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参与兴趣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激活他们的兴趣点,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
  【关键字】思维情境 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力、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介绍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当考虑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时,这一定理又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数学历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在讲解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强化情境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
  
  教师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做到“心中有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物体的高度。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引入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引入时,提出问题:用一枚硬币,如何测出月亮与我们的距离?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
  (1)你有10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
  (2)你有5元钱,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三、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受新知识。教学的本质特性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要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创设质疑情境,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生活情境,变学生的“乏味练习”为“趣味探索”;创设交流情境,变学生的“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创设想象情境,变学生的“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四、构建层递式的情境系统
  
  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不只创建一个情境,而是教师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这多种情境,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进行无缝链接,使创建的情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切不可人为编造。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方法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五中)
其他文献
1. 创面较大的伤口,应去医院做消毒、清创、缝合和包扎等处理。  2. 当创面不干净或伤口内有异物时,不能直接用创可贴一贴了之,应先清创或取出异物后再做消毒和包扎。  3. 对于深而窄的伤口,如铁钉误伤手指、脚趾时,不能用创可贴包扎。止血后应当让伤口暴露,以防厌氧菌(如破伤风菌)感染伤口,必要时(如铁钉、刀口生锈)还应注射破伤风血清等。  4. 被动物(如猫、狗)咬伤后也不能用创可贴包扎,应先用肥
“减负”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减负”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把“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思想,融于每一节课之中,融于每一次和学生的交互活动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促进师生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问题,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