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历时性视角,从政治学、修辞学、新闻评论写作等方面研究节日新闻评论,而从仪式视角分析节日新闻评论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2017年劳动节新闻评论作为材料,采用共时性方法分析劳动节新闻评论文本表达内容与文本内容来源,发现节日新闻评论具有非常典型的仪式功能,评论主体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影响。
【关键词】节日新闻评论;劳动节;影响
有学者在对新闻评论进行分类之时,将节日新闻评论单列,以“纪念型评论”概括,以示其写作模式的不同①。研究新闻评论时,研究者往往将重要的新闻评论作为文本材料,阐释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从而达到解释社会现象的目的。节日评论以其独特的仪式性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展现着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固定符号。研究新闻评论材料时,研究者大多关注其操作、发展历史、语言的政治隐喻与权力属性、新闻评论与社会权力运行之间的关系等。
一、节日新闻评论研究现状
节日具有典型的“仪式色彩”②,因此大量研究围绕节日这个“热点时刻”搜集相关媒体文本,从而期望发现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行规律。通过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以“社论”“评论”“献辞”加上“元旦”“国庆”“劳动节”等节日名词合并搜索,结果如下:
知網元旦社论或献辞的相关研究有40余篇,多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偶有《西藏日报》和朝鲜媒体社论。相关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分析:一是政策和社会变迁研究,如中共执政理念、政治话语的隐喻、群众情结、政治话语中人际意义的变迁、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二是新闻业务层面的分析,如传媒话语的情景分析、社论标题中的祈使句、社论体裁、叙事方式流变、语言特征;三是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如语言分析、评价手段分析、语言修辞等。相较于元旦社论,国庆社论仅有十余篇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评论标题、知识建构、话语主体身份变迁、新闻话语变迁、意识形态构建以及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等等。全面分析表明,在纵向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多以研究政治变迁、新闻写作变迁以及语言变迁为研究目的,重在再现时代变迁的场景,使人们了解社会变迁的实质、认识当今的现实,进而塑造预期的意义。之所以进行这类仪式性话语分析,重要之点在于仪式本身仅能构建关系、无法呈现意义,唯有变迁方能提供对比,通过对比意义才能呈现。共时研究成果的分析也主要集中于元旦、国庆以及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评论或社论,其成果主要集中于评论内容的呈现和评论写作模式的探讨等。
从研究价值来看,描述、解释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动力。这其中描述最为简单,一般追求材料的创新性;而解释则需要另辟框架,可能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性;应用或为解决问题,或将已有理论应用于既有现实之中。就节日新闻评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说,它们主要属于描述研究的范畴,间或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此种材料的分析中,从而具备社会交往层面的意义。众多研究成果选取《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的相关评论作为材料,从权威以及国家宏观层面关注社会的发展,而往往忽视社会微观变化以及普通的声音。
在对节日新闻评论进行分析时,学者们一般不约而同地选取元旦、国庆社论和其他评论作为文本,极少选择“五一”劳动节的评论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就笔者所见,知网中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表达主体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形成思考问题方式的原因探讨也并不多见。对比其他文本研究,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五一”劳动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有限。但是,如果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2017年的社会发展现实,我们发现对“五一”劳动节的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2017年劳动节评论内容:以所有人的名义构建正向价值观念
通过网络、媒体网站以及自媒体公众号,我们搜索到21篇(见右栏表)相关评论性文章,大多发表于5月1日。这类评论性文章主要来自于《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按照节日类评论“问候、回顾、观照现实、反思与倡导”四段论式的写作模式,与元旦、国庆社论相比,劳动节本身并无多大层面的变化,写作难度较高,写作意义仅剩下“问候”。如果无法抓住变化的精髓,相对而言很难写出精品,因此普通媒体较少发表劳动节评论。
