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
  城市的老人是一道風景。公园、广场、小巷、湖边,到处都有他们唱戏、跳舞、垂钓、下棋,抑或是打太极的身影。
  晨起出门,公交是不能搭乘的,也得亏我这两年自由些许,不用赶着早高峰去某个固定的场所,但那种挤公交的经历还是有过的。刚来西安时,在某协会负责杂志办刊的工作,朝九晚五,自然便需要早起,偏我居住之地,离地铁尚有一段距离。车是不愿意开的,且不说车技一般,开了也麻烦,恰好楼下就有趟公交直达上班的协会,偏偏是连等几趟都挤不上去,至于其中原因,大概早起出过门的人都知道。老人们早就成行成堆,不是去超市,就是去公园,眼看着车来了,大爷大妈们犹如潮水一般就涌了上去,我这种不爱抢不爱挤的性格,看到这架势,便乖乖地躲在了一旁。所以,往往是到了单位都卡着点,或者已然迟到了。
  那个时候特别佩服老人们挤公交的能力,但对于他们的生活,却知之甚少,直到有次闲暇,跟随他们在公园下了车,犹如窃密者一般,偷偷地窥探着他们的生活,想要知道,城里的老人,究竟在忙活些什么。
  一到公园,还真是热闹,原来这里有许多大爷大妈们聚集的地方,大概也是按照不同的喜好,早就结成了团体,这儿一堆跳舞的,那儿一堆唱戏的,还有一堆凑在一起,手里拿着一些文件,嘀嘀咕咕不知道在研究些什么。待走近了才知晓,原来都是来给儿女找对象的,这手上拿的,跟前的花坛上摆的,都是儿女们的资料,原本想着细细地观察一会儿,不料被当成了也来找对象的单身丫头,便只能逃之夭夭了。心里却一阵阵地难过起来,老人们辛苦一辈子,到了,却还是要为孩子操着心,怕是等孩子结了婚,又过上了带孙子的生活了。
  要说起来,城里的老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本就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待老了,退休了,拿着工资,乐乐呵呵在公园跳跳舞,在路边下下棋,有文化的则在家看书习字,也有那么些个喜爱音乐的,闲暇时在公园拉个二胡,吹个唢呐,那么些个喜爱武术的,打打太极、舞舞剑也是有的。只不过都有一点相通之处,到了下午,都得卡着点去接孙子放学,回去的时候顺便逛个菜市场,买个菜,给下班的儿女和放学回来的孙子备一桌美食。夏天的时候或许吃过饭还能出去转一会儿,冬天,大都收拾收拾也就睡了,当然也见过一些老人,在洗涮完之后还得出去遛狗,这狗是儿女养的,儿女却只管逗狗儿,至于洗澡、喂食、遛狗之事便成了老人家的工作。
  城里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是从农村来给儿女带孩子的,这些生在农家长在田野的老人,一辈子无拘无束,扎根在黄土地上,看惯了广袤的天地,住惯了带院落的房子,也呼吸惯了新鲜的空气。到了城里,窝在那么个小房子中,大都是不习惯的,所以有些老人待一待,就嚷嚷着要回去,有些实在是孙子年幼,儿女工作忙,便只能帮忙带着。他们大多也都有自己的小团体,闲暇时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谁家的媳妇儿懒啦,谁家的媳妇儿厉害啦,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起初,我是最喜欢看城里街边的老人们下象棋的,大约是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坚守在路边,一年如一日,所以,我总是充满着好奇。有时候,明显着那雨越下越大,路上的行人都打着伞匆匆而过,他们却好似完全不知一般,坐在雨里,继续棋盘上的征战,每每这时,我都要感慨一番。直到有次听其中一老人说,从早起出门,到晚上八点,一口饭都没吃,一直坐在这众人围挡的棋桌边时,我终是被他们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了。
  城里的老人但凡能自理的,大都还有些喜好,有次去公园闲转,遇一八十九岁的爷爷,正提着水桶,拿着毛笔在地上写字,见我观察,便主动过来解说。老人逻辑清晰,耳聪目明,闲话中跟我讲述着他每日的生活,早起写字四小时,回家用餐、午休,傍晚时分是跳舞时间,也是多少年如一日,日日坚持。看着他精神抖擞的样貌,和孩子一样开心地给我讲述生活的状态,以及劝诫我好好习字的言语,我也不禁喜悦起来。老人不知,长安城的书法名家,我亦结交不少,古人的碑帖,我亦在临摹,所以嘱咐我将他的字拍下来,回去照着写,写好后,再时常拿来让他指点。我欣然允诺,因为我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满足和肯定,有人观赏他的字,有人崇拜他,他亦开心。
