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验活动带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对多种体验活动进行针对性筛选与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如视听感官体验、角色演绎体验、问题思考体验、生活实践体验等活动都带有体验属性,教师要做出合理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体验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体验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691-02
  学生对实践性活动有参与热情,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对活动形式进行科学设计,以提升活动的针对性,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并在实际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如视听感官体验活动、角色演绎体验活动、问题思考体验活动、生活实践体验活动都是围绕体验这一关键词展开设计的,学生对此有更高的接受度,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一、视听感官体验活动,在观察中建立学习认知
  视听感官体验活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运动形式之一,因为具有直观、灵动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调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学习诉求有到位的认识,以提升活动设计的适合性,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建立认知基础。如倾听活动、观察活动、信息收集活动、案例展示活动等都带有观察体验属性,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
  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展开细致分析,以便找到学生体验的生发点,提升活动的启迪性。学生的感官反应是比较灵敏的,教师针对性设计活动,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生发点。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并做具体解读,且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操作。学生对图片很熟悉,自然有话要说。第一幅图片是“把不愛吃的食物扔掉”,学生对此展开解读:“这是最为典型的浪费现象。我们从小就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怎么可以随便浪费食物呢?”教师参与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做出分析:“你平时有没有挑食的毛病?你从来就没有浪费过食物吗?要据实回答。”很多学生沉默了,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浪费是不光彩的,学生自然会感觉尴尬。教师继续予以鼓励:“有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敢承认就是不想改正的表现,当然是更错误的。”于是学生开始反思,主动介绍自己平时的表现,并做反省表态。
  上述教学,教师为学生投放图片信息,让学生围绕这些直观图片展开学习讨论,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给学生提供更深刻的体验机会。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的,学生能够展开自我反思,其心理体验也会更深刻。
  二、角色演绎体验活动,在操作中形成学习能力
  情景再现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教师为学生设计角色演绎体验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心理触动。角色演绎需要对特定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学生在台词对话、动作演示等过程中,需要融入角色之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更直接的教育。学生对角色人物有清晰定位,体验时才有明确目标,如哪些信息是正面的、哪些信息是负面的,都会有精准的过滤,这样的体验才是有价值的。
  学生对角色演绎活动有特殊情结,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生成资源,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角色演绎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学科素养。如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这些是各地的民间艺术表演照片,请认真看一看,你对哪一种民间艺术更为熟悉?”学生开始观看图片,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课堂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重点介绍。有的学生对京剧比较熟悉,知道这是国粹艺术,具有广泛的流传区域;有的学生对舞龙舞狮艺术很感兴趣,对其操作难度进行详细介绍;还有的学生关注皮影戏,从父辈那里得到相关信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介绍给予积极评价,并推出演绎活动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并做演绎操作,可以是‘图片+表演’,也可以是‘故事+造型’,还可以是‘音乐+舞蹈’。”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小组的集体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最后,学生选定表演方式,展开角色分工,做彩排训练,教师不时给出操作建议,确保演绎活动顺利推进。
  上述教学,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信息,给学生提供接近民间艺术的机会。通过介绍活动,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设计演绎活动时,教师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演绎形式,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为角色演绎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教师跟进指导,目的不是提高表演品质,而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有更丰富的体验,形成新的学习认知。角色演绎是更直接的体验活动,对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更强烈,教师要抓住施教机会,触动学生心灵,顺利实现课程目标。
  三、问题思考体验活动,在辨析中厘清学习路线
  教师为学生设计、投放思考问题,以问题展开教学互动操作,这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操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有更多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找到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提升问题的调度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中进行互动。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关注有充分认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视角,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性的设计思考问题,使调度作用更显著。在学情调查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想品质,合理运用问题进行激发和调度,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逐渐厘清学习思路。
  问题思考带来的体验是从心底感受到的,自然有更强的冲击力,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利用多种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顺利进行深度思考,在不断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如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这些人的劳动。在课堂辩论阶段,教师为学生投放辩论话题:“小珠珠说自己的爸爸是公司经理,月薪两万元;丽丽的爸爸是清洁工,月薪才三千元,根本没法比。你赞同小珠珠吗?如果不认同,你如何反驳呢?”学生纷纷寻找反驳的角度。教师跟进指导:“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学生独立思考后,很快就有信息回馈。有的学生从劳动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适合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大家都在为社会做贡献。”也有的学生从价值的观角度进行分析:“每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社会分工也就不同。如经理的活,清洁工做不了;清洁工的活,经理也未必能做好。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交流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做出针对性点评,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只是出示讨论话题,便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这说明教师的话题设计是具有针对性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是很丰富,但有自己的关注点。教师从社会角色的角度设计思考问题,切准学生心理,自然能够形成轰动效應。每一个家庭的成员都会参与到社会职业之中,学生对此有所接触,特别是涉及敏感的工资收入问题,其触动性会更为鲜明。教师从这个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课堂讨论才会自然发生。
