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行手术探查的56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小肠镜诊断结果与术中检查所见加以比较,并随访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54例(96%)经术前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其中53例(95%)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4例定性诊断不一致,1例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间质瘤是本组患者中导致小肠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治疗中的经验及与开腹手术比较的优越性.方法 对2002-2006年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4例行开腹冗长结肠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拖出冗长结肠切除术,7例经腹腔镜辅助冗长结肠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个月~2年,2例排便频繁,2~4次/d,6个月后渐恢复正常;10例恢复良好,排便1~2次/d,术前症
期刊
对肿瘤起源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典的肿瘤细胞起源学说认为肿瘤起源于正常细胞,发生突变后成为肿瘤细胞,并具有无限复制能力,呈相对无止境生长。
期刊
患者女,50岁,2年前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大小为12 cm×7 cm,CT诊断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当地医院行TAE治疗,疗效不佳,随病程的延长患者半年前出现腹部胀痛,腹部进行性增大,体重进行性减轻.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腹部可触及下界平脐、左界达左锁骨中线的肿块,大小为32 cm×17 cm,活动度差.既往无肝病病史,无高脂血症史,其他部位无脂肪瘤病史,否认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史,家族中无肝脏
期刊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IPM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但与同样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不同,IPMT有着较好的预后.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4例能够分泌黏液的胰腺癌,此后又有多例相同的报道,由于当时对本病的认识不清,在形态上和影像学上
期刊
目的 研究血管形成抑制剂3TSR在体内外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比较对照组、3TSR、键择(Gem)和3TSR+Gem组对胰腺癌MIAPaCa-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裸鼠原位移植瘤肿瘤体积、细胞增殖指数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时3TSR对胰腺癌细胞无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而Gem对胰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但3TSR与Ge
梗阻性黄疸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导致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有抑制多种水解酶活性,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研究探讨UTI在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期刊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原位肝移植术后有6例门静脉并发症(3.5%),门静脉狭窄发生率为1.2%,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且术前3例有门静脉血栓,3例有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史.2例患者成功放置血管内支架,3例患者行套扎术或硬化剂治疗后好转出院,6例中无1例死亡.结论 术前存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和门静脉血栓是门
患者女,61岁.因间断腹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加重5 d住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发作时呈持续性胀痛,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血性液或蛔虫,不伴发热.
期刊
供肝短缺是当今制约临床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问题.临床上经常遇到脂肪肝供体、高龄供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供体、冷缺血时限较长等边缘供肝(marginal donor)问题.我们就近年来国外有关边缘供肝在临床肝移植的应用及效果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总体上说边缘供肝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疗效确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