  老人说,他的孙子,最小的如今都已四十多。所以,该是很少有人会听他讲述年轻时候的故事,很少有人,会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写出来的字,再听他讲述那些字的奥秘吧,那么,我愿意做那个人。
  后来的后来,我们愉快地跟彼此说了再见,又约定了过些时日,我拿着我写的字,到公园寻他,他则给我指点一二。八十九岁,多么好的生活,我想。不像我工作室楼下,那一对卖字的老夫妻,看着也有七十多岁。日日将自己的书画作品,摆在路边,每每经过,都要想,多少人一生,被文艺的梦害了,到老,坐着轮椅,还要上街去叫卖自己的心血。有时候一条路走不下去,或许只把它当成乐趣,也是好的。
  从公园离去的时候路遇一老人摆摊卖红豆,观察了半天,却无人问津,于是走上前,询问了价钱,拿走了三袋,天怪冷的,他也该早点回家了。
  城市的老人,大抵,还是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的。当然,这说的是身体硬朗的老人,还有一部分老人,早已到了耄耋之年,除了口齿不清外,走起路来更是步履蹒跚,这样的老人,除非有儿女愿意日日推个轮椅带出去散心,否则,便也只能空对着窗外叹气了。恰恰城里人独居一室,都不愿和邻居多来往,所以那些个儿女忙碌些的,将失去老伴的父母安置在家中,有的尚且雇个保姆,稍微能自己做饭的,保姆便不必了。这样一来,一些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无人知晓的事件便频频发生,这样的新闻看多了,感慨一番,也便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有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老人,待孙子长大些许后,又坚持回了农村,还有些生活实在不能自理的,则被送到了——养老院。
  养老院
  养老院里的老人,是一盏灯,等待着熄灭。
  电影《飞越老人院》中,坐着轮椅也要跟着几位老人一起出逃,去天津参加表演,看看外面的天空的老林,起初,我们觉得他像孩子般淘气。后来,对着追上来的院长,他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无儿无女的他,在老人院七八年,眼看着自己的老伙计们一个一个离去,望着紧锁的大门,和加了防护的窗户,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每天都无所事事。   张扬导演的《飞越老人院》,影片一开始,先用镜头向我们展示或者说是介绍了养老院中的一个个状况百出的老人,我们的目光随着镜头看到了大把大把吃药的老人、坐轮椅的老人、脑溢血后遗症的老人、洗假牙的、拄拐杖的、酗酒的、失忆的、暮气沉沉晒太阳的……
  当然,到了节假日,也会有爱心人士来探望他们。这个时候他们便会被要求穿戴整齐,笑着看学生为他们唱歌,接过企业家送过来的红包,可当这些人走了之后,谁又能真正了解这一个个老人。他们似乎,都有难言之隐,有的因为穷,儿女们从来不会探望,有的虽然有钱,却疯疯癫癫,痴痴傻傻。像被绑在床上的老金,相信年轻时,也是叱咤风云,而今却每每在半夜做梦哭喊,嚷着不会将房子和钱分给儿女任何一人,其中原因,不用猜也能知晓。
  曾听人说,养老院的窗户都是加了防护的,为的是防止老人跳楼,而这样的事例,其实数不胜数。电影中的老葛,在老伴去世后无处可去,便来到老人院找寻曾经多年的兄弟,而后跟他一起挤在老人院的床上。当他半夜发现自己有了大便失禁的情况时,那种紧张,怯懦,偷偷地用纸去擦,偷偷地去洗床单,后来鼓起勇气将床单挂在窗户上准备上吊的行径,实在是令人心痛。相信一生干净体面,好强优秀之人,最受不了这突然而来的老去,和那老了连一张床都没有的悲凉。
  当然,更多选择跳楼或者说上吊的老人,可能要么是受不了身体的病痛,要么是受不了那种孤寒。儿女们忙忙碌碌,似乎总是无暇顾及他们,而他们,年轻时,哪一个不是意气奋发,哪一个不是健步如飞,哪一个,不是辛辛苦苦拉扯儿女长大?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爺爷,被护工脱光了拿刷子去刷洗身体。显然,老人家是不愿意的,但护工,用强硬粗暴的方式,将他,如同一坨没有生命的肉一般,随意地翻转、刷洗,那种场景,我震撼不已。
  当然,我也曾去过养老院,如今想来,却是惭愧。我跟那些打着爱心公益名号的人一样,来到养老院,自以为为他们送去一些东西,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梳梳头,换洗换洗衣裳,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大的关怀了。如今想来,我们那种种行径,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虚荣之心。
