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术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77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本、道、术”的角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的内在逻辑,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运作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本道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72-03
  有学者将大学分为五类,我认为,当代中国的大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科研教学型大学,第二是应用教学型大学。按照这样的划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其应用性,归类为应用型大学,此类大学的价值如何实现,我想从本、道、术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顶顶层设计为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实现的基
  1.“本”的确定。应用型大学的本和教育的本相一致,孔子说“本立而道生”,如果本不搞清楚,后面的道(方向)、术(方法)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应用型大学最重要就是要建立“桶底意识”,没有桶底,桶帮再好,大楼再好,实验室再好,实际上就是桶底不存、桶帮焉附?因此“桶底”是我们应用型大学最需要考虑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效率为本的话,我们选择桶帮就用了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以及其他的封建体制更能够产生效益。找到经济的本,桶帮等这些术就随之而来。如果我们从社会的角度,以民生为本的话,首先就要考虑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比如从传统观念所讲的衣食住行、业学养、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基本需求的物质量。从人的数量来看,就要走出司马迁情结,不能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只关心了泰山、鸿毛,而不关心“沉默”的占大多数。现在社会关键是要关心中间那一大块,这就是橄榄型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角度,任何文化是可持续的文化,不是空喊平等的文化,而是讲究公平的文化,以公平为本,那么我们的价值取向就应该以公平作为我们文化的积淀,而不是以相互的仇恨和相互之间的争夺作为我们的方法。价值取向一定是朝公平来建设。从教育的角度,毫无疑问是人才为本,它决定了可持续性发展。应用型大学如果我们认同是以培养人才为本的话,那么所有的道和术都要朝着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前进,十年树人、百年树人就是这样的道理。这个本实际上就是应用型大学的顶顶层设计,也是教育的顶顶层设计,应用型大学属于教育系列,那么我们就有了两个共识。
  2.“本”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三个方面的定位是关键。第一,在办学方针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第二,在办学思想上,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道路。第三,在培养任务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勇于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本”的共识。第一,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应用型大学它属于高等教育层次,毫无疑问它是两个第一的结合点。这个共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共识,我们说办一所大学用来干什么呢?所以说大学要办,要将科学技术,理工科和人才培养这个本不能丢掉,因此我们提出德育为先等等说法,实际上就是二者形成了共识,那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就成为四个重要的任务。第二,如果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那么培养德智体美人才就是支持,学生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共同的教育的本。具体到高职高专这类应用型大学,就是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悖论,培养人才。现在要培养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面临的问题是能源消耗越来越多,但不可再生能源却越来越少,我们就要破解这样的问题。现在国家采取的方法是减少人口、计划生育,但是这个方法带来了一个悖论,按下葫芦浮起瓢,消费财富的人越来越多,而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是人口在老龄化,但是这些人还是要消费财富,与此同时人口却越来越少,全世界都在发生这样的问题,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形成8、4、2、1现象。一个小孩子要顶着自己的两个父母,两个父母他们又有各自的父母一共是4个,在他们的上面如果老人还在的话,就又有8个老人家了。面对老龄化,我们的对策很直观,那就是拓展资源,必须要走向世界,向世界获取资源,这样就使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绝对不可能闭关自守了,可是又会面临国际的争端越来越多。这时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加快经济增长、增强实力,这之前德国和日本就是如此做的,也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增强实力,增强军事实力,控制资源、获取资源。这样又会带来一个结果,增长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而本国国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现在我们的对策是加大福利、提高社会保障,但是资源消费刚性倾斜又越来越多,这又回到了问题之初,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但是我们的消费又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又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于是又回到问题2,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我们看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他们最后走向了应用型培养人才的路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他们是被打醒了,全世界真正应用型大学搞的最好就是这两个国家,因为他们在这个悖论中,以前走过的路最后是崩溃了。现在我们讲应用型大学,实际上就是在破解四大悖论的重要思考。现在我们学习德国和日本,对问题进行重新的认识。应用型大学破解其悖论或培养破解其悖论的人才责无旁贷,当然德国和日本有他们应用型大学的优点,但是不是完全就是最好的呢,我觉得我们还有改进的空间。
  二、顶层设计为道:削弱库恩损失的制度选择
  1.路径选择必然遇到库恩损失的挑战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在理论范式的转换过程中,新旧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两种范式的语词结构具有“不可翻译性”,翻译即有损失。高职教育,相对于科研教学型大学,所得到的经验事实的支持也较弱,因而也有内容上的损失。引入库恩损失,我们可以了解到,任何顶层设计,在其创新初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体系和补充细节,也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其内在生命力尚未充分展现出来,也会存在库恩所说的理论“损失”。我们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路径选择与库恩损失的挑战。社会发展都面临着路径选择,比如说经济是不是走向市场化,政治是不是走向民主化,道德是不是理想化,族群走向融合性,以及教育的创新。但是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带来库恩损失。比如说京剧和西洋交响乐,这是两个不同的范式,京剧中会使用到二胡,如果你想改进的话,用小提琴代替它,这是改进,但是很可能会失去京剧的韵味,这就是“库恩损失”。   2.库恩还认为,任何国家不改革不可能持续发展,但是改革可能就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有三种:第一,可补救的损失。第二,损失的“绳子效应”,拉过来很容易,推过去非常难,损失了以后想要恢复非常难,比如说人的同情心。人从小就有同情心,但是一旦失去,要想培养起来就非常难了。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吃麦当劳,孩子拿着薯条第一时间肯定会拿给母亲吃,这时母亲吃了,就将孩子“舍”与“得”的同情心关系建立起来了,如果母亲不吃,并且说你吃、这是你的、妈妈不吃,那么孩子“舍”的心被中断,今后你就可以发现,当母亲带着孩子再次去吃麦当劳,你拿一根薯条,孩子会将你的手打开,不让你吃了,要想恢复“舍”与“得”的同情心非常难,我们把它称之为“绳子效应”。第三,库恩损失的“雪崩后果”。损失之后无法恢复,雪崩之后你想恢复到原装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只要是可持续的,不想固守成规,那么教育的本质就需要对这些选择作出损失之后的思考。比如说前苏联,他们选择的路径是政治民主化,毫无疑问带来了经济市场化的损失,形成了寡头垄断,最后也带来了道德理想化的损失,俄罗斯人的道德倒退非常厉害。更大的“雪崩损失”是族群融合的损失,因此前苏联解体。普京对前苏联解体有一个论断,如果谁想恢复到前苏联的情况,这个人的脑袋有病;但是谁对这个雪崩后果不痛心,那么心里有病。族群融合的损失不可避免会带来,中国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族群融合的问题,民族和利益集团冲突,我们的学生是很纠结的,就是因为族群融合一旦崩溃了,学生基本上就坐不住了,就要上街游行了。中国在路径选择中选择了经济市场化。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市场化这个选择之前,1992年之前是摇摆的,曾经有一段时间选择过道德理想化,当时我们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路径,后来邓小平毅然决然摆脱了这些困扰,1992年南巡实际上就确立了经济市场化的选择。但是经济市场化的选择,确实也带来了一些损失,比如说政治民主化的进展不大,虽然我们也提出了村民选举,但是进展不大,也带来了道德下滑,比如说“小悦悦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彭宇案”等,都在挑战我们的道德神经和我们的道德底线,确实要想恢复起来,就存在着“绳子效应”。虽然民主和利益纷争增大,但是没有产生雪崩效应。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选择经济市场化,与俄罗斯相比,起码我们在“库恩损失”中没有走到最坏,但是还是有一些损失。