×109/L,畸形RBC占10%,RC2.0%,LDH1710U/L显著增高。总胆
期刊
笔者自2004年2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54例,效果  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男49例,女5例,年龄17岁~56岁,病程均在5~12个月,其中浅表性胃炎37例,萎缩性胃炎5例,胃窦炎12例。诊断标准均依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准,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①
期刊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除了累及心脏外,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本文就我院36例川崎病患儿脑损害进行了分析研究。 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取2002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为7月~6岁,平均为2.5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全部符合1984年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组制定的6条川崎病诊断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