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執画笔,放好画架,准备好常用的几种颜料。我已经很久没有画画了,今日心血来潮翻箱倒柜找出了旧日画画的器具,握在手中却先生出几分怯意,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在椅上坐了一会儿,又在椅旁站了一会儿,望着空白的画纸,我闭上眼,幻想着将要绘在纸上的一切。最先听到的是鸟鸣,叽叽喳喳一阵又一阵,清脆又欢快,唱着圆舞曲,迫使我调好彩虹的颜色;然后就是人声的喧杂,好似一抹浮云飘得到处都是;再接着,是汽车嗖嗖的声音,“呜———”掀起一阵风,好像摇晃下来两三片叶子……三个声部相互应和,仿佛维也纳童乐团的合唱,美妙和谐。
  秋风从指间轻轻滑过,凉飕飕的。我向它挥挥手,却什么也没有捉住。低头一看,呀,才一会儿工夫,刚挤出的颜料就有些干了,调色盘中是该加些水了。轻风送来一阵青草香,打个喷嚏,一股清爽涌入体内,折磨我许久的鼻炎仿佛在一瞬间被治好了。
  睁开眼,画面生动了许多。
  用大笔扫出又灰又沙的土地,没洗笔就接着点上蓝色,浸上水铺洒成又亮又淡的天空。风突然把画纸卷起来,架子震了两下,阳光瞬间刺痛了我的眼睛。转头捂眼的刹那,我注意到随着光线的变化,树叶上的绿色竟透着些许黄色……多么希望这是我拿画笔点染出来的呀!
  仔细一看,树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高大粗壮的是墨绿色的,挺拔地站在马路两旁;矮一点儿的是青绿色的,显然绿意已经不浓了;剩下的那些一簇一簇的、小小的无名的花草小树已染上了秋意,黄色、棕色、白色、绿色……真是太妙了!
  我稳住画架,将蜷缩在一旁的纸展开、粘好,抄起画笔将眼前之景一点一点画了下来。阳光洒在纸上,刚刚加的水很快又干了,剩下的颜料凝成一个个颜料块,却是刚刚好。我用笔蘸了蘸其中一个颜料块,勾出些不清楚的边儿———轮廓限制不住秋意的蔓延。
  画完了!我长出了一口气,放下画笔,我终于画完了北京的秋的一切。
  教师点评
  小作者记叙了自己一次心血来潮的作画过程,综合运用听觉、嗅觉、视觉等多重感官感受、观察、描绘秋天,行文自然流畅,语言生动传神,一篇作文完成,这幅京城秋意图便也大功告成了。(安澜)
其他文献
它是一只生着皮肤病的普通的泰迪犬,绒毛垂挂在消瘦的身体上,没有任何能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当我想起它时,心中总有些空落落的。  六七年前,我领养了它,它叫雨点。雨点就喜欢待在我身边,无论我静坐家中,还是外出归来。但我当时不重视它,只是把它当作玩物,于是理不理它随心情,生气时还会把怒火发泄在它身上,但雨点总是不离不弃,见到我依旧会上前舔舔我的脚,趴在我脚边,蹭着我的裤脚。  有一次,我骑车带雨点到家附近
醒来,感觉眼角潮湿  敬酒的时候,走到靠近角落的一桌,子衿抬头,看到了宾客中的彭。  子衿微微一怔,没想到他会来,握着酒杯走过去。  子衿。彭轻轻唤一声,温和地看着她。许是灯光太过明亮,子衿看到彭的鬓角,竟有些微白发了,而彭,不过38岁而已。  子衿心里微酸。  段可随后走近,很礼貌地询问子衿,这位是?  彭微笑,我是子衿以前的同事,恭喜。  段可恭敬敬酒,谢谢。  彭将杯中酒饮尽,目光转向子衿,
在成都闹市逛街时,一家特别的杂货铺吸引了我。我走进铺子,不大的店面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别致的手工艺品。我正拿起一个精美的绣包,听见身后传来生硬的中文您好,需要些什么随便看。”我转过頭,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奶奶。我很惊讶:“这是您的店?”老奶奶点点头。老奶奶只会简单的中文,我俩便用英语攀谈起来。  交谈中,我得知这是一家承载着700多个贫穷家庭希望的爱心杂货铺,铺子里两万多件精美手工艺品均出自中
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①名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②动词,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解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目简短,但意蕴深刻。审题的过程,也常
谢植萱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女孩儿。她的语义成绩优异,作文写得十分精彩,内容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文笔细腻生动,让我们通过作文,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课余时间,她还写小说,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世界万物的独特看法,以及花季少女真挚美好的情感。她有主见、热爱文学,祝她写…更多好文章,打动更多读者。谢植萱,加油!  ——同学 于松仪  谢植萱阳光开朗
手捧着天津支教老师为我们全班同学购买的、墨香四溢的《作文通讯》初中版,真是爱不释手、心潮起伏……不仅因为这里充满了比支教老师送我们的作业本更有吸引力的图片和文字,更因为2015年第10期的刊物上刊登着北大附中陆思远同学的《惊蛰》一文。这篇文章体现了支教老师与学生们的深厚情谊,它深深触动了我,引发了我无尽的联想。  文中反复提到一句话:拉个手,我们便是好朋友。作者与支教地的同学缘分始于拉手,也延续于
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关于“对优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要求”之第六条:   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
美 国每日科学网站日前刊文称,日本广岛大学副教授角谷俊彦(音)的研究首次比较了1979年(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的年份)之前出生的中国人与中国独生子女一代在工作中的合作精神,挑战了此前有关独生子女一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私的一代的预言。  角谷俊彦的研究结果基于大阪大学进行的面对面采访,受访者是年龄在20岁至70岁的职员,他们来自中国6个主要城市。在采訪中,受访者要对以下观点做出反应,即“在工作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早在一千多年前,杜甫便道出文人的共同命運:文采出众者往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纵观历史长河,身处困境、生不逢时却名垂千古的诗人层出不穷。对此,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诗人活在有志不获骋、命途多坎坷的时代,却往往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文?  首先,时运不济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动力。自古以来,大多数诗人的抱负是做官从政、造福苍生,但仕途受阻、壮志难酬时,孤苦、愤懑、忧愁的情感交织缠绕
一针一线,绣出了留在我童年记忆里永恒的芬芳。  我的童年时光大都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在街坊四邻眼里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是做针线活儿的好手。每当看到外婆安详地坐在那把老旧的藤椅上缝缝补补,年幼的我总会好奇地观赏。那针在外婆手中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翩翩飞舞”;丝线如行云流水般在她的指间穿梭。不一会儿,那衣服便被外婆补得严丝合缝,完好如初。  稍大一点儿,我便不再满足于静静地观看了,不停嚷着,撒着娇,让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