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阳县古称酃县,出美女,也出美酒。于是,便有酒娘,从古风里款款走来。
  立秋,是收的开始,也是酿的伊始。立秋三日,寸草结籽,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的家乡,便候酒曲飘香。家乡的田野,便开始变黄。经过春耘夏孕的糯稻,低下年轻时的头颅,开始慢慢成熟,历经烈日的暴晒与灼烤、经受暴雨的洗礼与肆虐之后,愈发变得通体金黄、饱满而结实。
  家乡的女人便开始为一项重要的事情作准备,那就是采草药,做酒曲,酿上几坛“湖之酒”。
  酒曲的好坏,直接影响酿酒的质量。酿酒的技术,可以决定一个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这也许是一个女人征服男人的重要手段。因为,男人大都好酒。一坛好酒,是女人们一年的成功,是男人们一生的享受。女人能酿一坛好酒,不但在家里有地位,而且在左邻右舍、十里八乡也有面子,能酿一坛好酒的女人,被大家称为“酒娘”。
  第一场秋雨之后,山野田畴的草木洗去了满身的暑气,褪尽春夏的铅华。这时,能做酒曲的田皂角、铺地筋、野南瓜、金银花藤、辣叶草等草药的药性也已沉淀稳定。酒娘便挎着竹篮竹筐,到田埂、到河边、到山岭,采来一篮篮、一筐筐的草药,在刚刚涨了一场小小秋汛的溪边或河边,漂洗干净,然后,趁着秋阳翻晒晾干。
  碾药捣药,是项技术活儿,也是项辛苦的体力活儿。好的药粉细腻而光滑,不能靠现代机械,只能用石臼或石磨,缓缓捣,慢慢磨,急不得。
  碾药与捣药的过程,往往是男人最享受的过程。女人忙得累得香汗淋漓,男人也会心疼,总想搭把手,但女人不许,嫌男人笨手笨脚,嫌男人没有耐心。男人便只好在一旁看着。一股淡淡的、悠悠的香味便弥漫了一条垄,弥漫了一条冲,也馨香了无数男人的心。这时,男人也会遐想,也许,自己的女人,就是月宫里那个捣药的玉兔下了凡,竟有几分仙气,难怪那最怕寂寞的嫦娥,也不再寂寞,能守得住那份清冷。
  草药捣碾好了,再用石磨磨上几斤粳米粉,将草药与米粉拌匀。这时,女人便开始吆喝着男人,去山泉或溪里,打来一桶清凉的泉水,把药粉与米粉慢慢调拌,捏成一个又一小酒曲团子,放在秋阳秋风中慢慢晾干。酿酒,荷叶和稻草不可少。女人便从荷塘和田间把片片荷叶采撷回来,把一捆捆稻草挑回家晒干,打好捆,为酿酒做好充分准备。
  九月九,酿新酒。重阳节后,当第一行大雁开始南归时,天气日渐清凉,漫山遍野的野菊也开始凝露傲霜。女人随手采摘几朵野菊花插在头上,系在发际。这时,男人便知道,女人要酿酒了。男人便把新收的糯谷褪去表面一层金黄的谷壳,微红温润的米衣包裹着晶莹剔透的玉体。这时的家乡糯米,就像一位待嫁的少女,被一层薄薄的红纱包住羞涩的面容。
  女人架灶生火,男人淘米上甑。女人掌握火候,男人铺设酒床。灶台上的木甑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生火的女人脸颊绯红,秀发飘零。当糯米煮成糯米饭后,男人便开始起甑,用几个篾箩把酒料盛好,自然变凉,女人便把精心制作的酒曲按比例分量撒入糯米饭中,拌和均匀。酒曲的分量决定酒的浓度与甜度,下多了,酒老且烈味重,下少了,酒淡量少,甜度不够。俗话说,蒸酒熬糖,称不得老行。掌握配比与配方,才能酿出一坛好酒,才能算得上一位真正的酒娘。
  酒料上了酒床,将早已准备好的荷叶层层盖上捂严,然后盖上带着淡淡秋阳味的稻草,糯米饭在酒曲的作用下开始慢慢发酵。控制酒床的温度,是酒娘的技术活儿。一天两天,一夜两夜,自从糯米饭上了酒床,酒娘便像照顾新生的宝宝一样细心,生怕让它凉了、热了,有时夜里常常要起床看上几回,摸上几次。
  时光在慢慢沉淀,岁月在悄悄发酵,日子在一天比一天香甜。酒香愈来愈浓,愈来愈酽。酒娘知道,酒床上发酵的糯米酒这时该装坛了。一坛坛新酿的糯米酒装入了酒坛,用干荷叶盖好密封,再过一段时间就可开坛了。
  看着刚出床的糯米酒,男人的口水都流了出来,忍不住想喝上一口。酒娘一脸的娇嗔:“就知道贪喝!”臉上露出了深深的酒窝儿,男人趁酒娘不注意,竟在她的酒窝儿上狠狠地亲了一口。
