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交林是森林营林工程中的主要形式,通过混交林对森林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的分配森林中的营养物质,并提高树木的建设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与利用,同时混交林还能够反作用与土壤物质,提高土层的肥力。在生态保护方面,混交林也表现出了结构优势,提高了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能力。文章针对混交林造林的种种优点,对造林方法和造林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混交林;造林方法;技术
营林造林工程,在我国的长期建设中已经有了显著的成就,混交林是营林建设中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不同树木种类的组合种植,能够充分的利用森林土壤中的养分,并通过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划,改善森林环境的生态建设。在混交林的种植培育中,可以通过播种和植苗造林的方式进行,但是要针对不同树木的生长习性进行组合分配,保证混交林在光照、营养和防护的分配中做到完善性。
一、常用的造林方法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三种方法中技术难度最低,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造林方法,只是简单的把幼苗直接栽种到指定的造林位置,不需要进行培育和移栽。
播种方法和技术:
(1)撒播。撒播的播种方法非常简单,对种植的要求比较低,不严格要求种子一定要埋在土内,在裸露状态下即可。播种造林法由于造价低,适合大面积播种,撒播播种虽然对于种植要求也不高,但是,在播种过程中,最好保证种子的播种日期在同一时期,保障种子呈均匀状态分布,因此,多数人为达到以上的要求,利用飞机等县级交通手段,在空中直接对制定位置进行撒播,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播种时间,而且保障了种子的终止日期非常接近,种子的分布不会过于集中或分散,仅仅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完成巨大的播种量。
(2)条播。条播虽然播种的效果很好,但是播种的局限性有很多,适用地区的分布比较少,如果说撒播是无视地区形状的一种播种方式,那么条播对播种地区的形状有着特定的要求,必须是条状或带状的规则土地上进行播种,对种子的要求不像撒播那样低,可以呈裸露状分布。这种播种方式只适用于小面积的地区造林,对种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达到普遍的推广。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又称植株造林,是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裁植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是应用量普遍的—种造林方法。相比较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是成活率高,适用地区广,而且,由于种植人员充分考虑了幼苗与幼苗之间的生长空间,所以大大节省了幼苗的浪费,对于条件恶劣的地区可以选择这种造林方法。
栽植方法和技术:
(1)栽植深度。考虑到栽植后的土壤会有所下沉,一般要求栽植深度高于苗木根颈处原土印2cm—5cm。栽植过浅,根系裸露或处于较干燥的表土层,苗木容易受旱,栽植过深,又不利苗根呼吸,影响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
(2)栽植技术。挖穴时,穴的规格应根据苗木根系的大小和造林地条件而定。穴的上部口径要与底部口径相同,防止挖‘锅底”穴。挖穴时要把表土与心土分开放在穴两旁。裁苗时把苗放人穴的中心扶正,使苗木根系伸展,防止窝根。填土时先用湿润的表土埋苗根,当填土到坑深的2/3左右时,把苗木略向上提,使苗根向下,然后踏实,再填土到穴满,再踏实;最后在植穴表面覆l层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这就是所谓的“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植苗技术。
二、造林技术中混交林的种植意义
1、促进养分的高效利用
不同的森林树木,其根系发达情况、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壮程度都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树木的种类有别,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阳光照射和水分的供给需求量不同,在不同的营养结构需求中造成了树木外形和结构的差异性。因而,在营林工程中,可以通过混交林的造林技术应用,将森林环境中的营养成分有效的分配和吸收,促进营养成分的高效利用。混交林的种植方式也避免了大面积同类树木之间的养分竞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了森林营林建设的质量。
2、改善森林的土壤环境
混交林的种植方式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原有土层的营养结构,还能够方作用于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肥力。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植物的残枝落叶,在落入土层之后又在微生物分解的作用下补给了土壤中的养分,并且部分树木的种子还具有固氮的作用,提高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较发达的植物根系又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增加空气的通透性,从综合角度分析改善了森林的土壤环境。
3、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在森林营林建设中,通过对混交林和纯林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混交林的造林技术的应用更能够促进木材产量的提升,并减少了不同树木之间的病虫害的发生,树木生长的更加茂盛,提高了营林建设的质量。
4、增强森林的防护能力
