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为它倾耳听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提篮,一种用竹、藤为主材编制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在过去,提篮多被人们用于盛装菜蔬、酒饭等食物,方便短距离的携带。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新兴材料以及工具的运用,提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平日里,我们已很难见到传统的中式提篮了。
  有趣的是,这几年一些匠心独具的茶人却尝试着将提篮运用于装载茶具以及茶席布置中,在充分利用提篮自身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为茶道艺术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让提篮这一古人智慧的造物焕发出新生。
  入冬的榕树,天气乍寒还暖,却也舒服。所以当邓萍依约带着她收藏的提篮前来时,看到这些或华丽或质朴或独出心裁的提篮时,脑中浮现了常在广播中听到的一句话:“喜欢这样唱着歌的午后”。没错!是在“唱着歌”,但不是我,而是眼前的这些个提篮。可能是因为舒服的天气让人微醺,恍惚中觉得这些提篮不单是站在那展示着自己的身姿,似乎还在浅吟低唱着,让你听到它的另一种美。
  黑漆描金提篮:《朱庇特交响曲》
  特别奇怪的是,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当黑色与金色搭在一块时,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庄严、高贵的感觉。就算这个提篮上还绘着“喜上梅梢”等喻示着吉祥如意的图案,它仍然像一位身着章服的王公,沉着肃穆。当你退到一旁凝视着它时,耳畔响起了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乐曲中时而流淌着骄傲和自信,时而体现出庄严与激昂,严谨、完美的曲调体现出莫扎特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与掌控,最终汇聚成恢弘而又磅礴的乐章。这样高贵而大气交响曲,不枉人们用罗马神话中的神王朱庇特来为它命名。
  竹编老提篮:《牧神的午后》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这个竹编老提篮上能找到一种质朴却又诗意的气息。这无形中与印象乐派大师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气质暗合。
  对,就是诗人的气质。竹编老提篮就像一个行吟诗人一般,外表质朴,用略带沙哑与沧桑的嗓音唱着歌、说着故事。而《牧神的午后》正是有着交响诗的美誉,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相继在乐队之上独奏,音乐极为细腻,不复杂却偏偏让人感到迷离与梦幻,一场梦境中的美好故事慢慢展现在眼前,令人舒服与平静。
  黑红漆描金提篮:《春之声圆舞曲》
  虽然只是比上一个提篮多了一些红色,但却改变了整个提篮给人的气质。不再是威严的王公,而化身为一位青春活泼的贵族少女。它仿佛带你走入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的世界。
  只见一位身穿红黑衣裙的少女与伙伴们纵马于山谷与草地,春日温暖的阳光照在她身上,映出金色的光芒。身边花香阵阵、鸟鸣时时,人们欢声笑语,就好像身处没有烦恼忧愁的乌托邦。
  棕绳竹编小篓:《渔樵问答》
  好吧,我完全无法想到其它西方音乐作品来形容这个小篓。因为,在见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形成一种强烈感觉,如果将这篓比作人的话,它一定就是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它应该是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难觅行踪的山中老道;又或者该是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藏于江湖的渔翁。所以,耳畔自然也总是适时地出现悠悠扬扬、飘飘洒洒的古琴声,琴声缓缓透着一种逍遥于青山绿水的自在,还有两位隐士在山林水面间互相唱和。
  瓷瓶顶盖漆篮:《自新大陆》
  这个独出心裁,用残破瓷瓶来做顶盖的提篮,瓷器与漆器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竟然能够如此神奇的贴合,看上去也没有违和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冲动去猜测它的制作者,为何会想到要用破碎的瓷瓶来制作提篮的顶盖,难道这个瓷瓶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是不是这个瓷瓶寄托着一缕回忆或思念,才让他如此珍惜?这种感觉,就像在听《自新大陆》一般。
  在《自新大陆》中,德沃夏克同样将初踏上美洲大陆的感受融入曲中,将黑人灵歌、印第安舞蹈等具美洲特色的音乐与英国和捷克的民族音乐完美地交融在一块。一方面对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则因为远离家乡而产生思念,淡淡的怀念从英国管与弦乐中流淌出来。最终,这种思念汹涌而出,化为了与家人重聚的幻想与期待。
其他文献
回首近十年,中国茶市波诡云谲。诸多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好的、坏的或是不好也不坏的茶市事件盘根交错,也由此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表情——或为焦虑,或为困惑,或为欣喜,或为激动。  以下这些事件可能会有失偏颇,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这些茶市事件以及背后的成因,但这些事至少是整个茶行业有目共睹或亲身经历的热点。同时,这些事件,不论悲喜成败,都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茶企上市  在大消费时代,当白酒、中药企业驰
期刊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  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因此,他们每个人心中有一本自己的“茶经”。  李瑞河  李瑞河,被誉为“世界茶王”、“两岸茶王”,出生于台湾省南投植茶世家,祖籍福建漳浦。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
期刊
北纬25°~北纬30°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带,也是中国茶的黄金主产区。在这条绵延万里的纬度带上,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历史名茶,茶乡自是星罗棋布。  也许,以下罗列的茶乡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但是,它们所出产的茶却是占据了中国茶叶消费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中国茶市的“弄潮儿”。  安徽黄山市  黄山风景优美,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到云雾的滋润,没有寒暑的侵袭,孕育出良
期刊
记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去年曾出过一本书,书名有点长,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个内涵丰富的书名,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99册《海峡茶道》,齐整地码在资料柜里,有着颇为壮观的厚度。凝眸回望,其实,这更像是我们来时的路。  我们为何出发?又从哪里出发?  茶,这一片树叶,从它被发现、利用之日起,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  一杯茶,
期刊
最火爆的茶话题:申时茶  新闻回放:  “申时茶”最初由中华茶馆联盟监事长王琼提出。今年3月,中华茶馆联盟正式启动了“申时茶”,并将2014年作为“申时茶”推广年。自此,“申时茶”从一个民间组织的小范围活动,发展成为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饮茶运动。  推广者认为,“申时”,即下午3点~5点,膀胱经当值,是人体需要补水的重要时间。此时补充足够量的茶水,能有效改善体液循环,茶的营养成分会与身体充分结合,更
期刊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曦瓜”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
期刊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
期刊
2014年11月16日~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道”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
期刊
午后,建水文庙崇圣祠前古柏苍翠,碧空高旷。云随风动,熟透的柏子不知何时落满草丛,俯身捡了十来枚饱满又干燥的备起,一会儿在茶会上正好熏得柏子香。  苏轼曾言:“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如此斯文重地,一院的松柏有“比德”之意,令人对古贤顿生崇敬。建水文庙是云南古城建水里一座历史悠久、气韵博大的文脉重地,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规模和建筑水
期刊
在浙江的茶兄大岗处喝到一款独特的茶,看外形像老绿茶,闻干香又像黑茶,看叶底似乎是生普,而滋味却非常浓强,说是再厉害的人,也没法连着喝两泡。这是—款什么茶,同饮之人一直都猜不透,故记述之。想来中国茶类众多,既有我们熟识的茶类,也有很多未被我们知晓的好茶,这是我们需要一再学习的。  浙江的桐庐,富春江贯城而过,是“中国最美的县城”,据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多画的都是这里。此地人文荟萃,在此饮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