  新酿的酒,放得愈久,香气愈浓,味道愈酽,但男人往往忍不住,总是惦记着。新酿开坛是有规矩的,不是男人想开就可以开,必须经得酒娘的允可,不到关键时候,酒娘是不会允许的。要等到家里有个生日喜庆,或者过节、过年,抑或长辈发话,酒娘才搬出酒坛,撕开密封包装,揭开荷叶,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面而来。这时,酒娘便拿个酒篓(竹篾做的滤酒的工具),往酒糟中一插,滤去酒糟的酒溢满酒坛,金黄润透,原汁原味。这没有经过加工、没有掺水的原坛酒叫“娘酒”。因古时衡阳县内有一内湖叫酃湖,酒娘酿酒皆取酃湖之水,后来便被人们叫作“湖之酒”。因“娘酒”黄中泛绿,冷艳之中不乏几分温柔,黄色中又有几分绿意,又被称为“酃绿玉液”。
  酃湖今不在,“娘酒”年年香。衡阳的“娘酒”就像衡阳的酒娘,只可善待,不可辜负。只有用心去感受它的温度,用爱去品味它的甘甜,用情去呵护它的圣洁,才能感受到它那春的艳丽,夏的热烈,秋的内敛,冬的期待。否则,它便会变酸变涩,让你上头,甚至后劲十足。
  这就是衡阳的酒娘。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仲秋,凌晨六点三十分,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厨房里,悦悦舅舅正娴熟地将一大团面在面板上反复地揉搓。考虑到路上的安全问题,我来得略略迟一点儿,没有看到熬制第一锅油茶汤的情景。  在重力之下,案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悦悦舅舅揉搓一会儿,用手揪下一小团面坯,观察一下,放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再继续揉搓、拉长。整个过程既费力又需要动脑。  悦悦舅舅说:面里面加有酵子、盐和碱,要反复揉,将面性揉活了,搓麻糖时
期刊
1956年的一天,作家柳青手里提着一盒从北京买回来的烤鸭来到我家。一边推门,一边兴冲冲地对我爷爷说道:“老叔,我在北京见到周总理了。”  “高兴你的啥呢?这回你把事给惹大咧。”我爷爷问。  “啥,我惹啥麻达事了?”柳青惊愕地反问。  “你外出办事买回的日本稻种,可能上了日本鬼子的当了!秧苗长得枝叶细黄,萎缩的样子好像没吃饭的娃,饿得东倒西歪的。有的秧苗还长出了稻穗,庄稼人常说,稻子出穗早,秆子长不
期刊
我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母亲每次到村里或亲戚那里喝喜酒,都带回一些喜宴菜分给我们,作为我和弟弟的等路零食。其实,不单是我母亲,当地妇女到别人家喝喜酒时,也有带喜宴菜给孩子的习惯。  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辛,何曾有一顿美味可口的酒菜吃!村里谁家嫁娶、新居进宅,或者小孩儿满月,都要擺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以作祝贺。酒席摆好后,被宴请的客人按辈分依次坐上去,开席时,大家都舍不得吃,特别是妇女,将
期刊
辉大爹和香大妈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喜萍、桃子、老三、慈儿、小五。因为生的净是女儿,二老不时受到乡人的嘲笑,甚至于口舌之争时被谩骂为孤老。  辉大爹是个常年从大庸城里往我们沙堤乡供销社用板车拉货的人力车夫,矮胖敦实,似有着浑身使不完的蛮力。  桃子是她们的第二个女儿,与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我只比她大了不到一个时辰,但也得名正言顺叫我姐。这称呼让在家中身为老幺的我,有着一份异样的骄傲与满足。  每到
期刊
