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日语教育一直以来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近几年中国关系的转冷,日企转变了在华的投资经营战略。同时中国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了热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日语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日语专业自身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试着找出一条既有地方特色又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日语教育道路。
关键词: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6-02
一、前言
作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大后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吸引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来广西考察投资。2010年在南宁东盟国际商务区内建成的日本园,更是沟通日本与中国大西南的商务市场的平台。广西的东大门梧州,抓住机遇,利用“三圈一带”的独特地理优势,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和发展对外贸易,其中对日贸易额逐年稳步上升。早在2001年和2004年已分别有西铁城领冠电子(梧州)有限公司、荒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入驻梧州。为顺应形势,梧州学院于2008年开始申报日语专业,2010年招入第一批高职层次的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实现了日语专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升本的地方级院校中的新办专业,其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二、梧州学院日语专业的办学现状和问题
作为新专业,首先面临了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招生难和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由于经验尚浅,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课程安排也是参照其他院校设置的,不能很好的突显自身特点。最后,对外交流平台少,更没有国际间的院校访学交流项目,不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虽然在2012年学院已经与领冠电子(梧州)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但至今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结合国内高职日语教育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除了梧州学院自身的特殊问题,我们还必须面对全国日语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日企在华的战略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在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下,日本对华投资由过去的“出口导向型”向“地产地销型”转变。在华日企也由原来的代加工变为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全面发展的企业。日企的转变,使得其对人才的需求由纯粹翻译人才变为需要通晓企业管理、销售、财会或物流等的复合型人才。据陈要勤等人的研究,日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可分为三类:(一)具有服务生产一线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二)日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有一定业务组织能力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三)高端的日语翻译及高级管理人员。高职日语院校正应该是前两种日语人才的输出地。
(二)全球化背景下,沟通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陈要勤的问卷统计中显示:在“日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支项中,与人沟通能力的占85.9%。可见,外语人才的培养,除了外语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的沟通能力。学了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却不知道怎么与外国人沟通,这是外语教育时常面临的尴尬。因此无论是在课程安排上,还是实践活动中都要着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不仅要注重职业培养,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
根据王前研究,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从1995年至今,是开始重视人文教育,着力于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混合的比较理想的教育阶段。[1]外语教育也应如此。虽说是高职日语,在培养职业素质的同时,还应通过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并帮助学生找到除工作之外的兴趣专攻所在。这才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区别于其他外语培训机构之根本。
(四)高职日语教育视界要走出地方
多数的高职教育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而建立的,梧州学院也不例外。因此多数学者和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应该面向地方,在教学中加入地方企业和融合地方经济特色进行外语的教育。如梧州学院的日语专业就该根据梧州经济特色和当地两家日企的业务范围,加强学生在人造宝石加工、电子和化工等知识方面的学习意识。[4]这种观点虽有一定可取性,但此种教育观念未免过于狭隘。原因是:
1.从小方面说,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能吸纳的人才数量是有限的,而理想状态的教育是无限发展的。只注重地方的知识教育,只适合为地方服务。当地方人才饱和,不得不去外地就职的学生,在此种教育理念影响下工作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转变和学习。
2.从大方面说,学习外语就是要面向国际。在各地经济联系密切,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职业地区定位不可能仅限于地方。很多毕业生不满足于留在地方工作,有些打算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想出国。因此只进行地方知识的教育是十分狭隘的。
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只为地方服务,而要把重点放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上。
四、教学改革对策
正因为学院的日语教育起步晚,所以相比其他老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排除的历史传统障碍和时间花费要少很多,改革也能更彻底。下面将根据上述分析,试提出自己的教学改革意见。
(一)教育理念更新
本专业从建立之初就意在培养培养实用性外贸人才。但由于日企在华的戰略转变而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原因,之前陈旧狭隘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日语教育应是以培养宽口径的适用、实用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基于日语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职业教育方面重点养成学生的沟通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课程设置
根据对本校第一届高职日语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显示,虽然80%的学生都希望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只有两成毕业后从事了能运用日语的外贸工作,多数学生从事一般企业的日常工作。他们除了对外贸易,还希望在学校能学到一般企业职场相关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将学生3年的学习分为3大块:第1-4学期的两年基础能力培养;第3-4学期的一年教养素质培养;第5-6学期的一年职业素质培养。首先,根据学生底子差的实际情况,在第1-4学期狠抓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基础能力。其次,在有一定的日语基础能力的第3-4学期,与教养素质培养相结合,教以日本文学、文化、历史、教育等,让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或理想,力图培养有人格修养魅力、内外兼修的学生,也能解决单纯基础日语能力培养带来的枯燥和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最后一年的职业素质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道德素养和职场沟通、应变能力。在第5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可安排辅修外贸商务等经济管理类、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文秘类等课程,为今后工作做知识储备。