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途径探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wl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强调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等。文章结合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欧洲西部;畜牧业;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课堂的深度教学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必要途径。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的教学内容为区域地理。其中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学习重难点。区域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严谨的逻辑关系,此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将深度教学的教学理念引入区域“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教学课堂,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案例背景
  “现代化的畜牧业”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初中地理(人教版 七下)“欧洲西部”一节的内容。课标对这一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是“运用图表地形图,归纳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由于本知识点非常重要,所以笔者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搜集了很多关于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概况的资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授课过程如下:以欧洲西部人民喜欢食用乳畜产品和欧洲西部不同国家的辽阔牧场为切入点,引出该地区畜牧业发达。继而分析影响该地畜牧业发达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结论为:欧洲西部自然条件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因而畜牧业比较发达。鉴于本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图片、文字、视频等教学手段应有尽有,学生配合良好,所以笔者一度认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已经到位。然而在课后的反馈练习中,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分不清畜牧业和乳畜业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正确且全面分析该地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笔者才意识到原来一度自以为还不错的课堂根本就是粗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深度不够、逻辑性不强,导致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此知识点。找到失败的原因之后,笔者重新备课,让“深度教学”走进地理课堂。
  二、教学案例发生过程
  经过反思、重新备课,新的教学过程如下。
  (1)出示早晨预定的牛奶、酸牛奶图片。提问:南京周边没有大型草场,这些乳畜产品从何而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南京周边虽然没有大型牧场,但是南京作为大城市人口众多,对新鲜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南京周边有小型牧场,对奶牛进行人工喂养,以生产城市所需的新鲜乳畜产品。
  (2)出示南京周边光明乳业生产基地图片、中国内蒙古草原上牛羊成群的图片。提问:这两者都属于畜牧业,有何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两者都属于畜牧业范畴。然而前者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以提供牛奶等乳产品为主,这种被称为“乳畜业”。后者主要分布在大草原,产品不仅有牛奶等乳产品,还包括牛羊肉等畜产品,范畴更广。
  (3)出示欧洲西部大牧场图、餐桌上的牛奶、奶酪、牛羊肉等产品的图片以及英、法、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例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
  (4)分析影响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如图1所示。
  (5)课堂检测。学生在新课堂中,思维高度集中,发言踊跃,知识理解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三、对于深度教学的思考
  1.重视思维教学,加强学习内容逻辑性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深度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本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本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性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地理逻辑思维。挖掘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深度教学课堂的要求,教师把握好这一点,是实现深度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为例,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如何?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又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这就是本节的逻辑结构(图2), 教师要慢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
  本节课的教育价值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影响当地农业生产,要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类型。农业类型的发展进而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这是基本的地理思想,是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研究学习条件,保证学习情境合理性
  知识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知识的学习也要在合适的情境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特性。力求做到与课堂的自然融合,给学生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及适当的探究空间。笔者针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情境。
  3.提炼课堂问题,确保学习过程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高质量的课堂问题源自于教学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出的。清晰且具有逻辑性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构架。笔者针对“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问题。
  4.了解教学对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學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性,要以了解学生的状况为主,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大体的生活环境等。激发学生主动性,还需要结合知识属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谈论法等,都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方式。以本节课为例,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条件,可采取小组合作法、读图探究法、谈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谈论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这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 教材 教法,2011,31(5):12-17.
其他文献
瑞士地处欧洲中部内陆,地形崎岖,被称为“欧洲屋脊”。雄伟的雪山、如茵的草地、湍急的河流及碧蓝的湖泊,使瑞士获得了“世界公园”的美誉。瑞士土壤贫瘠,自然资源贫乏,却养育了幸福指数极高的国民。瑞士不仅在空气质量、水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评估名列世界前茅,而且在经济指标、社会公平、诚信度等方面评估也一直领先。对瑞士而言,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就能带来金山银山。  一、全力保护生态环境  瑞士环境保护的成就
摘 要: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考试要求,是高中地理试题命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论述“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试题命制中落实的三大策略,即在主题立意中体现德育、在情境素材中引导体美劳教育、在问题创设中立足智育。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地理;试题命制  2020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出版发行,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强调高考必须坚
摘 要:自2003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梳理了自2003年以来该领域在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上发表的文献。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当前处于核心素养引领、突出学科育人价值的阶段;信息化理念普及整体较好,拥有高水平师范院校的地区研究成果显著。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在湖北新冠疫情期间黑龙江省为疫区捐赠大量大米的新闻事实,呈现当前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图不一致的矛盾情境。通过查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对矛盾情境的形成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延伸出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区位因素  湖北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功能定位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引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之方向。文章从“核心价值、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实践、问题情境”等角度详细剖析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期找出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地理试题;教学导向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
摘 要:思维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知方法,学生通过掌握思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建立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模型。文章以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第37题为例,从思维建模内涵与意义、运用思维建模化解综合题难题的方法和教学启示三个方面進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思维建模进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有效应对地理综合题难题。  关键词:思维建模;高考;地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生物课程研究机构(BSCS)首次提出5E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吸引为前提,迁移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促进知识的建构,并获得能力提升。5E教学模式既可用于总课程,也可用于学科课程或具体课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科教学实践是目前我国5E教学模式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借助微信公眾号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推送信息,开展地理网络教研交流活动,和地理教师一起分享教学经验,更新育人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网络研修;实践探索  目前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Geography-yu”微信公众号由我校于吉海老师创建。平台依托县域内优秀的地理教师资源(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学地
摘 要:网课以可视性、灵活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文章依托“优酷”录播与“问卷星”双平台尝试混合教学,以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实施,并总结其特色。  关键词:优酷;问卷星;混合式教学;  一、设计背景  “优酷”基于视频平台,有合制、自制、自频道、直播、录播、VR等多样化形态;“问卷星”是网络问卷调查评测平台,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大量教育平台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