(一)主题分布:关注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权利
通过主题提取,对功能类似的主題进行合并分类,我们可将新闻评论主题分为致敬类、劳动功能类、权利诉求类、号召呼吁类等四类。具体为:一是致敬类,如“光荣”“尊重”“敬意”“工匠”;二是劳动功能类,如“正能量”“梦想”“机遇和潜力”“改革”“辉煌”;三是权利要求类,如“倾斜”“每一个劳动者”“自由”“不再沉默”“货真价实”“价值回归”;四是号召呼吁类,如“实干”“劳动”“爱岗敬业”。在四类主题中,值得注意的是权利要求类评论,这类评论主要集中于关注权利“倾斜”、关注所有人、劳动价值平等、节日意义落实、给予普通劳动者发言的权利等方面,其落脚点关注目前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二)词频分析:仪式性话题中体现国家意识
通过图悦词频分析软件对所有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工人、知识分子和农民在文本中所见较多。尤其是工人,被提及64次,包括工人阶级、产业工人和工人。知识分子被提及22次,超过产业工人、工人等。而农民仅被提及8次。通过并词分析,发现“知识分子”主要使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共用,致以问候和敬意;二是着重阐述知识分子的价值,如在《着力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一文中所见较多;三是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关注社会其他“沉默的声音”。
词频分析表明,在150个高频词中,“创造”“创新”“实干”“工匠”和“诚实”等出现频次较高,体现了当今时代对劳动的需要。几大高频词与国家提出的“大国工匠精神”一致,也表明节日话语主要源自于国家政策。同时150个高频词中,仅有“底层”(词频为16)、“尊严”(词频为12)、“沉默”(词频为9)三个词稍具中性或负面意义,其他词语均为正面阐述。其中“底层”和“沉默”主要出现于文章以逆向思维论及应关注“节日嘉奖”背后的“沉默的大多数”。文章以历史的视角阐述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同时批驳了部分自诩为文化精英的“意见领袖”,提出除了为“底层”代言或包容他们的声音外,还需要培养底层劳动者发声的能力。而“尊严”一词主要出现于捍卫劳动、劳动者以及劳动环境的尊严等语境。 无论是极其正面的高频词,还是一般中性或略带负面的词语,其话语中无不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让“沉默的大多数底层劳动者”不再沉默》一文实际关注的是自媒体兴起之时,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以何种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的自主表达。
(三)表达方式:政策提供由头、历史提供证据
同大多数评论一样,节日新闻评论也需要由头,这种由头既可以由节日引发,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发。总体而言,节日是写文章的由头,但如果文章需要立论,则要找到其他由头。纵观所有的“劳动节评论”,其由头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动员性由头,如“‘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工匠精神”“中国品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二是劳动价值类由头,如“知识创新”“劳动创造了美”;三是与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类由头,如“歧视、侮辱、侵犯劳动者的事件”“诗和远方”“底层劳动者”“假日标签化”“‘劳动最光荣’口号化”等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有部分媒体关注劳动者的权利,但更多媒体关注的是“节日”初心及其价值的消逝。
(四)致敬对象:所有人
“五一”劳动节致敬的核心是劳动者,尤其是工人兄弟,后来逐步泛化为各行业的普通劳动者。央视网推出微视频《崇尚劳动的习近平》,从一个劳动者的角度展示国家主席习近平。从工人到普通劳动者再到知识分子,媒体在评论中展现的是社会价值认知、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社会转型等系列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节日新闻评论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尽管这类探讨能细致地描述出2017年劳动节评论的总体状况,但这种研究与新闻学的研究有多大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对于评论写作主体的研究其实有待探究。
三、节日文化影響评论表达者的价值观
一个理想状态的节日新闻评论可以分别从评论文本、评论表达主体以及评论表达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的文本分析一方面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评论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评论表达的隐喻,另一方面纵向考察则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历史场景,从而使我们能够“识别变化”,进而识别节日文本中内容的意义。此时要求研究者选择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阐释评论文本的价值,而不应静态思考新闻评论。从节日新闻评论表达的功能看,此种类型的评论多为“凝聚力量”而作,探讨其凝集力量的过程、策略有一定的价值。