带来教育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人才?这也是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化之后,教授变成了老板,功利化很强。老师上课就没有从创新人才的培育角度,而且很可能就是仓库理论,教育的“钱学森之问”,这就是中国改革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3.制度设计补救库恩损失。职业教育把人力优势转化为职业智力优势,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它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因此,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高职院校。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1978~1988年第二产业主导阶段、1989~2000年第二第三产业并重阶段和2001年至今逐步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一直在更新。当前,高职教育围绕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资本运营、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等产业支撑效应逐步显现,高职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基本协调,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来建设高职院校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对地方经济的服务,就没有自身的立足之地,院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的状况是该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需要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要求,设置优化专业;加强现有专业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产业政策、导向的研究,引导、培育新的专业领域;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更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第二,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引入国际标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与社会服务、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向国际化方向迈进,是大陆高职教育与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国际化包括联合办学、研发合作、标准引进、证书引进、教材、手段引进、双语教学、扩大留学生规模、拓宽学生海外就业市场、师资国际化、境外办学等。第三,服务产业建设专业。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建设,支持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开展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形成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双向互动。在与企业的关系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让企业、行业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校也参与企业的培训和技术开发。第四,推进教产合作机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着力推进政府指导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形成政府搭台、教产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三、术:基层实践与方法
  顶顶层设计与顶层设计内在地逻辑要求高职教育的价值实现需独辟蹊径。
  1.找准位置,办出特色。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位置,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应对本科及中职的夹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特别是要与本地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适应,善于把本地区经济建设急需、岗位针对性强的具有地方特色专业做强,使专业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贴近产业、贴近专业、贴近地方经济。
  2.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不断开拓新的业务与市场。高职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开拓新的业务与市场。一方面借助外力,依托行业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还要注意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校企合作,其中包括为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推动内部改革,给系、部等基本教学单位以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成为集招生、教学、就业、管理四位一体的主体,能够产生更高的积极性去开拓继续教育市场,使高职教育的价值延伸、拓展。
其他文献
摘要:《学记》由战国后期儒家的思孟学派所著,旨在追求教育精神之真谛,探索为师之道之本源。其中许多教育思想方面的见解,对我们的教育思想仍有启示。  关键词:《学记》;教育思想;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87-02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形成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由战国后期儒家的思孟学派所著,是有关我国古代教育的教学理论和
摘要:临床实习是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儿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方面。在教学中,以人本主义教学为基础,应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交流,以提高儿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儿科实习;自我意识;独立性  临床实习是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临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儿科与其他临
摘要: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在背景、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情感因素及其专业发展意识五个方面的现状,提出一些有效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以期能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
摘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授新课时设置的问题和策略。问题设置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
摘要:社团建设是教育教学的延展、连接和深化。高校已经把社团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翼。知识通过社团得以印证,能力通过社团得以加强,个性通过社团得以丰富,创造力通过社团得以丰盈。高校应当既注重课堂教学,又加强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的有效组织,才能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个性鲜明、创造力较强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理性思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新疆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双语”教学推进工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本文在全面总结和田地区二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理科教学成绩,就此方面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双语理科教学;语言环境;学习习惯;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临床病理诊断学见习,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学生通过见习,既能有效地将病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又能让学生早期体会做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见习;接触临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9-02  病理学是一
摘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清晰的认识自身所担负的使命,充分认识到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
摘要: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校外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涉及制药过程的各个环节(GAP、GLP、GCP、GSP等)。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相应的考核量化评价指标,实现实习全过程的考核量化管理,提高制药类实习质量。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12-02  校外实习
摘要:元认知能力是可雇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能力拓展在大学阶段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有必要将经管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元认知能力的拓展结合起来,以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与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其一是元认知能力拓展的策略设计,其二是元认知能力拓展的实施方案设计。  关键词:元认知;可雇佣性;经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