第6学期,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职场实际学习和操练。总之,最后一年是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通过用日语能进行其他学科的再学习,以获取未来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或促进今后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改变传统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外语翻译工具式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以语言教育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如会话课的老师在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不同的设定会话场景中训练学生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更要训练他们与各种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沟通能力。达到不仅会说,还能说的效果。又如对外贸易课,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基本流程,再结合梧州的人造宝石特色进行对外贸易实例教学,最后让学生用基本原理去对其他对外贸易进行再学习和实践。这样就既能掌握地方经济企业知识,又具备了可适用于其他地区其他企业的知识,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日语教师的引进数量,减轻现有教师的课程负担。学院现有的专任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使得老师们忙于应付课程,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和自身的学术水平提高,这十分不利于专业今后的发展。提高日语教师待遇,以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学科带头能力的高职称高水平老师,以点带面帮助年轻老师成长。从实际上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出去深造进修,如参加学术研讨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留学深造项目等来拓展教师视野和提高学术水平。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如积极参加学院与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增加自己校外的社会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回馈于学生。
(五)加大投入,丰富日语相关教学资料和完善教学设备。
据统计,2009年学院图书馆现有日语相关图书资料约1000册,这远远不能满足于日语学习的需要。建议学院建立日语资料库,增加藏书数量。均衡种类,最好按各个学科类别更多的引进日语原版书籍,让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书籍,做到真正的用日语再学习新知识。语言教学常常要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学院应完善设备建立日语专业自己的专用语音室,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视听说学习训练的环境。
(六)学院应积极为师生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首先利用现有条件,把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起来:1.积极主办和鼓励师生参与校企活动:校企联谊、组织学生去企业调研、邀请日企中外籍员工到学校参与活动(如外语文化节、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现实交流中切实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2.利用寒暑假或在第6学期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中实习。二、拓展对外交流,与日本的院校建立留学访学合作机制,为学生去日本留学,教师访学和联合科研创造条件。三、邀请外校学者或社会上、企业内的中外籍成功人士来校讲演,丰富师生知识的同时搭建一个让学生、教师与他们交流的平台。
总之,作为一个后起院校的新专业,在发展的道路面临着诸多困难。要顺应全球化时代潮流,摒弃陈旧狭隘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内外兼修、全能复合型日语人才为目标,扎实全面的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华敏等 .教養教育に資する日本語教育作成に向けて——『基礎日語総合教程』第4冊を例に[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3(03):1-7
[2]陈要勤等.珠三角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5):104-107
[3]周军等.在华日资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1):23-25
[4]赵伯乐.日语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梧州学院为例[J]. 外语,2012,9(上旬刊):154-155
作者简介:刘慧婷,女,梧州学院外语系教师。
关键词: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6-02
一、前言
作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大后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吸引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来广西考察投资。2010年在南宁东盟国际商务区内建成的日本园,更是沟通日本与中国大西南的商务市场的平台。广西的东大门梧州,抓住机遇,利用“三圈一带”的独特地理优势,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和发展对外贸易,其中对日贸易额逐年稳步上升。早在2001年和2004年已分别有西铁城领冠电子(梧州)有限公司、荒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入驻梧州。为顺应形势,梧州学院于2008年开始申报日语专业,2010年招入第一批高职层次的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实现了日语专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升本的地方级院校中的新办专业,其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二、梧州学院日语专业的办学现状和问题
作为新专业,首先面临了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招生难和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由于经验尚浅,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课程安排也是参照其他院校设置的,不能很好的突显自身特点。最后,对外交流平台少,更没有国际间的院校访学交流项目,不利于学生和老师发展。虽然在2012年学院已经与领冠电子(梧州)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但至今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结合国内高职日语教育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除了梧州学院自身的特殊问题,我们还必须面对全国日语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日企在华的战略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在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下,日本对华投资由过去的“出口导向型”向“地产地销型”转变。在华日企也由原来的代加工变为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全面发展的企业。日企的转变,使得其对人才的需求由纯粹翻译人才变为需要通晓企业管理、销售、财会或物流等的复合型人才。据陈要勤等人的研究,日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可分为三类:(一)具有服务生产一线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二)日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强,有一定业务组织能力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三)高端的日语翻译及高级管理人员。高职日语院校正应该是前两种日语人才的输出地。
(二)全球化背景下,沟通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陈要勤的问卷统计中显示:在“日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支项中,与人沟通能力的占85.9%。可见,外语人才的培养,除了外语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的沟通能力。学了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却不知道怎么与外国人沟通,这是外语教育时常面临的尴尬。因此无论是在课程安排上,还是实践活动中都要着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不仅要注重职业培养,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