在节日新闻评论中,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研究视角是评论表达主体。通常情况下,节日新闻评论表达多以国家或媒体的视角致敬、赞扬、建议、要求和呼吁。节日所具有的喜庆、仪式性因素在新闻评论中化为评论员的“家国”意识,评论员不自觉地选取能凝聚民众最广泛力量的要素進行评论。与普通评论进行说理、召唤情感不同的是,节日新闻评论更注重对整体认同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看,节日新闻评论构建的不再是“政府—民众”这对关系,而是建构起“民众—发展”“民众—自然”“个体—人类”这类更为宏大的价值体系。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使自身完成了从“媒体”向“国家”的价值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以欢庆和致敬、祝贺为主的节日新闻评论对评论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使评论员的评论视角出现转换。
对比已有的节日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拥有相同的影响作用。其不同之点主要与节日或其他纪念日的特性相关:在突发灾难事件中,由于灾难构建出“自然”这个“差异化”对象,写作者本能地形成了与大众类似的情感。在元旦中,由于不能脱离过去一年与未来一年,其受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新年“只说喜事,厌恶坏事”的文化习俗在另一个方面影响着表达者,从而使表达者在材料选择、观点表述等方面均依传统文化而行。在其他节日新闻评论中,由于它们或产生于文化深层、或产生于政策法规,评论者转变评论的方向一般不太可能。
关注节日新闻评论表达过程中的评论员被影响的现象与问题,一方面能使我们了解到这种状况,反思自我表现。另一方面,从相关机构看,借用节日、假日塑造的广泛认同性和统一性推动评论员的表达,也能有效地完成评论员的规训。除被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影响外,自媒体时代影响表达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大众情感和自媒体评价标准。人们处于这张大网之中,往往并不自知,这也需要引起重视。
注释:
①参见王民:《新闻评论写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②胡沈明:《如何解读〈人民日报〉社论》,《中国出版》2011年第8期。
③Barbie Zelizer,“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993, 10(3),pp.219-237.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节日新闻评论;劳动节;影响
有学者在对新闻评论进行分类之时,将节日新闻评论单列,以“纪念型评论”概括,以示其写作模式的不同①。研究新闻评论时,研究者往往将重要的新闻评论作为文本材料,阐释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从而达到解释社会现象的目的。节日评论以其独特的仪式性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展现着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固定符号。研究新闻评论材料时,研究者大多关注其操作、发展历史、语言的政治隐喻与权力属性、新闻评论与社会权力运行之间的关系等。
一、节日新闻评论研究现状
节日具有典型的“仪式色彩”②,因此大量研究围绕节日这个“热点时刻”搜集相关媒体文本,从而期望发现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行规律。通过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以“社论”“评论”“献辞”加上“元旦”“国庆”“劳动节”等节日名词合并搜索,结果如下:
知網元旦社论或献辞的相关研究有40余篇,多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偶有《西藏日报》和朝鲜媒体社论。相关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分析:一是政策和社会变迁研究,如中共执政理念、政治话语的隐喻、群众情结、政治话语中人际意义的变迁、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二是新闻业务层面的分析,如传媒话语的情景分析、社论标题中的祈使句、社论体裁、叙事方式流变、语言特征;三是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如语言分析、评价手段分析、语言修辞等。相较于元旦社论,国庆社论仅有十余篇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评论标题、知识建构、话语主体身份变迁、新闻话语变迁、意识形态构建以及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等等。全面分析表明,在纵向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多以研究政治变迁、新闻写作变迁以及语言变迁为研究目的,重在再现时代变迁的场景,使人们了解社会变迁的实质、认识当今的现实,进而塑造预期的意义。之所以进行这类仪式性话语分析,重要之点在于仪式本身仅能构建关系、无法呈现意义,唯有变迁方能提供对比,通过对比意义才能呈现。共时研究成果的分析也主要集中于元旦、国庆以及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评论或社论,其成果主要集中于评论内容的呈现和评论写作模式的探讨等。
