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写作核心素养的交际语境写作评价框架r——以《谏太宗十思疏》言说分析为例

来源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驱动学科评价体系的变革.交际语境写作的评价,目前语文教育领域的相关讨论还较少.文章立足写作核心素养,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初步设计出了交际语境写作评价框架.教师可以据此评估学生交际写作的关键能力,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策略并在考试中给学生评分.学生可据此反思自己在交际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然后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并对作品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其他文献
学校实施“五育”并举,要扭转唯分数论,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相互融合,改变单一的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融入式元理解教学是“元认知”这个概念拓展到教育领域而来的,指的是将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旨在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意识和掌控.ARCS动机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即注意度、切身性、自信息和满足感.在融入式元理解教学过程中,辅以ARCS动机模型为指导基础,从这些维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阅读水平以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急需减负提质的对策.文章立足教学实践,提出搭建教学情境运用和合作团队组建的探研平台,有效设计探研问题,力促探研推进等依“探研”促“减负提质”的“三大”着力点.
SOLO分类理论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文章以SOLO分类理论为支撑,以学生的思维起点着手,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过程、评价等环节进行探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历经131周年,栉风沐雨、育人不辍,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全校以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候选学校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办学思路,“正德培青”,完善学校治理蓝图和文化的构建,构建大爱校园,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构建远航特色课程群,回应社会关切,在指导学生理性成长的同时,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语文课程内容是一种新的探索,不过,目前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因为没有具体的任务而实际上只是主题群或领域群.通过从历史发展、中西比较、语文教学三个角度考察认为,如果仅有“任务群”(学习领域、主题)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语文课程内容变得虚无且无法实施;如果仅有语文学习任务而没有核心语文知识支撑,将会使语文教学变得盲目和低效.鉴于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对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路径中,可尝试将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型”课程内容和具有相对不确定性的“项目型”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
为加强方形长杨木结构的力学性能,在杨木结构上铺贴了碳纤维布来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调整不同的碳纤维布铺贴方式:延杨木结构全长满铺;延杨木结构间隔一块铺碳纤维布;延杨木结构间隔三块铺碳纤维布,来分析三种试验方案对杨木结构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长度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1)当铺碳纤维布后能够使得杨木结构处于三向受压的状态,从而提高杨木结构的抗压强度.(2)当铺碳纤维布后能够与杨木结构共同承受拉力,从而提高杨木结构整体的抗拉强度.(3)随着碳纤维布的铺贴数量越多,杨木结构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长度
绘画艺术的本质是空间与思想、情感、视觉的有机融合,是精神与物质的合而为一,是人文传统与文化语境的系统综合.而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是画家审美情趣、思想理念及人文情怀的载体,是艺术传达与思想表达的媒介,所以说,空间营造在山水画艺术中拥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章结合山水画的空间理念,探析山水画空间营造的理念、思想及技法.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学习的载体.阶梯式题组便是一个较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载体,它是由从简单到综合、从易到难形成梯度的几个问题或习题组成的一个题组.教师通过阶梯式题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觉尝试练习,主动听课思考,实现学生顺利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目标.
实验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数学焦虑问卷以及自编数学测验,旨在探讨考察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实验剔除无效数据后,共有141位福州某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该学校高一女生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她们的数学焦虑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数学成绩;(2)数学焦虑在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数学成绩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过程效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