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业资源调查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实施森林科学经营的基础支撑,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着重讨论一下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林业资源 调查 监测 体系 构建
1.前言
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60年代引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技术,进入70年代,形成以县为单位,侧重对森林资源现状调查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目前,全国已进行了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监测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外全国各地,监测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等,而且还包括对森林生态综合状况的监测;监测技术先进,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如SPOT5)、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正被广泛应用。
2.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内容
2.1一类清查
以抽样调查为基础,将全省作为总体,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要求,采用设置固定样地为主,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在清查过程中,充分应用3S(GPS、RS、GIS)等高新技术,采集全省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全省森林资源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评价。
2.2二类调查
以行政县含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设置固定样地和区划固定小班为主,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在调查过程中,由目前地面调查方法逐步转为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如SPOT5) 结合地面调查采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信息,再利用3S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使各监测单位实现森林资源以山头地块为基本单位的源头管理,且达到数字化管理要求,为今后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和规划设计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基础数据。
2.3三类调查
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基本单位,采用地面实测和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或更新状况等进行详查,满足基层单位安排林木采伐、更新造林等具体林业建设作业。调查时,必须充分考虑森林对环境建设影响,在对环境建设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2.4年度森林资源核查
为确保森林资源增长量略大于或等于其消耗量,杜绝超额采伐,省、设区市林业部门按照森林资源管理要求,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加强年度森林资源核查,以地面调查为主,重点考查辖区落实采伐限额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情况。
2.5生态公益林监测
通过对生态公益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动态变化、建设成效,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生态公益林资源及生态状况公报,为国家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针、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各地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2.6湿地监测
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核查结合、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对湿地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及影响、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湿地管理现状、影响湿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等内容进行监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途径
3.1建设综合监测体系
紧密结合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按照“技术上科学、实践上可行”的原则,科学吸纳综合监测试点成果和世界森林资源监测经验,从监测内容、方法手段和综合评价等方面,深化森林健康、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理论方法研究,建立健全监测组织机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全面实施森林多种功能效益综合监测。
3.2加强森林资源调查
从当地林业工程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生产经营和林地保护管理出发,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展调查内涵,优化调查方法,充分利用以“3S”技术为核心,以实验分析、专项调查和模型分析为补充的监测技术,推进精准测量,加强对具体地块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将森林三大效益评价落实到山头地块,为森林经营、资产评估和资源流转提供依据,发挥好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的保障作用。
3.3推进年度数据更新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更新是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强化资源档案更新,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编制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林业生产和林农经营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全国森林植被多阶遥感动态监测,加强森林资源更新和预测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全国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和预测预警机制,增强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预见性。
3.4提升资源管理水平
按照“科学高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实用真用”的原则,推进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制定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森林资源综合数据库,搭建森林资源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上下一体、互联共享、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全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3.5促进监测体系发展
积极做好生物量调查建模和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参数测定,加快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计量和经营评价的林业数表体系,以及涉及监测指标、方法、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引进现代调查设备和仪器装备,改进数据采集和实验测定手段,提升生态状况监测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技能培训,推进产学研联合,锻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业务尖的现代专业调查队伍。
3.6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服务林业、推动发展、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国际及区域监测评估与报告项目、国际研讨会等国际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在森林资源监測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介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新成果、新举措,不断提升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国际影响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指明了林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林业改革、促进林业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全面有序、积极稳妥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运转协调、反应快捷、准确高效的现代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将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志远.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59-61.
[2]张奉乾.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改进探讨[J].大科技,2013(18):256-257.
关键词:林业资源 调查 监测 体系 构建
1.前言
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60年代引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技术,进入70年代,形成以县为单位,侧重对森林资源现状调查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目前,全国已进行了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监测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外全国各地,监测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等,而且还包括对森林生态综合状况的监测;监测技术先进,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如SPOT5)、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正被广泛应用。
2.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内容
2.1一类清查
以抽样调查为基础,将全省作为总体,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要求,采用设置固定样地为主,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在清查过程中,充分应用3S(GPS、RS、GIS)等高新技术,采集全省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全省森林资源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评价。
2.2二类调查
以行政县含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设置固定样地和区划固定小班为主,5年为一周期进行定期实测。在调查过程中,由目前地面调查方法逐步转为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如SPOT5) 结合地面调查采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信息,再利用3S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使各监测单位实现森林资源以山头地块为基本单位的源头管理,且达到数字化管理要求,为今后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和规划设计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基础数据。
2.3三类调查
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基本单位,采用地面实测和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或更新状况等进行详查,满足基层单位安排林木采伐、更新造林等具体林业建设作业。调查时,必须充分考虑森林对环境建设影响,在对环境建设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2.4年度森林资源核查
为确保森林资源增长量略大于或等于其消耗量,杜绝超额采伐,省、设区市林业部门按照森林资源管理要求,积极配合国家林业局加强年度森林资源核查,以地面调查为主,重点考查辖区落实采伐限额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情况。
2.5生态公益林监测
通过对生态公益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公益林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动态变化、建设成效,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生态公益林资源及生态状况公报,为国家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针、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各地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2.6湿地监测
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核查结合、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对湿地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周边社会经济状况及影响、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湿地管理现状、影响湿地的主要环境因子等内容进行监测,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途径
3.1建设综合监测体系
紧密结合现代林业改革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按照“技术上科学、实践上可行”的原则,科学吸纳综合监测试点成果和世界森林资源监测经验,从监测内容、方法手段和综合评价等方面,深化森林健康、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理论方法研究,建立健全监测组织机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全面实施森林多种功能效益综合监测。
3.2加强森林资源调查
从当地林业工程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生产经营和林地保护管理出发,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展调查内涵,优化调查方法,充分利用以“3S”技术为核心,以实验分析、专项调查和模型分析为补充的监测技术,推进精准测量,加强对具体地块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将森林三大效益评价落实到山头地块,为森林经营、资产评估和资源流转提供依据,发挥好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的保障作用。
3.3推进年度数据更新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更新是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强化资源档案更新,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为编制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林业生产和林农经营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全国森林植被多阶遥感动态监测,加强森林资源更新和预测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全国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和预测预警机制,增强森林资源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的预见性。
3.4提升资源管理水平
按照“科学高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实用真用”的原则,推进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制定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森林资源综合数据库,搭建森林资源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上下一体、互联共享、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全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3.5促进监测体系发展
积极做好生物量调查建模和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参数测定,加快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计量和经营评价的林业数表体系,以及涉及监测指标、方法、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引进现代调查设备和仪器装备,改进数据采集和实验测定手段,提升生态状况监测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技能培训,推进产学研联合,锻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业务尖的现代专业调查队伍。
3.6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服务林业、推动发展、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国际及区域监测评估与报告项目、国际研讨会等国际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在森林资源监測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介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新成果、新举措,不断提升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国际影响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指明了林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林业改革、促进林业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全面有序、积极稳妥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运转协调、反应快捷、准确高效的现代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将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志远.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59-61.
[2]张奉乾.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改进探讨[J].大科技,2013(18):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