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常见实词”,这是指考查的范围,即“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因此,在积累的基础上,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紧紧扣住上下文来推断。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上文写“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即“老吏曾腆藐视法律,买卖案件(审理案件时接受贿赂)”。由此可见,老吏因为陈公年少不可能是“更换”陈公,而应是“轻视、看不起” 陈公。
答题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在文中”这一限制,它要求我们要具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能力。事实上,做任何阅读试题,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平时训练要多加重视。
二、结构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好用整齐的句式。这类句式讲究前后对称,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2] (2011年高考北京卷)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计其大功,总其略行”与“求小善”是相对而言的,“略”与“大”“小”词性一致,词义上也有关联,因此“略”应解释成““大体上、总体上”。
三、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理顺句意,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语法推断法,可以从词语搭配的角度来推断被解释词的词性,从而确定其解释是否正确。比如“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2008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壁”,解释为“营垒”,是否正确?“壁”前的“入”是“进入”的意思,作动词,因此与之搭配的就应该是一个名词,解释为“营垒”,符合语意,正确。
[例3](2011年高考浙江卷)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方”解释为“仿效”,词性是正确的,但前有“以执法平恕”(因执法公平宽恕)这个状语,由此推断“方戴胄”之“方”,只能是“比拟、比方”之义。
四、旧知迁移法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趋于浅近且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我们可以迁移联想,根据我们熟知的内容推知实词在陌生语境中的意义。
[例4] (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这儿的“率”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六国论》中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解释成“都”,结合上文“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就可以推断出解释为“率领”是不合语境的。
五、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5](2011年高考安徽卷)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看到这儿的“爽”,我们就可联想到常用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其意思是“差错”,再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解释正确。
六、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例6](2011年高考重庆卷)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顾”以“页”为形旁,“页”的上面是“首”,下面是“人”,本义为“人头”,由此可辅助判断将“顾”解释为“回头看”是正确的。
以上六种方法,仅仅是推断的方法,如果平时不注重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那么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还需要提醒的是,这六种方法常常也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如此,才能提高推断的正确性。
(作者:张娟、庞培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一、语境推断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紧紧扣住上下文来推断。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上文写“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即“老吏曾腆藐视法律,买卖案件(审理案件时接受贿赂)”。由此可见,老吏因为陈公年少不可能是“更换”陈公,而应是“轻视、看不起” 陈公。
答题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在文中”这一限制,它要求我们要具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能力。事实上,做任何阅读试题,都需要我们有语境意识,平时训练要多加重视。
二、结构推断法
古人写文章,好用整齐的句式。这类句式讲究前后对称,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2] (2011年高考北京卷)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计其大功,总其略行”与“求小善”是相对而言的,“略”与“大”“小”词性一致,词义上也有关联,因此“略”应解释成““大体上、总体上”。
三、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理顺句意,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语法推断法,可以从词语搭配的角度来推断被解释词的词性,从而确定其解释是否正确。比如“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2008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壁”,解释为“营垒”,是否正确?“壁”前的“入”是“进入”的意思,作动词,因此与之搭配的就应该是一个名词,解释为“营垒”,符合语意,正确。
[例3](2011年高考浙江卷)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方”解释为“仿效”,词性是正确的,但前有“以执法平恕”(因执法公平宽恕)这个状语,由此推断“方戴胄”之“方”,只能是“比拟、比方”之义。
四、旧知迁移法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趋于浅近且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我们可以迁移联想,根据我们熟知的内容推知实词在陌生语境中的意义。
[例4] (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这儿的“率”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六国论》中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解释成“都”,结合上文“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就可以推断出解释为“率领”是不合语境的。
五、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说明了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5](2011年高考安徽卷)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看到这儿的“爽”,我们就可联想到常用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其意思是“差错”,再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解释正确。
六、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例6](2011年高考重庆卷)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顾”以“页”为形旁,“页”的上面是“首”,下面是“人”,本义为“人头”,由此可辅助判断将“顾”解释为“回头看”是正确的。
以上六种方法,仅仅是推断的方法,如果平时不注重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那么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还需要提醒的是,这六种方法常常也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如此,才能提高推断的正确性。
(作者:张娟、庞培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