森林资源在自然界中不仅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对于生态平衡的稳定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树木的根系在土壤中具有牢固土层的作用,防止了山体中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并有效的控制的水土流失的发生。茂密的树干与枝叶的分布,能够降低风速,又是防风固沙的有力武器。森林本身就具有防护能力,但是通过混交林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划分森林结构,在不同的空间分布中都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出防护能力。
三、混交林的造材技术
1、混交林的树种: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数量及处的地位,可将混交林的树种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
主要树种,是人们造林的主要对象,经济价值高.防护效能好。它是人工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数量最多,是所谓的优势树种,一般为高大的乔木,生长后期居第—层林冠。同—林内主要树种有时是—个,有时是二三个。伴生树种,是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的乔木或小乔木树林。伴生树种是次要树种,在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它们分枝多,树冠大,叶量丰富,根系密集,耐干早、贫瘠土壤。其主要作用是护土、抑制杂草生长和防止土壤冲刷等。
2、混交林树种的搭配:把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地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叫作混交类型。混交类型有以下两种:乔木混交类型。是两种以上主要树种的混交类型。这种混交类型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力,获得多种木材,发挥其他效力。如油松与口类混交。主伴混交类型。是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构成的混交类型。这种类型多构成复层林冠,主要树种居上层,伴生树种位居其下,林木生长率较高,防护性能好,稳定性较强,这种类型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如农田防护林中毛白杨与侧柏混交,具有较好的效果。巴乔灌木混交类型。是主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类型。这种类型较稳定。
结语:为了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减少荒地的滋生,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量增加绿地面积,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混交林是一种最常见的造林方式,因为其具有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增强防护效能等特点。所以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到造林工程当中去,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需要进行造林,造林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文新,张忠玲.刍议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科技與生活,2011(12).
[2] 陈玉林,肖福英.探究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
关键词:混交林;造林方法;技术
营林造林工程,在我国的长期建设中已经有了显著的成就,混交林是营林建设中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不同树木种类的组合种植,能够充分的利用森林土壤中的养分,并通过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划,改善森林环境的生态建设。在混交林的种植培育中,可以通过播种和植苗造林的方式进行,但是要针对不同树木的生长习性进行组合分配,保证混交林在光照、营养和防护的分配中做到完善性。
一、常用的造林方法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三种方法中技术难度最低,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造林方法,只是简单的把幼苗直接栽种到指定的造林位置,不需要进行培育和移栽。
播种方法和技术:
(1)撒播。撒播的播种方法非常简单,对种植的要求比较低,不严格要求种子一定要埋在土内,在裸露状态下即可。播种造林法由于造价低,适合大面积播种,撒播播种虽然对于种植要求也不高,但是,在播种过程中,最好保证种子的播种日期在同一时期,保障种子呈均匀状态分布,因此,多数人为达到以上的要求,利用飞机等县级交通手段,在空中直接对制定位置进行撒播,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播种时间,而且保障了种子的终止日期非常接近,种子的分布不会过于集中或分散,仅仅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完成巨大的播种量。
(2)条播。条播虽然播种的效果很好,但是播种的局限性有很多,适用地区的分布比较少,如果说撒播是无视地区形状的一种播种方式,那么条播对播种地区的形状有着特定的要求,必须是条状或带状的规则土地上进行播种,对种子的要求不像撒播那样低,可以呈裸露状分布。这种播种方式只适用于小面积的地区造林,对种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达到普遍的推广。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又称植株造林,是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裁植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是应用量普遍的—种造林方法。相比较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是成活率高,适用地区广,而且,由于种植人员充分考虑了幼苗与幼苗之间的生长空间,所以大大节省了幼苗的浪费,对于条件恶劣的地区可以选择这种造林方法。
栽植方法和技术:
(1)栽植深度。考虑到栽植后的土壤会有所下沉,一般要求栽植深度高于苗木根颈处原土印2cm—5cm。栽植过浅,根系裸露或处于较干燥的表土层,苗木容易受旱,栽植过深,又不利苗根呼吸,影响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
