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集体备课与主题研修的区别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niu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备课是每个学校进行常规教学,实施的一种必要的教研手段,主题研修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开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以针对学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研手段.个别开展主题研修的学校放弃了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手段,完全用主题研修的方式替代,是不正确的做法.本文就两者的区别,提醒学校教研工作者,集体备课不能少,主题研修还要搞.
  关键词:集体备课;主题研修;区别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4-),女,山东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研.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教学改革是以主题研修的方式开展,并有替代集体备课的趋势,这里,笔者将从集体备课和主题研修的意义及开展方式和实施事例等几方面,浅议他们的不同.希望学校教研在以集体备课不放松的基础上,有效开展主题研修.
  1集体备课和主题研修的开展方式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手段.是教师充分尊重教材文本,根据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师参考书,结合学科特点及学情、校情,选择最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开展课堂教育教学,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的一种学校常规教研方式.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个步骤.正常的开展方式是,先个人备课,然后在集体备课中由中心发言人做一周教学内容(授课内容,课件、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课后习题等)的详细叙述.组内其他成员的补充个体备课的心得及上周教学反馈的实施情况.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主题研修是根据校情、学情或学科亟待解决的重难点,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选一节课为载体,全员准备,进行几备几上几研修的过程:由个人备课——上课人上课——集体研修用数据说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研修出解决方式——集体备课——上课人再上课-再次研修在备出终案——再展示课——再最终研修.上面说的“几”,原因就是,根据研修的情况及主题的大小,可以确定研修及上课的次数.如果问题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解决的问题,则以这个主题,以更换上课题目的方式,多角度开展研修,将研修成果提炼出来.
  2集体备课和校本研修的实施课例
  集体备课和主题研修的核心均是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都需要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
  以“升华和凝华”一课为例.
  2.1集体备课
  将从整体设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开展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及创新实验和教学达成度上.例如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如下設计见表1:
  大家由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想突破的是怎样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2.2主题研修
  通过教师间互相听课、教师座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手段,不断探索和改进、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撰写阶段报告,形成阶段性论文,实现行动、总结反思、再行动、再总结反思的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
  流程图:
  例如:本节“升华和凝华”就可以作为“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研修课例,在研修中,我们的观察点和研修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上.所以,在研修中的课堂实施,经过了三次备课,三次上课和三次研修的过程,即第一次分别自己备课,自己上课,然后第一次研修各自的设计及实施情况,汇集形成初案。第二次由上课人按照初案上课,其他教师按照观察点分别观察并记录数据。然后研修并定出第二次打磨后的教案.第三次仍旧由上课人上课,其他教师按照观察点分别观察并记录数据.最终研修并形成终案及研修的初步成果.当然,一个研修的主题不可能通过一个课例就能提炼出成果,需要选取不同的课例进行研修,通过不断的研修过程及数据整理,将解决策略一步步提炼出来.
  在这节“升华和凝华”的课例研修中,是需要将原来设计的演示实验,也尽量以分组实验的方式开展,并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上,进行指引设计.我们的研修改进有:碘粒升华实验:增加了碘锤放在酒精灯下的对比实验,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知道了碘粒的升华实验为什么要求放在热水中做实验的原因.同时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关于碘粒在酒精灯下会熔化的一类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还增加了一个“用手电筒照射试管,观察试管壁上已经凝华的碘课例”的步骤(如图3所示),增加了观察的可视性.在干冰的云雾造景实验中,教师们将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了分组,并提出了很多问题投射到投影屏上,学生不仅观察到了大量云雾的产生,还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了深层的思考。对整章节的知识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整合。表2为三次研修中,我们的观察点及改进的细目表.
  大家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主题研修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虽然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方方面面去设计,准备学具和教具.但是学生的收获更大.在学生的分组上,老师们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人数的限定,使学生有了人人动手的机会.相信研修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能力及课堂效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2.3备课是常态,研修是妙方,两者需结合
  有的教研人员认为研修过程就是在备课.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里的主题研讨是要围绕一个主题,以不同的、适合开展本主题的课题为课例进行研讨,不断的开展研修过程.所以,一个课例的研讨不是一节两节可以解决的.更何况,教学中适合开展主题研讨的课例是需要选择的.课例研讨中的观察点及研修方向主要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则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从不同角度,把每一节课设计成更加适合学情的精彩的教学设计、精选习题及合理教学辅助手段的课.
  综上,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主题研修是学校教研的灵魂,是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深刻体现.所以.学校教研不能抛开集体备课去开展主题研修.也不能缺失主题研修,只进行的集体备课.
  参考文献:
  [1]赵才欣,韩艳梅.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
其他文献
摘要:要使核心素养落地,所有教师都要不断学习,都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于学生问题而展开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介绍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和实质.  关键词:教育教学观;生成性课堂教学;物理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华(1978-),男,安徽人,
摘要:平抛运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类曲线运动,是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一次综合运用.通过学习平抛运动这一模型建构的过程,对于学生模型建构能力向更高水平层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旨在对《平抛运动》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從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角度对该课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改进.  关键词:模型建构;平抛运动;教学改进  作者简介:金晨(1993-)
摘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们很容易通过实验演示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的现象,但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现象就不容易演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圖片展示的光在不均匀糖水中发生折射的现象很明显,但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演示出来.  关键词:不均匀介质;折射;浓糖水;淡糖水  作者简介:竹晓鹏(1984-),男,四川成都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实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任务分解、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将“圆周运动”的素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并就思维引导、教学活动方式提出了建议.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前身为“成美学馆”,由安徽无为县人周寄高先生于1901年创办。始办小学,再改为四年制中学,附设高小,后来又改为初、高中两部。新中国成立,学校喜获新生
摘要:现有飞机升力原理演示器,其机翼模型多是通过两根导向滑杆单向固定,风力吹向机翼模型时,机翼模型上下移动,由于导向滑杆与机翼模型间存在摩擦力,需要大功率的风机吹风才能使机翼模型上升,制造成本较高.利用机翼连体杠杆组成的利用杠杆原理演示机翼升力的演示器,克服了机翼模型的自身重力,由較小的升力作用在杠杆上即可克服摩擦产生的力矩,仪器反应灵敏,实验现象直观,操作简单.  关键词:机翼升力原理演示器;摩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任务分解、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素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并就思维引导、实验、教学活动方式提出了建议.
摘要: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器材,对传统的瓶吞蛋实验和覆杯实验进行实验改进,并引导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案粗测大气压值,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实验改进;实验创新;不足;优势;实验细节  作者简介:刘培培(1982-),女,山东烟台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1实验改进与创新背景  “大气压强”是鲁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大气特殊的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
终日奔波于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难得忙里偷闲想外出与虫鸟嬉戏,无奈,繁重的功课,只允许我拥有短暂的散步时光。其实,散步挺不错的,它是心灵的享受。沐浴着夕阳,披着余
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Ⅱ、Ⅲ卷理科综合物理试题,注重科学设计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聚焦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既体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