根据王前研究,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从1995年至今,是开始重视人文教育,着力于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混合的比较理想的教育阶段。[1]外语教育也应如此。虽说是高职日语,在培养职业素质的同时,还应通过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并帮助学生找到除工作之外的兴趣专攻所在。这才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区别于其他外语培训机构之根本。
(四)高职日语教育视界要走出地方
多数的高职教育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而建立的,梧州学院也不例外。因此多数学者和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应该面向地方,在教学中加入地方企业和融合地方经济特色进行外语的教育。如梧州学院的日语专业就该根据梧州经济特色和当地两家日企的业务范围,加强学生在人造宝石加工、电子和化工等知识方面的学习意识。[4]这种观点虽有一定可取性,但此种教育观念未免过于狭隘。原因是:
1.从小方面说,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能吸纳的人才数量是有限的,而理想状态的教育是无限发展的。只注重地方的知识教育,只适合为地方服务。当地方人才饱和,不得不去外地就职的学生,在此种教育理念影响下工作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转变和学习。
2.从大方面说,学习外语就是要面向国际。在各地经济联系密切,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职业地区定位不可能仅限于地方。很多毕业生不满足于留在地方工作,有些打算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想出国。因此只进行地方知识的教育是十分狭隘的。
所以,在教育中不能只为地方服务,而要把重点放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上。
四、教学改革对策
正因为学院的日语教育起步晚,所以相比其他老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要排除的历史传统障碍和时间花费要少很多,改革也能更彻底。下面将根据上述分析,试提出自己的教学改革意见。
(一)教育理念更新
本专业从建立之初就意在培养培养实用性外贸人才。但由于日企在华的戰略转变而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原因,之前陈旧狭隘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日语教育应是以培养宽口径的适用、实用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基于日语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职业教育方面重点养成学生的沟通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课程设置
根据对本校第一届高职日语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显示,虽然80%的学生都希望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只有两成毕业后从事了能运用日语的外贸工作,多数学生从事一般企业的日常工作。他们除了对外贸易,还希望在学校能学到一般企业职场相关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将学生3年的学习分为3大块:第1-4学期的两年基础能力培养;第3-4学期的一年教养素质培养;第5-6学期的一年职业素质培养。首先,根据学生底子差的实际情况,在第1-4学期狠抓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基础能力。其次,在有一定的日语基础能力的第3-4学期,与教养素质培养相结合,教以日本文学、文化、历史、教育等,让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或理想,力图培养有人格修养魅力、内外兼修的学生,也能解决单纯基础日语能力培养带来的枯燥和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最后一年的职业素质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道德素养和职场沟通、应变能力。在第5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可安排辅修外贸商务等经济管理类、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文秘类等课程,为今后工作做知识储备。第6学期,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职场实际学习和操练。总之,最后一年是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通过用日语能进行其他学科的再学习,以获取未来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或促进今后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改变传统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外语翻译工具式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以语言教育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如会话课的老师在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不同的设定会话场景中训练学生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更要训练他们与各种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沟通能力。达到不仅会说,还能说的效果。又如对外贸易课,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基本流程,再结合梧州的人造宝石特色进行对外贸易实例教学,最后让学生用基本原理去对其他对外贸易进行再学习和实践。这样就既能掌握地方经济企业知识,又具备了可适用于其他地区其他企业的知识,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日语教师的引进数量,减轻现有教师的课程负担。学院现有的专任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使得老师们忙于应付课程,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和自身的学术水平提高,这十分不利于专业今后的发展。提高日语教师待遇,以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学科带头能力的高职称高水平老师,以点带面帮助年轻老师成长。从实际上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出去深造进修,如参加学术研讨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留学深造项目等来拓展教师视野和提高学术水平。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如积极参加学院与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增加自己校外的社会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回馈于学生。
(五)加大投入,丰富日语相关教学资料和完善教学设备。
据统计,2009年学院图书馆现有日语相关图书资料约1000册,这远远不能满足于日语学习的需要。建议学院建立日语资料库,增加藏书数量。均衡种类,最好按各个学科类别更多的引进日语原版书籍,让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书籍,做到真正的用日语再学习新知识。语言教学常常要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学院应完善设备建立日语专业自己的专用语音室,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视听说学习训练的环境。
(六)学院应积极为师生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首先利用现有条件,把已经建立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起来:1.积极主办和鼓励师生参与校企活动:校企联谊、组织学生去企业调研、邀请日企中外籍员工到学校参与活动(如外语文化节、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现实交流中切实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2.利用寒暑假或在第6学期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中实习。二、拓展对外交流,与日本的院校建立留学访学合作机制,为学生去日本留学,教师访学和联合科研创造条件。三、邀请外校学者或社会上、企业内的中外籍成功人士来校讲演,丰富师生知识的同时搭建一个让学生、教师与他们交流的平台。
总之,作为一个后起院校的新专业,在发展的道路面临着诸多困难。要顺应全球化时代潮流,摒弃陈旧狭隘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内外兼修、全能复合型日语人才为目标,扎实全面的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华敏等 .教養教育に資する日本語教育作成に向けて——『基礎日語総合教程』第4冊を例に[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3(03):1-7
[2]陈要勤等.珠三角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5):104-107
[3]周军等.在华日资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1):23-25
[4]赵伯乐.日语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梧州学院为例[J]. 外语,2012,9(上旬刊):154-155
作者简介:刘慧婷,女,梧州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