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啜红茶寒日暖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是四季温暖的南方,小雪节气里,依然难逃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寒凉。数日的“不见天日”,濡湿阴冷的气息在屋子里凝集不散,身体对温热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往年的岩茶此时已消耗殆尽,刚下焙笼的岩茶因为火气未褪,并不在最佳饮用期。苦恼之时,便惊喜地收到友遥寄而来的两款桐木红茶,雪中送炭大抵就是这样。于是,小雪后的日子满心充盈着温热。
  “天气渐凉,知友嗜暖,遂寄今年所藏红茶与友共享,望驱寒凉,留温热。”友心细,于茶较我有着更多一分的探究功夫,隽秀文字写就的信笺里清楚交待着茶的种种。“骏德师傅签字款,实难得。”于此茶,更多了一份敬重。
  静气凝神,砂铫煮水,白瓷瀹茶。为了能更好的发现两款茶最细微的不同,选择同样的方式同时开汤冲泡。每款茶都取5克,每一次冲泡水温都控制在95℃,每一道茶汤都尽量保证香气、色泽和滋味出色发挥。
  两款红茶,一款最传统,一款最创新。“最传统”是因为这茶保留了正山小种红茶最传统的一道工艺——过红锅,“最创新”是因为这属于全发酵的红茶却有着酷似卷曲形绿茶的外形,也因此有着特别的名字——坠金环。
  “过红锅”本是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序,通过在锅中高温迅速翻炒,旨在破坏发酵叶中酶类活性,终止发酵,固化茶叶品质。这样的工序技术性强,依靠长久的实际操作经验,费时费力,现在几乎只存在于书本的记录之中。不曾想,竟有此殊缘遇到。
  浮想的罅隙,水已三沸,收起思绪,潜心入茶。盏中的茶条索匀整,壮实紧结,是生长环境优良的表现。趁着盏的余温,干茶的松烟香清晰纯正。第一至第四道的汤色橙亮如琥珀,随着杯盖和杯盏中的松烟香由浓变弱,幽幽的花香则慢慢显现,汤水稠厚醇和,顺滑入口,滋味由桂圆味逐渐的转为丝丝甘甜。富于层次变化的茶汤,在第六道后归于平淡,水味渐显。
  操持传统,并非泥古不化,因时因地制宜也是必要,“坠金环”就属此类。绿茶的外形,红茶的韵味,馥郁的花果香,醇厚的汤水,悠长的余韵,集众美妙滋味于一身的这茶,催生人探秘的心境。干茶色泽呈深青绿色的“坠金环”,汤色却是比“过红锅”来的红滟,香气以熟花果香为主,滋味也较浓酽。该是第七、八道后了,茶汤滋味才开始变淡。仔细观察舒展后的叶底,是与“过红锅”相似的柔软肥厚,发酵度也极接近。由此推敲起来,工艺的不同对两款茶的表现,该是起着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便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盐野米松在自己所著的《留住手艺》中这样说。和很多行当一样,做茶也是一门靠手来记忆的活计。每一款诚心而作的茶,品饮者都当用心礼遇,都当对制作者满怀敬意。
  幽静的桐木村,梁骏德师傅炒茶的双手灵巧舞动,满头汗珠浑然不觉。茶毕,昧不散,醉在记忆里。
其他文献
最火爆的茶话题:申时茶  新闻回放:  “申时茶”最初由中华茶馆联盟监事长王琼提出。今年3月,中华茶馆联盟正式启动了“申时茶”,并将2014年作为“申时茶”推广年。自此,“申时茶”从一个民间组织的小范围活动,发展成为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饮茶运动。  推广者认为,“申时”,即下午3点~5点,膀胱经当值,是人体需要补水的重要时间。此时补充足够量的茶水,能有效改善体液循环,茶的营养成分会与身体充分结合,更
期刊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曦瓜”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
期刊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
期刊
2014年11月16日~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道”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
期刊
午后,建水文庙崇圣祠前古柏苍翠,碧空高旷。云随风动,熟透的柏子不知何时落满草丛,俯身捡了十来枚饱满又干燥的备起,一会儿在茶会上正好熏得柏子香。  苏轼曾言:“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如此斯文重地,一院的松柏有“比德”之意,令人对古贤顿生崇敬。建水文庙是云南古城建水里一座历史悠久、气韵博大的文脉重地,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规模和建筑水
期刊
在浙江的茶兄大岗处喝到一款独特的茶,看外形像老绿茶,闻干香又像黑茶,看叶底似乎是生普,而滋味却非常浓强,说是再厉害的人,也没法连着喝两泡。这是—款什么茶,同饮之人一直都猜不透,故记述之。想来中国茶类众多,既有我们熟识的茶类,也有很多未被我们知晓的好茶,这是我们需要一再学习的。  浙江的桐庐,富春江贯城而过,是“中国最美的县城”,据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多画的都是这里。此地人文荟萃,在此饮茶,
期刊
“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提篮,一种用竹、藤为主材编制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在过去,提篮多被人们用于盛装菜蔬、酒饭等食物,方便短距离的携带。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新兴材料以及工具的运用,提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平日里,我们已很难见到传统的中式提篮了。  有趣的是,这几年一些匠心独具的茶人却尝试着将提篮运用于装载茶具以及茶席布置中,在充分利用提篮自身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为茶道艺术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
期刊
明人徐(火+勃)云:“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香温茶熟,是古今爱茶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际志。一缕香,一盏茶,一卷书,陶冶性情,独抒抒性灵。  香器,因香而生,因茶而美。如同美器配佳茗,不同类型的香品,需要借助合适的香炉来表达。一方茶席上,或博山,或鼎炉,或卧炉,或手炉,或薰炉……不论何种形制、材质,都是空灵却温馨的存在。  它们默立一角,
期刊
剑狮与茶有什么关系?台湾南部安平地区几乎家家的大门门楣或照壁上都会镶挂着“剑狮”图腾,有以陶瓷制做的,也有是刻上去的。这是台南安平地区民宅特有的民俗工艺品,主要作为避邪、安宅、祈福之用。而台湾茶业的兴起,也是以台南安平港登陆的,  这种民间信仰和饮茶习俗,是在郑成功统领台湾时代开始,历经清朝、日据时代,虽然已过了几百年,但是到了今天,却有更为兴旺的趋势。  饮茶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量福建、广东
期刊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茶树品种在武夷山推广种植,其中肉桂成为继水仙之后武夷山的当家品种。肉桂武夷茶是十大名丛之一,是从名丛开发而成的优质高产品种,经武夷山茶科所选定后推广种植。肉桂的母树分布在武夷山景区慧苑坑,以及九曲溪以南的部分产茶区,它的特征是香气清高,品质辛锐,有强烈的刺激性,因为带有类似中药桂皮的味道,所以命名为肉桂。肉桂一经推出,广受市场欢迎。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肉桂成为武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