从研究价值来看,描述、解释和应用是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动力。这其中描述最为简单,一般追求材料的创新性;而解释则需要另辟框架,可能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性;应用或为解决问题,或将已有理论应用于既有现实之中。就节日新闻评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说,它们主要属于描述研究的范畴,间或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此种材料的分析中,从而具备社会交往层面的意义。众多研究成果选取《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的相关评论作为材料,从权威以及国家宏观层面关注社会的发展,而往往忽视社会微观变化以及普通的声音。
在对节日新闻评论进行分析时,学者们一般不约而同地选取元旦、国庆社论和其他评论作为文本,极少选择“五一”劳动节的评论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就笔者所见,知网中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表达主体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形成思考问题方式的原因探讨也并不多见。对比其他文本研究,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五一”劳动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有限。但是,如果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2017年的社会发展现实,我们发现对“五一”劳动节的评论文本进行分析,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2017年劳动节评论内容:以所有人的名义构建正向价值观念
通过网络、媒体网站以及自媒体公众号,我们搜索到21篇(见右栏表)相关评论性文章,大多发表于5月1日。这类评论性文章主要来自于《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按照节日类评论“问候、回顾、观照现实、反思与倡导”四段论式的写作模式,与元旦、国庆社论相比,劳动节本身并无多大层面的变化,写作难度较高,写作意义仅剩下“问候”。如果无法抓住变化的精髓,相对而言很难写出精品,因此普通媒体较少发表劳动节评论。
(一)主题分布:关注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权利
通过主题提取,对功能类似的主題进行合并分类,我们可将新闻评论主题分为致敬类、劳动功能类、权利诉求类、号召呼吁类等四类。具体为:一是致敬类,如“光荣”“尊重”“敬意”“工匠”;二是劳动功能类,如“正能量”“梦想”“机遇和潜力”“改革”“辉煌”;三是权利要求类,如“倾斜”“每一个劳动者”“自由”“不再沉默”“货真价实”“价值回归”;四是号召呼吁类,如“实干”“劳动”“爱岗敬业”。在四类主题中,值得注意的是权利要求类评论,这类评论主要集中于关注权利“倾斜”、关注所有人、劳动价值平等、节日意义落实、给予普通劳动者发言的权利等方面,其落脚点关注目前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二)词频分析:仪式性话题中体现国家意识
通过图悦词频分析软件对所有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工人、知识分子和农民在文本中所见较多。尤其是工人,被提及64次,包括工人阶级、产业工人和工人。知识分子被提及22次,超过产业工人、工人等。而农民仅被提及8次。通过并词分析,发现“知识分子”主要使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共用,致以问候和敬意;二是着重阐述知识分子的价值,如在《着力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一文中所见较多;三是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关注社会其他“沉默的声音”。
词频分析表明,在150个高频词中,“创造”“创新”“实干”“工匠”和“诚实”等出现频次较高,体现了当今时代对劳动的需要。几大高频词与国家提出的“大国工匠精神”一致,也表明节日话语主要源自于国家政策。同时150个高频词中,仅有“底层”(词频为16)、“尊严”(词频为12)、“沉默”(词频为9)三个词稍具中性或负面意义,其他词语均为正面阐述。其中“底层”和“沉默”主要出现于文章以逆向思维论及应关注“节日嘉奖”背后的“沉默的大多数”。文章以历史的视角阐述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同时批驳了部分自诩为文化精英的“意见领袖”,提出除了为“底层”代言或包容他们的声音外,还需要培养底层劳动者发声的能力。而“尊严”一词主要出现于捍卫劳动、劳动者以及劳动环境的尊严等语境。 无论是极其正面的高频词,还是一般中性或略带负面的词语,其话语中无不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让“沉默的大多数底层劳动者”不再沉默》一文实际关注的是自媒体兴起之时,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以何种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的自主表达。