  “看,我是个有爱心的人”,无非就是,为自己的脸上贴点儿金罢了。
  曾经也在养老院碰到过这样一个老人,她明明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被家人送到养老院后,却出逃了多次,每次,都是在几日之后,被找寻的人在她家门口找到。人们不知道她在逃离出去后,经受了多少磨难,只见她衣衫褴褛,胆小无助的躲在家门口,那样子,跟小时候突然与父母走丢的我们一般怯懦,令人心疼。后来,但凡这位老人再出逃,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便去她家门口候着,不管几日,准能等到她。
  我即使忘了全世界,却依旧能记得回家的路,因为那里,有我们全家人的欢笑和记忆,这便是她,一个可爱又可怜的老人。
  后来,见到她之后,我总喜欢默默地在一边观察,她像个孩子一般,由护工陪着,一遍遍地教她认各种蔬菜,可是转眼,她又会将胡萝卜和苦瓜搞混。突然想起我们小时候,父母一遍遍教我们认东西的场景来,如今,我也在一遍遍地教着我的孩子,耐心地为他解答各种疑惑,可有一天,当我老到需要他为我解惑时,他又是否会如我一般耐心呢?
  养老院的老人,看似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的丰富多彩,饭菜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夜里有人查房,白天有人催促着吃药,头发长了有人来剪,身上脏了有护工帮洗。甚至于时常有爱心人士,来为他们送上温暖,殊不知,那被褥是三天两头被拆洗,那头发是一拨一拨来抢着梳,也难为老人们,还要陪着我们这些爱心人士演戏。内心许是早已厌烦了,脸上还要堆砌着笑容,想来如若是我,将来住在了养老院,是断不喜欢被人整日这样打扰的。
  后来,我听说那位得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去世了,很难过。因为在外采风的原因,没有能赶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加上这几年,事情繁多,去养老院的次数少了,那些以前认识的老人,也便慢慢失去了联系。中秋的时候,带着孩子,又去了一趟,发现曾经熟悉的养老院,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曾经熟识的那些老人,已经陆陆续续,离世了好几个。唯有那院内的梧桐,依旧生长的茂盛,好似不知,在它身下纳凉的人,早已换了一拨又一拨。
  临走时,已是黄昏,老人们陆陆续续回了房间,眼看着一间间屋子的灯亮了起来,我则在梧桐树下伫立良久,望着天空难得清晰的圆月,望着他们屋内那星星点点的灯光。孩子突然指着身旁飞过的一只金牛说:“妈妈,那是什么?”我笑了,望了望他,我知道,他即将需要一场耐心的解答,我也知道,过不久,这养老院的灯,又会熄灭几盏。
其他文献
与先生談论秦岭  我在一首诗里说:秦岭是一头牛  先生在一本书里说:秦岭是条龙  一次,我和先生在他的老家  又谈到此话  他家门前的笔架山上,几朵云  仿佛秦岭的专职文案  住在这儿和来过这儿的人,说过的话  似乎都有卷宗可查  天呐,这可了得  我一无名之辈,可以乱弹琴  先生却少了写书时的潇洒  出口格外谨慎  我们的谈论,很快得到秦岭回应——  一声惊雷,像龙吟  又一声闷雷,像牛的哞叫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在每晚的睡眠中都会做上三五个梦。而在文学作品中,梦也同样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最为早期的文本中,我们就已经可以寻见梦的踪影。苏美尔文明的《吉尔伽美什诗史》中有着三个至关重要的梦,古希腊文明的《奥德赛》中佩涅罗佩为归来的奥德修斯讲述自己的梦境,希伯来文明的《旧约》中记录着约瑟夫为法老解梦的故事,古印度的《吠陀》中有关于梦的知识的记载,而中国的《诗经·小雅》中也出现了梦。  梦是艺
期刊
慢镜头  电视中奔跑的野牛  戏演得比人还好  一头老牛,也许曾经的头牛  被众多野牛挤搡出队列  成为尾随多日的狮群猎物  老牛睁大眼睛  看狮子掏出自己肺腑  绝望地望着过去的伙伴  以及妻儿子女  扬尘而去。最后在泪光中  随落日慢慢倒下  其中慢镜头,应为摄影师  有意加快了拍摄频率  反衬此时野牛群飞奔  在家中看雨  雨打在雨棚上,噼噼啪啪……  雨打在我脸上  痛是另一种温度,天气开
