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朋辈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对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接下来有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议,力争推进高校中朋辈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朋辈教育;高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6-01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教育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自我教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朋辈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朋辈教育的概念
王一敏认为,“‘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1]姚斌、刘茹则强调了朋辈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引导性,认为朋辈教育是通过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2]由上述两种观点可以发现朋辈教育的主体和受体一般是由在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构成的,因此具有主体上的同辈性、教育的非专业性等特征。而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朋辈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双重效应。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的应用领域
随着朋辈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朋辈教育通过“兼职辅导员”、“身边的榜样”等实施。这是充分发挥了朋辈教育的三大功能:示范、自省和互动,激活这些功能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兼职辅导员”由于与大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起伏、情绪波动等,并及时帮助其调节。身边的榜样身上的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真实可信的成长经历,更易感染广大学生不断进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3]关于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教育的作用,潘爱华提出了结合青年的特点、坚持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指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重视创新工作途径以保证朋辈教育的成效。
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通过学长制、交流会等朋辈教育方式实现。学长们大多综合素质高、成绩良好、愿意和新生分享交流,他们刚刚结束了新生的蜕变,切身体会了新生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不适应,可以把自己的经验通过一种平等、坦诚地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得新生适应性教育具体化、深入化,同时学长们也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实施朋辈教育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可以设立“校——院(系)——班”三级心理保健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学生需要高级的心理辅导时,可以寻求更专业的社会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游戏,帮助同学舒缓压力,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第三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来开发心理网页、心理网上论坛,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并不孤单。第四,大学生心理社团会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比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协会”,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成为朋辈咨询的平台。这些方式可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推动了校园互帮互助,助人自助风气的形成,使得大家相互关怀、帮助、支持。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的应用不足
朋辈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可接受力,但是面对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不足。学者对于朋辈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师资队伍、技能、专业培训等角度展开讨论的。孙建新认为朋辈教育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活動载体方面,二是质量评估方面、三是师资的整合方面。此外,赵頔认为朋辈教育在选拔榜样学生的标准和考核方法、组建“朋辈教育”团队的模式、延续制度及如何丰富“朋辈教育”模式的载体上都还不完善,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朋辈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研究的视角狭窄,研究多从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比较缺乏其他领域如卫生健康、社团等实施朋辈教育的状况的研究。二是大部分研究内容都比较宽泛,缺乏理论基础,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研究方法单一,过于注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描述性的规范研究较多,但是没有立足于作为实施对象的学生的实情,忽略其自身的体悟和态度,脱离现实情况,也缺少对比、跟踪研究。此外,具体到单个的研究者那里,资料收集方法的使用仍比较单一,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使用问卷法,而访谈、个案资料仍比较缺失。因此大多也只能得出一些叙述性的结论,很多报告以专家的意见为主,对专家意见进行解释和分析,研究者主观性过强,对现实生活缺乏解释力和指导性。四是在研究工具方面,涉及实证的研究多使用朋辈辅导胜任力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SCL-90等问卷,从朋辈辅导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水平方面评估培训效果。在高校朋辈思政工作,德育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研究者则采用自编问卷或改编已有问卷开展研究。总体来说定量研究都相对缺失,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运用不明显,通过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的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作者简介:闫丽(1993—),山西太原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朋辈教育;高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6-01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教育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自我教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朋辈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朋辈教育的概念
王一敏认为,“‘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1]姚斌、刘茹则强调了朋辈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引导性,认为朋辈教育是通过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2]由上述两种观点可以发现朋辈教育的主体和受体一般是由在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构成的,因此具有主体上的同辈性、教育的非专业性等特征。而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朋辈教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双重效应。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的应用领域
随着朋辈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朋辈教育通过“兼职辅导员”、“身边的榜样”等实施。这是充分发挥了朋辈教育的三大功能:示范、自省和互动,激活这些功能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兼职辅导员”由于与大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情感起伏、情绪波动等,并及时帮助其调节。身边的榜样身上的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真实可信的成长经历,更易感染广大学生不断进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3]关于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教育的作用,潘爱华提出了结合青年的特点、坚持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指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重视创新工作途径以保证朋辈教育的成效。
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通过学长制、交流会等朋辈教育方式实现。学长们大多综合素质高、成绩良好、愿意和新生分享交流,他们刚刚结束了新生的蜕变,切身体会了新生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不适应,可以把自己的经验通过一种平等、坦诚地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得新生适应性教育具体化、深入化,同时学长们也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实施朋辈教育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可以设立“校——院(系)——班”三级心理保健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学生需要高级的心理辅导时,可以寻求更专业的社会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游戏,帮助同学舒缓压力,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第三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来开发心理网页、心理网上论坛,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并不孤单。第四,大学生心理社团会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比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协会”,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成为朋辈咨询的平台。这些方式可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推动了校园互帮互助,助人自助风气的形成,使得大家相互关怀、帮助、支持。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的应用不足
朋辈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可接受力,但是面对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不足。学者对于朋辈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师资队伍、技能、专业培训等角度展开讨论的。孙建新认为朋辈教育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活動载体方面,二是质量评估方面、三是师资的整合方面。此外,赵頔认为朋辈教育在选拔榜样学生的标准和考核方法、组建“朋辈教育”团队的模式、延续制度及如何丰富“朋辈教育”模式的载体上都还不完善,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朋辈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研究的视角狭窄,研究多从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比较缺乏其他领域如卫生健康、社团等实施朋辈教育的状况的研究。二是大部分研究内容都比较宽泛,缺乏理论基础,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研究方法单一,过于注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描述性的规范研究较多,但是没有立足于作为实施对象的学生的实情,忽略其自身的体悟和态度,脱离现实情况,也缺少对比、跟踪研究。此外,具体到单个的研究者那里,资料收集方法的使用仍比较单一,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使用问卷法,而访谈、个案资料仍比较缺失。因此大多也只能得出一些叙述性的结论,很多报告以专家的意见为主,对专家意见进行解释和分析,研究者主观性过强,对现实生活缺乏解释力和指导性。四是在研究工具方面,涉及实证的研究多使用朋辈辅导胜任力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SCL-90等问卷,从朋辈辅导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水平方面评估培训效果。在高校朋辈思政工作,德育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研究者则采用自编问卷或改编已有问卷开展研究。总体来说定量研究都相对缺失,数据统计软件及方法运用不明显,通过spss等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资料进行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的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作者简介:闫丽(1993—),山西太原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