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于友的国际新闻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视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其实百岁老人于友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不仅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而且讲述了许多外国人热爱中国的故事——
  2016年,新闻界前辈于友先生101虚岁。4月6日下午,北京蓝天白云。我叩开了于老的家门。“欢迎、欢迎!”于老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站在门口迎接我。
  进门坐下,于老给我沏茶,我连连道谢。于老的女儿递给我一册《走过百年的老爸》。这是早两个月春节期间,于老的子女为父亲一百周岁做的纪念影集,收有百余幅照片,展示了于老的新闻人生。
  于老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动荡、变革、和平发展年代,多在著名的新闻单位工作,发表过难以计数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汇入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中外交流的宝贵史料!
  记者生涯起步
  1916年2月16日,于友出生在浙江吴兴(今湖州)菱湖镇,家境算是小康。由于父亲重视教育,子女都受过中等教育。于友在吴兴的东吴大学附属第三中学读高中,毕业后参加浙江省会考,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由于家境日渐衰落,只得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1935年初夏的一天,于友从报纸上看到上海新创办的《立报》要招练习生的广告,学历要求是高中毕业,他决定去应试。数百人应试,只录取三名练习生。主考人是恽逸群。恽逸群一眼相中于友读的是教会学校,英语学得好,便录取了于友,安排在编辑部工作。
  《立报》创办者是成舍吾,首任总编是张友鸾,次任总编是萨空了,副刊负责人是谢六逸和张恨水,国际版负责人是恽逸群,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
  在《立报》,于友从文字校对开始做起,之后从事采访和编辑工作。由于对新闻的热爱,他很快从门外汉成为入行者。原本练习生转为记者需要两年,但于友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
  《立报》从创办起就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于友在如此环境里受到莫大感染,爱国热情高涨,毅然决然走进抗日救亡行列。1936年初,上海成立各界救国联合会。于友参加了救国会组织的上海各界群众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四周年和鲁迅葬礼、孙中山诞辰七十周年三次重要的爱国活动。
  报道抗日新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立报》迁移香港。于友投身抗日,去恽逸群和郭沫若组织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东战场战地服务团工作。服务团辗转常州、武汉,于友利用自己的新闻专长,一路写下不少通讯。1938年10月武汉濒危,于友经《立报》同事介绍,到长沙参加范长江、胡愈之等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任记者。次年,他随社长范长江和总编黄药眠到了桂林。其时,桂林《救亡日报》正为夏衍新写的剧本《一年间》义演筹款,于友应召参加筹款服务工作。是年秋天,于友被调往国新社重庆办事处。期间,他参与过同总社和香港分社互换稿件、向四川以及西北各地报纸发送稿件的事宜,参加过周恩来的记者招待会和对叶剑英的单独采访。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新社重庆办事处人员疏散,于友被转移去香港分社,又由恽逸群安排到新加坡《南洋商报》香港办事处工作。
  《南洋商报》由胡愈之主持编辑。胡愈之是国新社创办人之一,于友加入该报行列,有格外的亲切感。与此同时,于友还兼任《星岛日报》记者。当时,他主要采访在港内地同胞支援抗日的爱国活动,也报道香港进步人士的政治活动和文娱活动。于老现在已记不清为《南洋商报》《星岛日报》写过多少通讯报道,但迄今还记得,“我写过有关张学良和马寅初被国民党政府连年关押的报道。另外我只记得给报社写的通讯用过‘丁一’和‘小鱼’的笔名”。
  主持新闻翻译
  1942年1月香港沦陷,于友离开香港到湖南衡阳《大刚报》工作,被聘为评论员,协助主笔严问天撰写国际评论。于友常用英语翻译外国通讯社的电讯,其中他把从重庆收到的关于陈纳德航空队的材料,译编成一种小册子《飞虎传》,发行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于友还利用自己在香港《星岛日报》认识名记者羊枣的关系,为《大刚报》完成了聘任羊枣为总编的任务。羊枣出任总编,使《大刚报》面目一新。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驻重庆的大使馆设立了美国新闻处,曾任国新社社长的刘尊棋主持该处中文部,为国内各大报纸提供时事评论和通讯。1943年2月,刘尊棋写信邀约于友去美新处工作。抗战胜利后,于友到上海美新处继续主持新闻翻译。当时的上海集中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大家十分支持秋江主持的进步刊物《文萃》。于友常参与该刊内容策划,并积极为之译写有关时政的文稿。他的文稿采用频率很高,几乎三期之中有两期会有刊登。于友供给的文稿有一些是正义的外国朋友所写,其中一篇由于友翻译自1947年4月号《美亚》杂志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写的《毛泽东论纸老虎》,受到国统区广大读者的珍视。在上海美新处,刘尊棋翻译过美国政治活动家温德尔·威尔基的名著《天下一家》,最后一章由于友帮助译完。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于友翻译出版了《反苏大阴谋》《一千个美国人》《美国内幕》等著作。
  担纲对外报道
  1949年4月,于友受胡愈之邀请,从香港到北京参加《光明日报》的创办,担任编委兼国际新闻部主任。于老说:“当时的采访任务比较繁重,我作为国际部负责人,也多次外出采访。”
  抗美援朝期间,于友两次去朝鲜采访。第一次采访在战场,于友等三位记者和两位专家,作为细菌战的见证人,被摄入新闻纪录片。另一次采访在板门店,于友是中国少数进入签订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现场的记者之一,写下通讯《人民的胜利》,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和场面。1955年,于友参与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的报道。
