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贺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有珍藏,一张贺卡,每每翻读,往事便历历在目。
  1978年,是我踏上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国庆节去上海和爷爷相聚,临行,爷爷给了我一张从香港寄来的贺卡,嘱我珍藏。贺卡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云甫恩师:
  恭贺新禧,并祝健康!
  门徒:唐镛鑫、刘惠琴鞠躬
  1977年元月4日
  我查阅了万年历,当年的元月4日,即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也就是我爷爷的75岁生日。这张贺卡,是师徒因战乱分离四十年后的首次情感联通,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民国时期,爷爷16岁那年到上海,在十里洋场的一家商贸行当学徒,整天忙碌着为老板卖命。爷爷生性好学,温饱之余,偶尔发给一点儿薪水,黄昏时分去地摊上买一些进步的书籍读读,直至深夜。
  爷爷来自农村,又苦又累的活儿总是抢着干,见柜台上顾客稀少时,就进入仓库整理堆场,把货物整理得井井有条。老板见他头脑灵活,苦干务实,有点器重他了,生活上也格外对他有了照顾。在其他伙计眼里,他们亲如家人,不离不弃。
  爷爷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站稳脚跟很不容易。一晃五年过去,由于商贸行办得顺风顺水,爷爷的职位也由此连续晋升,从普通的学徒工,到商贸行的店长、总管,成了老板最信任的伙计。爷爷不但经常和老板出现在商务谈判、商会的一些场合,还成了老板家庭餐桌上的座上宾……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老板想扩大生意,决定开几家分公司。爷爷出了一个主意,在老家周庄的中市街租房三百多平方米,以上海、苏州、浙江的土特产为货源。老板不但赞同设分公司,而且委派爷爷掌管。爷爷用一年多时间,不仅收回了成本,另盈利了三千大洋。
  老板和爷爷相聚周庄,夜晚喝着小酒,老板热情地和爷爷说:“在上海打拼,走到今天,多亏了有你鼎力相助。现在你已长大成人,可以独立经营,在上海开一家经营棉花的商贸公司,我十分看好上海的纺织企业。有这么多的纺织产业,生意一定红红火火。”爷爷聆听着老板的启蒙,意识到了该独自打拼,成家立业的黄金时期不容错过。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爷爷多么渴望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可是,爷爷哪有这么大的资本?老板似乎看出了爷爷的心思,就在爷爷愁眉苦脸之时,老板对他说:“前期资金全部我来投入,不过,五年全部归回,不计利息。”爷爷面对老板的家人和亲戚,双膝跪地,潸然泪下。
  1935年3月底,在黄浦区的延安东路上,云甫商贸公司挂牌运营。河南郑州的唐镛鑫来到商行,成了爷爷手下的得力干将,掌管在老家收购棉花,运往上海的事务。两年过去了,生意比较顺利,盈利也不差。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滩上硝烟弥漫,一片厮杀声。爷爷夜不能寐,担心着从郑州往上海运货的人、车和车上的货。
  果不其然,一天深夜,满载着棉花的车还没能进入南翔,就遇到了日本鬼子的设卡,唐镛鑫注视着前方,有两名鬼子站岗放哨,看上去十分疲倦,就悄悄地对司机说:“用车上的扛棒,打晕鬼子,冲过卡口。”
  十几吨棉花顺利进入了浦西的仓库,可是日本鬼子追杀唐镛鑫的一场行动开始了。爷爷得知消息,连夜把唐镛鑫藏到了商贸行的小阁楼上,货车开进了法租界的大园里。
  不等天明,爷爷又急匆匆地赶到上海商会的知名人士家中求助,在众人的帮助下,唐先生乔装打扮,被转移到法租界的领事馆。再说唐镛鑫的身世复杂,他是河南郑州地主财神的长孙,大学毕业,来上海投奔革命,明里是爷爷的伙计,暗里还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
  爷爷心里明白,送走唐镛鑫才是最安全的出路,于是早早作了准备。果然不多时,爷爷接到了一个电话,要他准备盘缠,带上唐先生的行李见面。深夜12点,爷爷准时赶到黄浦江码头,见了唐先生,并把他送上了一艘开往香港的邮轮……
  从此以后,唐先生和我爷爷,天各一方,杳无音信,一往情深的牵挂郁结胸间。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尤其是那些特殊年代,爷爷隐匿着寻找唐先生的心愿,只能在心中默默为他祈祷,祝福他在香港事业有成,富贵满堂。
  其实,唐先生漂泊到香港后,曾流浪街头。后来凭着他的学识、聪明、能干,找到了工作。以后唐先生又自立门户,创办了一家镛鑫机械贸易公司。然而,在港数十年,师徒相见成了他梦牵魂萦的奢望。
  “文革”時,爷爷因小资本家的成分,和把不明身份的唐先生送往香港等牵连,被送往南翔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一年以后,去了一家农场养猪。那个年代,不要说香港来信,连子女探望也要打请示报告待审批。因此,一封封香港来信被无情地退回了。1970年,爷爷得以平反昭雪,回到上海,才告别那段痛苦的生活,但留在心中的伤痛也无法抹去。
  直至1978年,一夜春风吹遍神州,中央实施改革开放,唐先生在香港得知这一消息,认为去上海与恩师相见的时机已经成熟,约定分赴在英国、德国、美国的四个儿孙,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上海,在虹桥机场走下舷梯时,唐镛鑫携夫人刘惠琴和爷爷激动得相拥而泣。第二天,唐先生邀约当年的朋友,在豪华的景江饭店为爷爷设下76岁的生日晚宴……