他姓王,闰桃是他小名,小我三岁,与我同在故乡的一条等高线上成长。四岁时,不小心被一盆炉火烫伤。由于家庭贫穷,拿不出治疗的费用,最后拖延成烫伤面感染和扩大。后来用土药治疗,才慢慢康复,但走路没有那么灵便了,一跛一跛的,还影响到智力。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也送他去上学,因走路不方便,再加上学习困难,就放弃了学业。  去年夏天,我回老家看父母,一天晚上,睡到半夜,两只猫在窗外撕心裂肺的怒吼把我吵醒。“这破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当然是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和麻子这几种五谷杂粮了,田边地脑、犄角旮旯和道路两旁,几乎随处可见麻子的身影。  起初,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每块地的地头都要种上一小段儿麻子,问过老农才知道,种麻子有三个好处:这一呢,麻子喜温润气候,对土壤不太挑剔,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黏质土壤等,都适合其生长,而生产队的田边地脑,又多半是肥力贫瘠、土
期刊
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老屋,那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  我的童年是在城南石板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呈H形,东、西两边分别是南北走向的街道,一条小河从镇的腹地直穿而过,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东西街道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板拱桥。每到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从苏北过来以用鸬鹚捕鱼为生的渔民将小舟停泊在拱桥下和我家老屋的码头旁,构成了一幅梦里水乡景象。  老屋门前有棵造型迥异的桃树,枝干一半倾斜地掩映着老屋的
期刊
粤西地区的鹅凰嶂,海拔1337米,横跨阳春、阳西和电白三县。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葱郁,溪水潺潺,风景无限。  我家婆的娘家是阳西塘口河背村。从地理位置来讲,塘口属于阳西的山区了,旧时,人们从塘口走进河背村,只有一条沙砾小道,两旁都是茂密的草木。然而在阳西,还有比河背村更偏僻、更靠近鹅凰嶂的村庄叫桐油村(现叫桐柚村)。据说,以前这山里有桐油树,结的果可榨桐油。  我家婆的名字很好听,叫木兰。194
期刊
夏天到了,炎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  海边,他惊讶地发现,成群的海蜇浮出水面,宽大的伞盖通体透明,像是张开舞蹈的裙子,飘逸优美。前几天刚下过雨,那些被雨滋润和阳光沐浴过的海蜇突然变得又大又亮,仿佛突然间膨胀了似的,在湛蓝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壮观得像是在开一场热闹的盛会。  他清楚地记得,那些海蜇起初是些浮游的小白点儿,密集得像是天上的星星。夜晚,他跑到海边,看它们在黑暗中闪闪烁烁,独自璀璨。很快,它
期刊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每年到了家乡的麦收季节,就有种神奇的鸟儿清晰、高亢、嘹亮的叫声,响彻在金黄的麦浪上空,响彻在庄稼人的心头。  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收麦做着各种准备。看吧,男人们修理拉车的,打麦场、道路的,霍霍然磨镰刀的,置买杈把、扫帚、木锨的,走起路来俨然呼呼带风;女人们则在家里拆洗、缝补,磨面、炖肉、蒸馍,洋溢在脸上的是笑容,表现在手上的是麻利。“龙口夺食”的喜悦之情,在忙碌中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