  于友擅长英文,又自学了俄文。他曾提供前苏联俄文报纸第一版发表社论的经验,被《光明日报》编委会采纳,于是自己也成了撰写社论的作者之一。在工作之余,他翻译出版了多种外国新闻记者的纪实著作,有英文的也有俄文的。
  1956年,于友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同年又被选为中国记者代表,去芬兰出席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会议。
  1958年,于友离开光明日报社,在北大荒度过了18年生活。1979年,他重返北京,参加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
  1980年,于友参加《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筹备阶段,编辑部派员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学习,于友等三人被派往泰国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取经。
  《中国日报》创刊初始,于友被任命为副总编,并担纲夜间新闻版发稿的主编,同时挑起创办特刊等担子,还风尘仆仆奔赴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开办子报。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于老告诉我,他在中国日报社工作了五年,于1985年离休。已经70虚岁的他,又应邀创办《群言》杂志,出任主编。
  从1989年起,于老在家整理自己的记者生涯。多年来,他一共出版了《名记者的脚印》《胡愈之传》《刘尊棋》《记者生涯缤纷录》《不服老的报告》《解读范长江》《见贤集》《报人往事》等10本著作。期间,他还翻译出版了《华盛顿丑闻》《摩托罗拉的创业》等书。
  眼前的百岁于老,虽然满头白发,但发硬浓密,脸上和手背上少见老年斑,指甲红润,呈现出一位百岁老人的健康体态。女儿于虹告诉我:“前几天我陪爸爸去医院检查,心血管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平日里吃得香、睡得好。”
  于老的长寿和他的心态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为人谦和,从不倚老卖老。我每次打电话称他为“于老”,他都要纠正为“于友”。于老喜欢接受新事物,84岁开始电脑写作,和朋友互通电子邮件,现在又玩起了智能手机。说起当下流行的“微信”,于老也表示喜欢。
  于老之家是一个新闻之家,已故妻子施亚娟和次子、三子曾分别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工作。于老告诉我,现在每天都有子女轮流陪伴身旁,包括长子和女儿女婿在内,大家都喜欢聊聊新闻那些事。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2016年6月1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食堂厨师谢连关正为操办一席特殊的鲁迅家宴忙碌着。这顿家宴的享用者,是泰戈尔的曾侄孙、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教授萨拉宁德拉·纳特·泰戈尔先生和4位从印度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不是谢师傅首次主厨鲁迅家宴,却是他第一次为印度客人做菜。印度人饮食有一定禁忌,且多为素食主义者。这次为远道而来的印度客人设计菜谱,谢师傅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正值立夏,鞭笋是当季生长在泥土中的嫩杈头
自2015年5月起筹备实施的杭州亮灯工程,经一年多的设计建设,如今陆续完工。一幅又一幅与星月、与灯光、与灿烂有关的曼妙场景,次第上演。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
历史上,杭州就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化城市。在外国人眼中,杭州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关,他们的所见所闻大都没有形成颂词流传,但他们的所想所感应该可以视为对杭州的赞美和认同。  来杭州最早的外国人,据说是印度和尚慧理,时间在4世纪初的东晋。慧理到达的杭州当时尚是山中小县钱塘,但他的游历却是历史上中国文化第一次大南迁中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慧理阅读这里的山水是“仙灵所隐”,便建造了灵隐寺,为杭州的风景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考古专业博士的一位杭州姑娘,最近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项考古研究新成果,世界知名媒体争相报道。  这几天,通过越洋电话拨通王佳静的手机号,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她的家人告诉笔者,佳静在美国念书,最近放暑假了,不过她并没有回到杭州来,而是直接飞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处考古发掘现场,那里地处荒郊野岭,确实没有手机信号。  王佳静,1991年出生的杭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使得国家安全的本质出现新的变化,以国家经济利益及国家经济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经济安全已然成为国家安全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对外经济
在杭州城西,有一座让人不忘初心、梦想成真的创业孵化园--梦想小镇。日前,笔者专门去采访。
学位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关注的重要工作,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性、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对企业
穷游是生活,是学习,更能激励人勇敢前行。  去远方,向往诗意,感受善意  如今,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那就是穷游——“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看最好的风景”。  穷游正逐渐演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旅行亚文化。在最具活力的网络互动平台——百度贴吧上就聚集了数以百万计的穷游吧友,他们每天分享交流着穷游的经历和感悟,诠释着在路上的精彩青春。  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大四学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