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历史概念的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重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对具体的历史概念解读,
  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分析历史概念的重要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课堂教学
  新课改进行了多年,我们在"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教科书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对
  具体的历史概念要么随意解读一番,要么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然而,有些被忽视的概念无
  论是对澄清历史得出结论、连接历史事件的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内容等都大有裨益。下面
  我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中的几个概念为例,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历史概念的重要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价值的
  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
  民主是热门话题。可有人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就有了民主,言外之意,现在提出民主是多余
  的。
  其实,中国几千年文明史里根本就没有民主,而且中国古代社会也根本产生不了民主。
  不错,25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过"仁政"的思想,后来孟子也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
  当时是具有革命性质的先进思想,是贵族领主制社会进入集权官僚制社会经济结果在上层建筑里的反映,
  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数量很大却占地很少的小生产者自由民即农民说话(而在之前的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
  具,根本没有人的基本权利)。
  然而,这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的要害是让统治者懂得"民"在巩固统治中的作
  用,使之理解"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唐太宗);它的核心是对民进行驯化、软化、奴化。明确提出只有
  "为民着想"、"为民作主",民才能"安分守己",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几千年来,魏征、包拯、海瑞这些
  清官被推崇备至;"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就成了为官者的最高境
  界。民本思想的极致,是期盼救世主的出现;而其主体——"民",却始终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民主,质言之,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它最早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出
  现。经商者四处流动,他们不仅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而且成了社会经济的主流,为自己的经济利益着想
  ,他们在国家政权里面必须有各种各样的民主权利。民主思想是进口货,只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后才吹入中
  国。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除了鼓励知识分子做官外,别的就什么也不重视了,尤其不重视自然科学,更不鼓
  励商品经济,"重农抑商"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种田万万年"的思想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而知识分子
  也只想做官,"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有
  什么比做官更合算呢?世世代代固守在土地上的小生产者农民,只盼当个顺民,聊以糊口,当然信息闭塞
  ;而知识分子又只想忠于朝廷,"治国平天下",加上"三纲五常"的机制将其严密地控制着,他们作为社会
  个体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还能产生出来表现出来吗?
  民本,是为民作主;民主,是人民作主。前者是主"民";后者是"民"主。要害是主体不同,不可颠倒
  。民本,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民主,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来路不同,不能混淆。
  二、"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有二:一是分散,一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用来自己消费,不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小
  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
  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
  形式。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内涵不同。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耕农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单位包括多个
  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但是庄园主并不一定是生产者。
  第二,土地所有制基礎不同。
  小农经济赖以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自然经济一般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封建社会
  中,自己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称为自耕农,但基于封建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
  展,自耕农逐渐减少。
  第三,社会环境不同。
  小农经济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故有封建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类
  型;自然经济学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它与商品经济是根
  本对立的。
  第四,虽和商品经济共存但性质不同。
  小农经济可以和商品经济相联系,甚至可以说小农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经济与商品经
  济是根本对立的,自然经济的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当然,二者还是有一些联系的
  ,如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和特点,都以土地所有制为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等。
  上述二对历史概念不是"不起眼"的"细节"问题,也不是教学中"可讲可不讲"的知识,如何处理与分析
  体现了历史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因而准确的概念教学和深度解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历史教学不
  在于记住大量事实和结论,必须承担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概念教学的意识。
其他文献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等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涉及《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在课程实验中构建仿真实验环节,通过
【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  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  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使提问有效,教师就要深化对历史教材  的理解,在备课前充分运用教材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设置  有效问题呢?根
期刊
学位
学位
【摘要】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它是地  理知识点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它是地理学科的独有语言,是各种地理知识的载体。如果在教  学中地图的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运用  地图是一种内容丰富,地形清晰,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学
【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  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  步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  题的一些方法。"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地图  地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规范(实验)》把"关注学生情感,进步人文素养"作为  教育教学的根本理念之一,將培育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的,请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情感教  学形式,注重情感要素,充沛应用情感要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过程,进步教学效果,从  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历史情感教学历史课堂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  方式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课程目标课程理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不仅是为了满足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同时也有利于当前的地理教学由"以教师为中
【摘要】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  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究,敢于实  践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独立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  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