  而今天,爷爷走了三十多年了,与我相隔一方,夜深人静,每当思及,不由想,为人,该至真,该至善,唯有这样,人生才美!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每次到村里或亲戚那里喝喜酒,都带回一些喜宴菜分给我们,作为我和弟弟的等路零食。其实,不单是我母亲,当地妇女到别人家喝喜酒时,也有带喜宴菜给孩子的习惯。  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辛,何曾有一顿美味可口的酒菜吃!村里谁家嫁娶、新居进宅,或者小孩儿满月,都要擺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以作祝贺。酒席摆好后,被宴请的客人按辈分依次坐上去,开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特别是妇女,将
期刊
辉大爹和香大妈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喜萍、桃子、老三、慈儿、小五。因为生的净是女儿,二老不时受到乡人的嘲笑,甚至于口舌之争时被谩骂为孤老。  辉大爹是个常年从大庸城里往我们沙堤乡供销社用板车拉货的人力车夫,矮胖敦实,似有着浑身使不完的蛮力。  桃子是她们的第二个女儿,与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我只比她大了不到一个时辰,但也得名正言顺叫我姐。这称呼让在家中身为老幺的我,有着一份异样的骄傲与满足。  每到
期刊
他姓王,闰桃是他小名,小我三岁,与我同在故乡的一条等高线上成长。四岁时,不小心被一盆炉火烫伤。由于家庭贫穷,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最后拖延成烫伤面感染和扩大。后来用土药治疗,才慢慢康复,但走路没有那么灵便了,一跛一跛的,还影响到智力。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也送他去上学,因走路不方便,再加上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学业。  去年夏天,我回老家看父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两只猫在窗外撕心裂肺的怒吼把我吵醒。“这破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
期刊
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那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城南石板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呈H形,东、西两边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条小河从镇的腹地直穿而过,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东西街道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拱桥。每到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从苏北过来以用鸬鹚捕鱼为生的渔民将小舟停泊在拱桥下和我家老屋的码头旁,构成了一幅梦里水乡景象。  老屋门前有棵造型迥异的桃树,枝干一半倾斜地掩映着老屋的
期刊
粤西地区的鹅凰嶂,海拔1337米,横跨阳春、阳西和电白三县。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葱郁,溪水潺潺,风景无限。  我家婆的娘家是阳西塘口河背村。从地理位置来讲,塘口属于阳西的山区了,旧时,人们从塘口走进河背村,只有一条沙砾小道,两旁都是茂密的草木。然而在阳西,还有比河背村更偏僻、更靠近鹅凰嶂的村庄叫桐油村(现叫桐柚村)。据说,以前这山里有桐油树,结的果可榨桐油。  我家婆的名字很好听,叫木兰。194
期刊
夏天到了,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海边,他惊讶地发现,成群的海蜇浮出水面,宽大的伞盖通体透明,像是张开舞蹈的裙子,飘逸优美。前几天刚下过雨,那些被雨滋润和阳光沐浴过的海蜇突然变得又大又亮,仿佛突然间膨胀了似的,在湛蓝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壮观得像是在开一场热闹的盛会。  他清楚地记得,那些海蜇起初是些浮游的小白点儿,密集得像是天上的星星。夜晚,他跑到海边,看它们在黑暗中闪闪烁烁,独自璀璨。很快,它
期刊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每年到了家乡的麦收季节,就有种神奇的鸟儿清晰、高亢、嘹亮的叫声,响彻在金黄的麦浪上空,响彻在庄稼人的心头。  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收麦做着各种准备。看吧,男人们修理拉车的,打麦场、道路的,霍霍然磨镰刀的,置买杈把、扫帚、木锨的,走起路来俨然呼呼带风;女人们则在家里拆洗、缝补,磨面、炖肉、蒸馍,洋溢在脸上的是笑容,表现在手上的是麻利。“龙口夺食”的喜悦之情,在忙碌中发
期刊
衡阳县古称酃县,出美女,也出美酒。于是,便有酒娘,从古风里款款走来。  立秋,是收的开始,也是酿的伊始。立秋三日,寸草结籽,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的家乡,便候酒曲飘香。家乡的田野,便开始变黄。经过春耘夏孕的糯稻,低下年轻时的头颅,开始慢慢成熟,历经烈日的暴晒与灼烤、经受暴雨的洗礼与肆虐之后,愈发变得通体金黄、饱满而结实。  家乡的女人便开始为一项重要的事情作准备,那
期刊
我的家乡在赣西边界的井冈山脚下,田间地头生长着一种野菜——马齿苋。  春风吹皱一池塘水的时候,也是我们几姐妹最欢的时候,母亲会在日常空闲或者周末带着我们到田间地头挖马齿苋,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马齿苋随处可见,一簇簇,一团团,翠得亮眼,在缺衣少食的年月,马齿苋成了我们的最爱。无垠的旷野里,我们几姐妹会赶集一般冲向天幕下的田地里,菜园里,小山坡上,放下背上的竹篓,迫不及待地去挖地上的马齿苋。母亲和姐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