(三)表达方式:政策提供由头、历史提供证据
同大多数评论一样,节日新闻评论也需要由头,这种由头既可以由节日引发,也可以由其他因素引发。总体而言,节日是写文章的由头,但如果文章需要立论,则要找到其他由头。纵观所有的“劳动节评论”,其由头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动员性由头,如“‘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工匠精神”“中国品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二是劳动价值类由头,如“知识创新”“劳动创造了美”;三是与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类由头,如“歧视、侮辱、侵犯劳动者的事件”“诗和远方”“底层劳动者”“假日标签化”“‘劳动最光荣’口号化”等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有部分媒体关注劳动者的权利,但更多媒体关注的是“节日”初心及其价值的消逝。
(四)致敬对象:所有人
“五一”劳动节致敬的核心是劳动者,尤其是工人兄弟,后来逐步泛化为各行业的普通劳动者。央视网推出微视频《崇尚劳动的习近平》,从一个劳动者的角度展示国家主席习近平。从工人到普通劳动者再到知识分子,媒体在评论中展现的是社会价值认知、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社会转型等系列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节日新闻评论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尽管这类探讨能细致地描述出2017年劳动节评论的总体状况,但这种研究与新闻学的研究有多大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对于评论写作主体的研究其实有待探究。
三、节日文化影響评论表达者的价值观
一个理想状态的节日新闻评论可以分别从评论文本、评论表达主体以及评论表达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的文本分析一方面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评论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评论表达的隐喻,另一方面纵向考察则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历史场景,从而使我们能够“识别变化”,进而识别节日文本中内容的意义。此时要求研究者选择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阐释评论文本的价值,而不应静态思考新闻评论。从节日新闻评论表达的功能看,此种类型的评论多为“凝聚力量”而作,探讨其凝集力量的过程、策略有一定的价值。
在节日新闻评论中,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研究视角是评论表达主体。通常情况下,节日新闻评论表达多以国家或媒体的视角致敬、赞扬、建议、要求和呼吁。节日所具有的喜庆、仪式性因素在新闻评论中化为评论员的“家国”意识,评论员不自觉地选取能凝聚民众最广泛力量的要素進行评论。与普通评论进行说理、召唤情感不同的是,节日新闻评论更注重对整体认同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看,节日新闻评论构建的不再是“政府—民众”这对关系,而是建构起“民众—发展”“民众—自然”“个体—人类”这类更为宏大的价值体系。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使自身完成了从“媒体”向“国家”的价值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以欢庆和致敬、祝贺为主的节日新闻评论对评论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使评论员的评论视角出现转换。
对比已有的节日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拥有相同的影响作用。其不同之点主要与节日或其他纪念日的特性相关:在突发灾难事件中,由于灾难构建出“自然”这个“差异化”对象,写作者本能地形成了与大众类似的情感。在元旦中,由于不能脱离过去一年与未来一年,其受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新年“只说喜事,厌恶坏事”的文化习俗在另一个方面影响着表达者,从而使表达者在材料选择、观点表述等方面均依传统文化而行。在其他节日新闻评论中,由于它们或产生于文化深层、或产生于政策法规,评论者转变评论的方向一般不太可能。
关注节日新闻评论表达过程中的评论员被影响的现象与问题,一方面能使我们了解到这种状况,反思自我表现。另一方面,从相关机构看,借用节日、假日塑造的广泛认同性和统一性推动评论员的表达,也能有效地完成评论员的规训。除被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影响外,自媒体时代影响表达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大众情感和自媒体评价标准。人们处于这张大网之中,往往并不自知,这也需要引起重视。
注释:
①参见王民:《新闻评论写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②胡沈明:《如何解读〈人民日报〉社论》,《中国出版》2011年第8期。
③Barbie Zelizer,“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993, 10(3),pp.219-237.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