(2)栽植技术。挖穴时,穴的规格应根据苗木根系的大小和造林地条件而定。穴的上部口径要与底部口径相同,防止挖‘锅底”穴。挖穴时要把表土与心土分开放在穴两旁。裁苗时把苗放人穴的中心扶正,使苗木根系伸展,防止窝根。填土时先用湿润的表土埋苗根,当填土到坑深的2/3左右时,把苗木略向上提,使苗根向下,然后踏实,再填土到穴满,再踏实;最后在植穴表面覆l层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这就是所谓的“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植苗技术。
二、造林技术中混交林的种植意义
1、促进养分的高效利用
不同的森林树木,其根系发达情况、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壮程度都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树木的种类有别,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阳光照射和水分的供给需求量不同,在不同的营养结构需求中造成了树木外形和结构的差异性。因而,在营林工程中,可以通过混交林的造林技术应用,将森林环境中的营养成分有效的分配和吸收,促进营养成分的高效利用。混交林的种植方式也避免了大面积同类树木之间的养分竞争,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了森林营林建设的质量。
2、改善森林的土壤环境
混交林的种植方式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原有土层的营养结构,还能够方作用于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肥力。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植物的残枝落叶,在落入土层之后又在微生物分解的作用下补给了土壤中的养分,并且部分树木的种子还具有固氮的作用,提高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较发达的植物根系又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增加空气的通透性,从综合角度分析改善了森林的土壤环境。
3、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在森林营林建设中,通过对混交林和纯林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混交林的造林技术的应用更能够促进木材产量的提升,并减少了不同树木之间的病虫害的发生,树木生长的更加茂盛,提高了营林建设的质量。
4、增强森林的防护能力
森林资源在自然界中不仅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对于生态平衡的稳定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树木的根系在土壤中具有牢固土层的作用,防止了山体中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并有效的控制的水土流失的发生。茂密的树干与枝叶的分布,能够降低风速,又是防风固沙的有力武器。森林本身就具有防护能力,但是通过混交林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划分森林结构,在不同的空间分布中都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出防护能力。
三、混交林的造材技术
1、混交林的树种:根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数量及处的地位,可将混交林的树种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
主要树种,是人们造林的主要对象,经济价值高.防护效能好。它是人工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数量最多,是所谓的优势树种,一般为高大的乔木,生长后期居第—层林冠。同—林内主要树种有时是—个,有时是二三个。伴生树种,是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的乔木或小乔木树林。伴生树种是次要树种,在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它们分枝多,树冠大,叶量丰富,根系密集,耐干早、贫瘠土壤。其主要作用是护土、抑制杂草生长和防止土壤冲刷等。
2、混交林树种的搭配:把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地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叫作混交类型。混交类型有以下两种:乔木混交类型。是两种以上主要树种的混交类型。这种混交类型可以充分地利用地力,获得多种木材,发挥其他效力。如油松与口类混交。主伴混交类型。是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构成的混交类型。这种类型多构成复层林冠,主要树种居上层,伴生树种位居其下,林木生长率较高,防护性能好,稳定性较强,这种类型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如农田防护林中毛白杨与侧柏混交,具有较好的效果。巴乔灌木混交类型。是主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类型。这种类型较稳定。
结语:为了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减少荒地的滋生,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量增加绿地面积,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混交林是一种最常见的造林方式,因为其具有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增强防护效能等特点。所以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到造林工程当中去,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区需要进行造林,造林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文新,张忠玲.刍议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科技與生活,2011(12).
[2] 陈玉林,肖福英.探究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