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险峰 ——《尘埃落定》英译本隐喻翻译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著名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英译本在译入语市场的接受度和欢迎度很高,本文以英译本的隐喻翻译为视角,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策略,尝试探索译者如何翻译隐喻,从而探讨译者的翻译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离着一年级还剩一个月时,我接手了现在这个班级。作为传说中的“后妈”班主任,我需要更多的陪伴与相处,更用心的观察与交流,尽快与这45位同学从陌生逐渐熟悉。刚接手时,我发现这个班的班长与团支书竟是同一个同学,为了更好地分工协作,组织起班级各项工作,经过任课老师的推荐和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选择了小A担任代理团支书。小A是一位文静踏实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自我管理能力强,性格温和,在班里人缘也很不错,因此
期刊
摘 要:贾平凹与哈代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环境里,但在创作思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只出现在二人特定时期的作品中,个人认为这种相似性恰恰源于文人在时代特质上的共通性。本文以女性观为切入点,探讨贾平凹与哈代的思想发展相似性,由此梳理文人思想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贾平凹;托马斯·哈代;女性观;文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雷默在《飘雪的冬天》中通过一位老人的葬礼,观照亲族邻里的情绪变化。借助这样一群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所表现出来的“钝感”的性格特征。穿过麻木迟钝的表象而瞥见隐藏之后的情感涌动,触碰到每个人内心最敏感的触须,呈現出生活本来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钝感”;弱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钝感
期刊
本实验试图建立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的方法,用于临床检测Jo-1抗体,提高我国Jo-1抗体临床血清检测水平,促进我国PM/DM诊治水平的提高。 研究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简便、廉
摘 要:《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笔者通过大量查阅发现,以往对《穆》的解读主要集中在其意象、文化、人物等层面上,而本文笔者将从众多母题中的“难婚”母题出发,通过对《穆》中“难婚”母题的分层检视,力求从新的视角探究《穆》爱情悲剧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难婚”母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
在长篇小说《北上》中,徐则臣实现了时代感与历史感的完美融合.小说以针脚绵密的真实细节与饱满真诚的情感交织建构起百年的京杭运河史,五大家族(谢、邵、周、孙、马)之间的
摘 要:《伤逝》以五四运动为社会背景,描述了启蒙者—涓生与被启蒙者—子君之间的恋爱悲剧,从启蒙背景之下青年男女对爱情与自由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当时新青年自身的矛盾心理,小说中的爱与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爱在无爱的人间灭亡,自由亦被不自由的社会羁绊,由此,“伤逝”才成为这一时期爱情悲剧的典型。  关键词:伤逝;启蒙;爱;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报告文学自新文学诞生起就以其即时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屹立于文学之林,并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政治宣传的作用。近年来以《人民文学》开非虚构文学专栏为起始,非虚构文学这一外来概念成为了文学界不可忽视的一隅。本文将非虚构文学与传统报告文学进行比较并探讨二者的真实性特征。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报告文学;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虚拟现实艺术审美转型与学理建设研究”(编号:2018qn57)阶段性成果。  摘 要:微博客文学在网际写作生成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美学价值悖论问题,这同时体现了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微博客文学发展的可塑性。基于艺术审美价值原点探究其悖论关系成因,正视这些矛盾问题存在的合理性,揭示问题的文化基点和交互协调性,是解决对微博客写作的文学性审美与人
摘 要:朦胧诗这一诗歌体裁的形成,具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也正如此,朦胧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朦胧诗是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朦胧诗极大地扩大了自身的受众基础;其次朦胧诗是对现代派文学创作方法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当时的改革开放环境之下,大量的国外文学传播到国内,从而影响到了那个时期的诗人群体,因而在其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以朦胧诗的形式探明了我国文学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