  四、生活实践体验活动,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素养
  生活实践活动是最为典型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定向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方面的体验活动,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满。如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生活探索、社会调查、公益宣传、信息收集等活动,都属于生活实践范畴,教师要充分考虑现实需求以及学生的学力基础,为学生做出定点推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认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家乡的喜与忧》之前,教师为学生设计社会调查任务:“深入家庭、社区,实地观察,走访家人和邻里,了解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从喜与忧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学生接到任务后,都觉得比较新鲜,参与热情高涨。教师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展开远程控制,随时给学生指导,要求学生在调查时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体现共性特点,避免以偏概全现象的出现。网络交互平台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大家交流互动,对调查活动形成重要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都能够顺利获取真实的数据,通过细致的分析,形成简易的调查报告。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对调查行动做归结性梳理,对调查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形成调查结论。在物质生活方面,学生的关注点在住房、家庭轿车、存款等方面,主要调查家庭成员的工资待遇。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做总结,肯定学生的实践行动,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重点评估,给学生提供更多认知社会的契机。
  主述教学,教师为学生设计社会调查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的社会调查经验较少,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之中,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展开遥控指挥,为学生调查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真切,学科认知得到成长。同时,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比较直观,教师做出针对性设计和引导,及时矫正和调整,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偏离方向,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更为准确和深刻,形成新的教学成长点。
  (特约编辑 木 清)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魔术指运用数学原理设计的魔术,既蕴含数学的思维,又体现魔术的乐趣。基于数学魔术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于数学课堂的数学魔术必须基于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权利,这样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魔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童真课堂”遵循“养于平素,自然习得”的教学主张。通过分析“童真课堂”的五大操作要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探索与实践,旨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走进课堂,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习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童真课堂;操作要义;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期刊
[摘 要]培养证据意识,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然而,目前科学课中暴露出形式化探究的问题,即在探究活动中,往往是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开展实验,导致学生很少关注实验证据是否可靠、实验设计的意义。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小学科学;证据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性爱玩。根据一年级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教师尝试创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探究;表达;思考;数学魔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10-02  数学课堂
期刊
[摘 要]将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创编成数学魔术,通过数学魔术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欣赏魔术时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探秘魔术时学习思维方法,表演魔术时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数学,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魔术;数学能力;培養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04-0
期刊
[摘 要]《9的倍数》是在教学《倍数和因数》单元后开发的一节数学魔术课,旨在表演魔术、揭秘魔术、创编魔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魔术;学科素养;倍数;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08-02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魔术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课堂的环节、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数学魔术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的策略,尝试构建有趣味、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探究与合作、创造与分享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魔术;问题导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4-0006-02  教学
期刊
[摘 要]英语口语能力是影响学生英语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故加强口语训练大势所趋。在组织英语口语训练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口语训练内容,积极创新口语训练形式,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开辟便捷有效的口语训练途径,促使学生踊跃参与口语表达与人际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训练;创新;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3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低效纠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即学生面对同一道习题不断出现错误,教师反复纠正、强调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展开深入剖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纠错、析错、明错,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说自悟;纠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探究式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堂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真正习得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体验到发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愉悦感,从而打造探究式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