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钝感,编辑都需要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z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冠名为《现代图书出版导论》的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版本,1997年6月已经是第六次修订版了,现在的编辑读起来是不是有一些过时?
  德国人喜欢用数字说话,严谨又周密。第一章关于德国现代出版发展历程的文字,就是这么个特点。不研究外国出版史,大可一目十行地“浏览”。
  然而,从第二章起,要留心了。作者介绍了“现代图书出版社的组织结构”,读来几无历史距离感。因为比较之后发现,今天我们所在的图书出版单位的架构和作者成书时代的并无多少差别。作者所提醒的一些问题,恰恰是不时困扰我们现代出版人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编辑部和出版社其他部门的交流。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编辑和生产人员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我们只要有意识地消除偏见(生产人员=技术官僚主义者,编辑=创造性劳动者)就能很容易地越过这道障碍。处在当今的技术和财务条件下,任何编辑和选题策划人如果还长期抱有这种偏见,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仿佛担心多说了身为出版人的读者会伤了自尊,作者没再展开。到底该怎么消除偏见呢?在书后的其他章节中,其实是能找到答案的,不过读的时候要记住前面说过的“偏见”。
  编辑和策划人是需要敏感的,他们需要对市场需求敏感,对读者意见敏感,对经济效益敏感,对书稿内容敏感,对图书审美敏感,但具备这些敏感的素质,能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意,并不意味着他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创造性的。许多时候编辑应该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放下身段的踏踏实实的执行者、作嫁者、服务者。比如面对作者。勒林用着重号标出了他的提醒:“作者是任何一家图书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没有了作者,我们大概也就可以忘掉一切了。”在衣食父母面前,编辑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呢?如今一些初出茅庐的外行编辑,喜欢把自己过度策划的、论证不成熟的“体例”抛给作者,让作者来做文字内容填空,确是一种把自己的浮躁当成创造性工作了,是把自己“端”得太高。
  把服务管理者当成技术官僚主义者,当是编辑、策划者容易对编辑管理部门、出版印制管理部门工作者的偏见。《现代图书出版导论》一书的“书稿的加工,编辑与电脑,介绍作者的短文和标题保护”一章,为编辑的常态化工作列出了审查清单,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编辑需要时时自问的。从这些工作内容中,我们看到一个编辑在审查作品内容、进行法律(版权)上的审查、对书稿进行形式审查时需要多少定力。这些工作看不出什么“创造性”,是流水线般的程序化的、机械本能的。
  不妨摘取审查清单中的几条,来和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编辑心理与习惯做比较:
  ——出版社是否得到经双方签字的出版合同?(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的许多编辑甚至是老编辑会说:是编辑的事吗?这是编辑部主任的事,总编办负责。)
  ——是否得到了书稿中包含的第三人的文章的使用授权?(相当一部分编辑至今还会强调:主编负责制,文责自负,已经交代过作者了。)
  ——是否给书稿附上了事先与生产人员商定的排版说明书?书的开头几页(含封面、空白衬纸、内封、目录、前言等)是否完整?(这是一个编辑和出版印制管理部门打交道时应该做到的,于他人而言是提供工作便利,于自己而言是对自己的后续工作负责。可惜常见有编辑的做派是草字一行:版式同某某书。)
  还有:
  ——是否应根据出版合同的付款条件发出付酬通知?
  ——是否在编辑部的文件柜里保存了一份交付排版的书稿的复印件?
  ——由于编辑人员常常要同时编辑加工多部书稿,是否能促使本作品的修改期限不与其他作品的修改期限在编辑那里发生冲突?
  这些需要自查自检的工作反映了一个编辑与选题管理部门人员、部门内人员之间的交集,一个成熟的编辑应当是协调高手,用极强的责己精神,对自己做人做事有敏感的边界意识,同时,对现实功利要有相当的钝感,一些常规性、服务性工作,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成就感,甘于做螺丝钉、做齿轮,默默地做,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编辑生活。
  读过本书后的第一冲动是把那些提醒编辑自问的问题列出来,介绍给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当然还有那些书中打上着重号的句子。要做到行思敏捷而不浮躁,踏实而有力度,是多么的不容易。当我们因为倦怠而麻木,缺乏动力、缺乏定力,看看这本书吧,肯定有直接的收益——那是—个德国的出版家在和你说他的体会和心得、经验与教训、常理与规律。
  (作者单位系南京大学信管系)
其他文献
出版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年内有望出台  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着手起草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目前处于讨论阶段,年内有望出台。该办法主要对各地出版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的标准、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的考核及动态管理、基地产业规模、发展规划等方面将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已有的九大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管理、运营也将纳入该管理办法中。  据悉,有关九家基地主要是与当地的国有出版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民
期刊
《出版参考》:2012年已经过半,凤凰集团今年着力做的几件事情进展如何?  陈海燕:进展比较顺利。  第一件事情,继续深化改革。不是完成转企就成功了,那只是第一步,只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公司化改造,目的不仅是变成企业,而且是变成现代企业,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文化企业。这是我们正在做的,我们的构想已向省里做了汇报,得到了支持。  第二件事情,
期刊
“曲高和寡”,一直以来都是学术出版的一个代名词。而对于出版者而言,如何将阳春白雪般的学术类图书有效地推广并销售出去,始终是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术类图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般而言,学术类图书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无论是历史,还是政治,抑或物理等方面,都隶属于一定的学科,门类清晰,专业术语较多,读者多为学术研究人士或高校师生,学术的定位决定了此类图书非常难如畅销书一般为大
期刊
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发布《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本刊讯(记者 韩阳)7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了《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从12个方面的经济指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报告表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格局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果不断显现,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
期刊
四川省教育厅与新华文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刊讯(记者 王化兵)7月6日,四川省教育厅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轩”),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政企联动,又将携手迈进全新的征程。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秉承“服务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连续33年实现全省中小学教科书发行“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几番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全新的教育服务模式,不断用各种方式助推
期刊
随着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数字阅读的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并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和挑战。中国出版协会为促进出版业有效应对危机和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出版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了出版专业培训。  作为培训成员,我们走访了《纽约客》杂志社、企鹅集团、美国管理协会图书出版部(AMACOM)与珀修斯图书集
期刊
大型纪录片《黄金时代》同名书在京发布  本刊讯 7月8日,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广播电视集团第一财经频道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黄金时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顾问乔林,东盟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金文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期刊
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本刊讯(记者 王化兵)7月3日,由韬奋基金会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共同举办的“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孙寿山,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启动仪式由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社长姜军主持。  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副司长李宏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全新出版 增收新词三千多条  本刊讯(记者 韩阳)7月15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经过多年的修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出版。该词典迄今已印刷400多次,发行5000万册,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个奖项。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副局长郭义强,教育
期刊
如果你的出版生涯中没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你在做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后,还没有遇到令你或激动,或悲愤,或爽朗,或郁闷的作者和作品,那肯定是相当苦逼的,至少很遗憾。  我不能牛气哄哄地说我做了12年图书出版,经手的或者出版的都是优秀作品。为此,我常很苦闷。但这一次,我清晰而响亮地对你说:策划编辑《无极之路》《永不失望》,改变了我心灵的朝向!它注定将以一段激情满怀的岁月嵌入我生命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