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飞上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到了,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海边,他惊讶地发现,成群的海蜇浮出水面,宽大的伞盖通体透明,像是张开舞蹈的裙子,飘逸优美。前几天刚下过雨,那些被雨滋润和阳光沐浴过的海蜇突然变得又大又亮,仿佛突然间膨胀了似的,在湛蓝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壮观得像是在开一场热闹的盛会。
  他清楚地记得,那些海蜇起初是些浮游的小白点儿,密集得像是天上的星星。夜晚,他跑到海边,看它们在黑暗中闪闪烁烁,独自璀璨。很快,它们就长大了,大起来的速度让人惊讶。老人们说,村西面有一座矾山,从杭州湾涌入的淡水渗入到了灰鳖洋,矾山下的海蜇长势特别好。
  船开入海中,震碎了宁靜,一条条波纹从船前快速散开,雪白的波浪堆积起层层白雪,涌在船头不肯离去。他看见那些戴着伞帽的海蜇浮游在海里,这里一簇,那里一簇,或是紧紧挨着,像妻子喜欢的那把阳伞,又像他在城里公园看见过的蘑菇,那么多,那么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种气势让人惊心动魄。他几乎忘记自己被晒得汗流浃背的苦恼,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淌落的汗水。手执长柄儿大兜囊,一伸入水面,就捞起来好几个,他试了试,发现自己力气不够,只好改成一捞一个,他有些后悔,应该叫儿子一起来的。这个刚放暑假的孩子,成天捧着一个手机独自乐呵,跟他说话如同外星人,不说两三遍根本记不住你跟他说的事儿,直到他吼起来,他才如梦初醒般嗯嗯答应着。
  自出生以来,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海蜇,你挤我,我挤你,涌在船周围,仿佛争着吵着要往船上跃,如果它们有脚的话。他倒是看见过那年黄鱼旺发,有一条大黄鱼跃上了船,在船板上扑棱扑棱直跳,很快就直挺挺地死掉了,他知道带鱼也一样。后来儿子告诉他,这是因为深海鱼类在高压的条件下生存,使体内的压力和外部的压力达到平衡,但到水面上时,外压小了,内压大了,就撑死了。儿子书读得一般,但能讲出这些来,让他觉得儿子了不起。
  两个小时后,他开着吃水到极限的船回了村。他喊来儿子和老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动方式,手拉车、筐、扁担、绳子,一个拉,两个抬,直到没入水中的船渐渐浮到海面。夕阳铺洒,微波荡漾,金光闪烁,他抬起头,看到快要落到山头的夕阳被一朵云半遮半掩,像极了什么。他心头一跳,觉得这是一种吉兆。眼睛!他说。儿子撩了一把汗,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那只血红的发出光亮的眼眸,没有眼皮,没有睫毛,透着玄幻和神秘。肚子饿,儿子嘟囔了一声。
  他们回到家,院子里的几个大池已经放上了水,放入明矾后,他用舌头尝了下,熟悉的发涩的味道。可以了。这个透明的如同冰糖的晶体,让他看起来又敬又怕。第一次没经验,他在一池的海蜇里只放了盐,后来才发现,那些海蜇软得如棉絮,全烂了,没人要,那些没日没夜的辛苦全白费了。人家告诉他,海蜇矾里生,矾里死,加工海蜇必须使用明矾和盐,当然,要掌握好分寸。没有矾不成,太多会造成铝残留高,也不行。现在,他练出了泡矾全凭手感的本领。
  分开蜇皮蜇头,清除污物血水,洗干净。看得出,儿子累极了,他不说话,耳朵里塞着耳机,也许那些他听不懂的音乐会消减他的疲惫,他干这些活儿已经驾轻就熟。“渔村的孩子,做这些是你必须承受的宿命。要想逃离这些,你就要好好读书。”每当儿子喊累,他就这么跟儿子说。后来,儿子就选择闭嘴,让那些堆积如山的海蜇一个个地进入池里,这也是它们的宿命,从海里到陆地,再进入家家户户的餐桌。
  等全部的海蜇腌进池里,天已经黑透了。他挺了挺酸胀的腰背,抽了一根烟,白天的暑气已经褪去,海岛的凉风总能及时赶跑积聚的炎热,让人们在深夜来临时安静下来,沉沉睡去。灯光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如同白色的花瓣灼灼闪亮,此时已渐次黑暗,沉人到无尽的浓重和神秘当中。
  他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三矾海蜇加工高手,那三道工序如同他每天需要进行的洗漱和吃饭,熟练和习惯已经成了必然。妻子在厨房忙碌,蒸腾的烟气和饭菜的香味弥漫开来,儿子往嘴里塞着一块蒸鳗鲞,一边喊着烫。他已经换了衣服,站在妻子旁边看,她的指关节由于长年干粗活儿的缘故变得粗大,而她的刀工娴熟利落,海蜇头和海蜇皮切成了丝状,很快就堆满一大盆。他不由地说:“咸菜切了细,乖;海蜇皮切了细,奸。”
  妻子笑起来,说:“你以为呢?”
