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重要经验及现实启示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中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为永葆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而进行的积极探索,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到2020年1月8日结束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自身建设的常抓不懈。因此,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切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集中教育的目标、主线、方式总结历次党内集中教育的重要经验,对于如何建设新时代党的伟大工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史学大家的司马光,也是家训名家,其家族世系高门,儒礼传家,家风纯正.司马光秉承祖上遗风,制定家规家范,严厉约束家族子孙言行,确保司马家族优良家风得以延续.司马光家风
摘 要:临终关怀政策对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以基本政策工具为X维度、临终关怀发展则为Y维度,构建二维政策工具框架对1994—2020年期间国家出台的48份临终关怀政策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工具未能在我国现行的临终关怀政策中得到均衡运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据临终关怀政策的主导地位,需求型与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结构性失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临
在互联网加持的信息化时代,权力场域下的特权意识、随意逾矩、乱法胡为等诸多问题很容易触发网络问责。网络问责是实体问责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嬗变。互联网去权威化及分散化特质为公众话语表达创造了平等、开放、自由的能量场,并推动传统问责范式的转变。以网络曝光、网络扒粪和网络审判为实践样态的网络问责,并不尽然能达到网络问责的理想状态。网络空间权利滥用、责任缺失等诸多流弊,导致迫害性问责、偏激问责、无序问责等异化现象。如何规范网络问责,使之走向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是打造健康问责生态的关键。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以制度化构建、
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制,编纂行政程序法典,是"为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的需要;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善治良政的需要.我国现已制定了大量的涉及行政程序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为编纂行政程序法典奠定了基础.《民法典》的成功编纂和颁布,为编纂行政程序法典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国编纂行政程序法典,其内容应覆盖所有行政部门和所有行政领域.凡是属于行政行为程序性质的共性规范,均应纳入编纂的范围.但对与调整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行为程序无直接关系的行
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是党执政的内在要求。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实践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群众历史观等角度阐释党自我革命历程,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党自我革命的哲学意蕴,并充分认识党的执政理路。在此基础上,揭示党自我革命的现实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发现学术界对相对贫困及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解存在误区.为此,对相对贫困概念进行辨误,认为相对贫困并非绝对贫困的高级形态.作者从社会比较而非生理需求的视角重新定义贫困,认为相对贫困的本质特征既有不平等,也包含"贫困"内核;相对贫困治理的价值取向应兼顾不平等和"贫困",在增长中改善分配结构,在发展中夯实兜底保障.
随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逐年减少的同时,行政备案事项却在逐年增加.通过搜集国务院机构及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成都市实施行政备案的信息,发现存在行政备案事项过多过滥、以备案之名行许可之实、设定备案事项的依据法律层级较低、备案程序不统一、与备案有关的法律责任设定混乱等问题.行政备案立法具有必要性.立法应当以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规范行政备案实施为核心目标;坚持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理念.建议制定《行政备案条例》,界定行政备案及其范围,明确行政备案的设定权,设定行政备案的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形态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要件和演化规律.梳理和探讨中华民族互动交融"自在"演化的历史分期、价值表达"自觉"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在"与"自觉"相互建构的历史转向,审视和聚焦民族共同体影响于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羁绊、政治互动和文化濡染,关切和把握承载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不仅凸显了中华民族反观自我的历史自觉和文化省思,而且彰显了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历史底蕴和时代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形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爱国观的彰显与体认,又承袭与赓续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同时也聚焦与解答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现实境遇。其内涵要义主要包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鲜明主题,以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内生特质,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核心要义,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国际视野。其独特价值在于融合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当代爱国主义的元素,铸牢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根基,凸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世界。
对于女性题材而言,“大女主戏”的“硬伤”在于过度迎合观众娱乐趣味和猎奇心理。古装、宫斗、仙侠等偶像化包装“异化”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命体验,但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并未触及导致这种“异化”的深层社会根源。与当下许多塑造“大女主”类型的剧作不同,许鞍华将镜头聚焦到社会边缘的女性,并通过表现她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女性话语。许鞍华从失常的两性关系、刻画“单身老女人”的生存处境以及表现女性所受的不公平对待及其反抗精神等方面对“女性奥秘”论进行了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