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盐茶的当家品种(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茶树品种在武夷山推广种植,其中肉桂成为继水仙之后武夷山的当家品种。肉桂武夷茶是十大名丛之一,是从名丛开发而成的优质高产品种,经武夷山茶科所选定后推广种植。肉桂的母树分布在武夷山景区慧苑坑,以及九曲溪以南的部分产茶区,它的特征是香气清高,品质辛锐,有强烈的刺激性,因为带有类似中药桂皮的味道,所以命名为肉桂。肉桂一经推出,广受市场欢迎。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肉桂成为武夷茶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武夷山茶树面积的三分之一。
  武夷茶引种过程,自有茶伊始便陆续不断。武夷茶制作乌龙茶后,许多闽南人在武夷山当地经营茶叶,当时引进了许多闽南的茶树品种,如佛手、矮脚乌龙、黄芪、奇兰、凤凰单枞,朝阳,台茶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武夷山又引进了福建省茶科所选定的品种,这些品种各有代号,如105是黄观音、204是金观音、304是丹桂、303是紫龙袍、301是春兰……这些引进的品种,总体上适应性好,如105黄观音,原先大家偏爱它的香气,但嫌其滋味太淡不好喝,经过多年驯化,如今的黄观音岩韵已非常明显,滋味自然也很不错。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茶叶王国的桂冠上,武夷茶是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名士对武夷茶趋之若骛,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茶中积淀升华,历代皇家御苑中常年萦绕着清高香醇的武夷茶香,这些都足以说明武夷茶在世界茶界的显赫地位。武夷茶千百年风靡不倒,除了风味独特,岩韵奇佳,消费者饮用后产生的无限忠诚与偏爱外,还有武夷茶人对其孜孜不倦的追求,殚精竭虑的挚爱,以及沉醉其中的痴迷。
  武夷茶生长在神奇的丹霞地貌,有着庞大而多样的种质资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基因优势特别明显。在基因优势的作用下,武夷茶同源分居,分离出无数优秀的名丛,茶人们选育其中优秀而富有特色的单株,冠以各式花名,形成了体系庞大、蔚为壮观的武夷茶树“品种王国”。同时,武夷山还引进了众多的外地树种,在长期的驯化中,这些树种克服了自身短处,品种优势不断更新,树种条件不断完善,虽然期间也有人工繁育的情况,但总体上这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高效的过程。根据林馥泉1943年品种资源调查,武夷山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仅慧宛一带就多达820多种。这是武夷茶内质优秀的体现,同时也是武夷茶人的乐趣之所在。各种名丛不断出现,使得茶事活动也有了兴盛的基础,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斗茶,又称茗战,这两年随着武夷茶知名度的提高已经广为人知。茗战中,大家你来我往,费尽心思,对比各自栽培的名丛品种,不仅丰富了生活,增进了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在兴趣的驱动下,茶人的创造性被激发了起来,使武夷茶的种质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各个时期的市场需求,满足了各种人群的口感需要。时至今日,武夷山每年仍在举行各种类型的品鉴活动,在这些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武夷茶的精髓得到淬炼、完善、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武夷茶变得好“玩”了起来!
其他文献
记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去年曾出过一本书,书名有点长,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个内涵丰富的书名,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99册《海峡茶道》,齐整地码在资料柜里,有着颇为壮观的厚度。凝眸回望,其实,这更像是我们来时的路。  我们为何出发?又从哪里出发?  茶,这一片树叶,从它被发现、利用之日起,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  一杯茶,
期刊
最火爆的茶话题:申时茶  新闻回放:  “申时茶”最初由中华茶馆联盟监事长王琼提出。今年3月,中华茶馆联盟正式启动了“申时茶”,并将2014年作为“申时茶”推广年。自此,“申时茶”从一个民间组织的小范围活动,发展成为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饮茶运动。  推广者认为,“申时”,即下午3点~5点,膀胱经当值,是人体需要补水的重要时间。此时补充足够量的茶水,能有效改善体液循环,茶的营养成分会与身体充分结合,更
期刊
那些年,他们齐心走过;这些年,他们并肩向前。“曦瓜”三兄弟,情似茶浓,谊比根深。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们固守着当初的承诺,对茶,也对兄弟。他们的这一路,见证着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个个辉煌。在业界,他们以“曦瓜”大红袍之名为人熟知;在武夷山,他们因兄弟情深为乡亲称道。  从武夷岩茶总厂起步  武夷山市岩茶厂前身是由著名茶人黄道清先生在解放初期创办的福龙茶厂,是武夷山较早建立的产制
期刊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
期刊
2014年11月16日~1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道”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
期刊
午后,建水文庙崇圣祠前古柏苍翠,碧空高旷。云随风动,熟透的柏子不知何时落满草丛,俯身捡了十来枚饱满又干燥的备起,一会儿在茶会上正好熏得柏子香。  苏轼曾言:“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如此斯文重地,一院的松柏有“比德”之意,令人对古贤顿生崇敬。建水文庙是云南古城建水里一座历史悠久、气韵博大的文脉重地,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庙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规模和建筑水
期刊
在浙江的茶兄大岗处喝到一款独特的茶,看外形像老绿茶,闻干香又像黑茶,看叶底似乎是生普,而滋味却非常浓强,说是再厉害的人,也没法连着喝两泡。这是—款什么茶,同饮之人一直都猜不透,故记述之。想来中国茶类众多,既有我们熟识的茶类,也有很多未被我们知晓的好茶,这是我们需要一再学习的。  浙江的桐庐,富春江贯城而过,是“中国最美的县城”,据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多画的都是这里。此地人文荟萃,在此饮茶,
期刊
“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提篮,一种用竹、藤为主材编制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在过去,提篮多被人们用于盛装菜蔬、酒饭等食物,方便短距离的携带。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新兴材料以及工具的运用,提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平日里,我们已很难见到传统的中式提篮了。  有趣的是,这几年一些匠心独具的茶人却尝试着将提篮运用于装载茶具以及茶席布置中,在充分利用提篮自身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为茶道艺术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
期刊
明人徐(火+勃)云:“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香温茶熟,是古今爱茶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际志。一缕香,一盏茶,一卷书,陶冶性情,独抒抒性灵。  香器,因香而生,因茶而美。如同美器配佳茗,不同类型的香品,需要借助合适的香炉来表达。一方茶席上,或博山,或鼎炉,或卧炉,或手炉,或薰炉……不论何种形制、材质,都是空灵却温馨的存在。  它们默立一角,
期刊
剑狮与茶有什么关系?台湾南部安平地区几乎家家的大门门楣或照壁上都会镶挂着“剑狮”图腾,有以陶瓷制做的,也有是刻上去的。这是台南安平地区民宅特有的民俗工艺品,主要作为避邪、安宅、祈福之用。而台湾茶业的兴起,也是以台南安平港登陆的,  这种民间信仰和饮茶习俗,是在郑成功统领台湾时代开始,历经清朝、日据时代,虽然已过了几百年,但是到了今天,却有更为兴旺的趋势。  饮茶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量福建、广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