  儿子说:“老爸你才奸,让我们为你免费打工,累死累活。”
  他说:“明年你上高中了,我们要去城里买房。”
  他们围在桌前吃饭。碗碟里那些来自海洋里的动物,此时如灯一样沉默,它们知道自己最后的宿命,这样的归宿是无法破解的符咒。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草丛里有一条马鞭。  这条马鞭用一张牛皮编成,牛角把手上镶嵌着金色和银色的金属线条,构成流畅的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图案,精美又结实。马鞭对于哈萨克男人来说,是灵魂,也是生命。可是,现在它却静静地躺在草丛里,无所事事。  太阳和月亮轮番出现在它的头顶,光和影在它身边悄悄流淌。它的把手上依然留有主人的握痕,那里散发出哈萨克男人身上特有的草原气息。鞭子上的牛皮已被磨得光滑,那是驱赶牲畜时的印记,也是抵御狼和
期刊
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文革”时期随父母由广丰的大镇五都下放到沙田碧石这个小村庄,住的是三舅父的两间低矮小瓦房。我是老大,后面紧随的5个弟妹相继来到身边,那两间本就狭窄的小瓦房也就只能勉强各摆得了一张旧式老床。  我是老大,母亲就让我先是去隔壁的贵阳舅舅那里搭铺。贵阳舅舅是我叫三外婆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比我大五六岁的样子,人比较矮小,额头上有三四道很深的水平皱纹,家穷又没念过书,平时就在生产队出工挣五
期刊
仲秋,凌晨六点三十分,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厨房里,悦悦舅舅正娴熟地将一大团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搓。考虑到路上的安全问题,我来得略略迟一点儿,没有看到熬制第一锅油茶汤的情景。  在重力之下,案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悦悦舅舅揉搓一会儿,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坯,观察一下,放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再继续揉搓、拉长。整个过程既费力又需要动脑。  悦悦舅舅说:面里面加有酵子、盐和碱,要反复揉,将面性揉活了,搓麻糖时
期刊
1956年的一天,作家柳青手里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我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我爷爷说道:“老叔,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了。”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
期刊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每次到村里或亲戚那里喝喜酒,都带回一些喜宴菜分给我们,作为我和弟弟的等路零食。其实,不单是我母亲,当地妇女到别人家喝喜酒时,也有带喜宴菜给孩子的习惯。  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辛,何曾有一顿美味可口的酒菜吃!村里谁家嫁娶、新居进宅,或者小孩儿满月,都要擺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以作祝贺。酒席摆好后,被宴请的客人按辈分依次坐上去,开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特别是妇女,将
期刊
辉大爹和香大妈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喜萍、桃子、老三、慈儿、小五。因为生的净是女儿,二老不时受到乡人的嘲笑,甚至于口舌之争时被谩骂为孤老。  辉大爹是个常年从大庸城里往我们沙堤乡供销社用板车拉货的人力车夫,矮胖敦实,似有着浑身使不完的蛮力。  桃子是她们的第二个女儿,与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我只比她大了不到一个时辰,但也得名正言顺叫我姐。这称呼让在家中身为老幺的我,有着一份异样的骄傲与满足。  每到
期刊
他姓王,闰桃是他小名,小我三岁,与我同在故乡的一条等高线上成长。四岁时,不小心被一盆炉火烫伤。由于家庭贫穷,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最后拖延成烫伤面感染和扩大。后来用土药治疗,才慢慢康复,但走路没有那么灵便了,一跛一跛的,还影响到智力。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也送他去上学,因走路不方便,再加上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学业。  去年夏天,我回老家看父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两只猫在窗外撕心裂肺的怒吼把我吵醒。“这破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
期刊
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那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城南石板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呈H形,东、西两边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条小河从镇的腹地直穿而过,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东西街道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拱桥。每到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从苏北过来以用鸬鹚捕鱼为生的渔民将小舟停泊在拱桥下和我家老屋的码头旁,构成了一幅梦里水乡景象。  老屋门前有棵造型迥异的桃树,枝干一半倾斜地掩映着老屋的
期刊
粤西地区的鹅凰嶂,海拔1337米,横跨阳春、阳西和电白三县。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葱郁,溪水潺潺,风景无限。  我家婆的娘家是阳西塘口河背村。从地理位置来讲,塘口属于阳西的山区了,旧时,人们从塘口走进河背村,只有一条沙砾小道,两旁都是茂密的草木。然而在阳西,还有比河背村更偏僻、更靠近鹅凰嶂的村庄叫桐油村(现叫桐柚村)。据说,以前这山里有桐油树,结的果可榨桐油。  我家婆的名字很好听,叫木兰。19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