期刊
萧瑟秋风拍打着窗户,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撩开窗帘发现,室外昏黄的灯光下细雨蒙蒙。天色还尚早,人已无睡意,我便决定去上班。  沿途氤氲缭绕,落叶飘零,偶有雄鸡引吭高歌、蟋蟀浅酌低吟,给寂静的黎明平添了些许诗韵,使人仿佛置身于空山之中。突然听见一声云雀歌唱,又像望见茫茫碧海,忽然看到一片白帆远航。秋日的早晨,聆听这大自然的美妙之音,观赏着平时不曾留意的景致,心中萌发出一种别样的悠然和惬意。  车在行进,
期刊
快到八月十五了,小小的县城开始变得繁忙起来。这是继春节、清明两个节日后,又一个重要的节日。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吃月饼。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一进七月份,满街打饼子的土炉就开始烤制月饼,这里的月饼有个独特的名字——空心糖饼。除了平时的摊位,这个月,不论是主街道还是巷道旮旯,都会平添出一个个土炉,土炉旁站着一个穿着蓝褂的男人,土炉里的火苗吐着丝丝的蓝舌头,旁边坐着一个或者几个包糖饼的女人,她们手里团转着
期刊
谈及夜  原谅我以镰刀的弧度划破屋顶升起的  炊烟,将暴力与低俗的谶语刻在手柄镜里  夜黑得真实,在凹凸有致的曲线中对抗  狄安娜制定的规则,像一封未署名的情书  瞧,村口那条河又被墨蓝色的星空所捕获  月亮抖了抖,和乌鳢在河底咀嚼成年的  树桩,它唇上的剪影是夜残缺的一部分  夜冷得寂寞,在象征平等的田字格内写出  我不愿谈及的形容词:寒舍、孤灯、空碗  浪子,它以动荡的时钟提醒我——  你的心
期刊
中秋节给故乡的亲友们发祝福时,看见通讯录的分类下有一个很是陌生的名字:党红军。我回忆了许久,却仍然没能想起这个名字的主人是谁,就向父亲询问。  “还能是谁?就是侯九。”  原来是他!侯九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我与他虽然许久未见,但谈及故乡的人,他却是和我很熟识的。我想着他那瘦弱的身形,继而又想起他那有别于故乡其他人的言行,又联想起其他人对其的评说,忽然间觉得有为他写些什么的必要了。  侯
期刊
随着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引发的全民阅读热潮, “魔幻文学”瞬间就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这种本身源于欧洲绘画特有的名词。1954年被学者安赫尔·弗洛雷首次命名为当代拉美小说类别之后,这一名称及其创作的方式,便迅速在文坛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种浪漫与现实结合的手法,将寓言、神话、荒诞等等的技巧都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批判和讽刺现实的目的,特殊的创作模式,几十年来更是经久不衰。 
期刊
我始终都坚信,自己的前世,一定是位见多识广的行者,不然我今生很难虚构出这么多不同的故事,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写在纸上的这些段落,到底有没有存在的理由。也一直都困惑着,这些鲜活的人物,我该进行怎么样地描述。  那些读来伟大的作品,往往能带给读者特别难忘的情感,无论这些感情是好是坏,至少他们都在一瞬间,唤醒了你体内相似的渴望,于是,我开始按照很多前人踏过的脚印,去发现某种成功的“捷径”,为了达到这种所
期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必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我就在想,月亮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去看,真的是一样的吗,我想可能不是,那要不然,怎么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呢?可能,故乡的月亮就要亮一些。  每年都要回老家过中秋,在我上高中之前。那时的中秋节啊,是除了春节之外我最期待的节日。每当那天,爷爷会穿过屋后的一片竹林,走下一级一级的台阶,去河边打上一桶水。然后爷爷便用葫芦瓢一勺一勺地舀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