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中的“他们”指谁?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上海卷A组选择题第7题是这样的: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答案:D.义和团。
  这段材料来源于时任直隶怀来县知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只省略了一句:“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仔细研读,从“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可以看出,慈禧说的是1900年6~8月攻打使馆这件事,“动气”“火气”字眼反映了慈禧对洋人愤怒,“没阻拦”,但是“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说明了慈禧对攻打使馆的态度。要搞清楚慈禧说的“他们”指的是谁,就要先弄明白攻打使馆的是什么人。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义和团是攻打使馆的主力。其实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北京大学的林华国教授详细考证了当时外国使馆人员的记载与清朝官方文件,得出结论:清军才是攻打使馆的主力。
  当时被围困在使馆内的几位外国驻华公使是这样记载的。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6月20日)下午四时正,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各使馆的有组织的进攻。”“他们为了要打垮及消灭我们作了三个多星期的坚决努力……而这种努力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国政府有组织的部队干的。”
  比利时公使7月25日致驻天津领事密信中说:“直至本月16号,华兵尽力攻击,我等竭力抵敌。”
  美国公使致驻津领事密信中说:“华兵奋击共26日……约计施放炮弹四千有奇,枪弹数万……中国兵死约二千余名。”
  窦纳尔的报告和英国使馆人员朴笛南姆威尔的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反复提到数千清军如何用“大炮”“排枪”猛攻使馆,而提到义和团进攻只有三处。一是6月23日,“数拳匪冲入德国使馆附近的房屋打算放火,被德兵尽执而杀之”。二是6月27日,“美国特遣部队报告说:200名义和拳在中国军队的逼迫下发动进攻,攻击了街道上的工事,但被迫退却”。三是7月初,一名“15岁之童子……直对日本防线而来,手中并无兵器,只拿引火之物及油一瓶”,意欲放火焚烧洋人房屋,途中被打死。
  再来看清朝官方文件的记载。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说:“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7月5日御史郑炳麟奏:“连夜虽枪炮并施而东交民巷洋兵盘踞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克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朱祖谋要保护外国使臣,而郑炳麟则主张杀光使馆人员,把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二人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明显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均默认进攻使馆的是清军。
  在进攻使馆这件事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清军,义和团的力量有限,可以认定,慈禧说的“他们”并非是义和团。那么,是哪些人主张痛创洋人,慈禧不得不加以限制呢?
  从上述朱祖谋和郑炳麟的不同主张,不难看出,对于进攻使馆清政府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当时清廷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以夷制夷,而顽固派则以维护中华传统不动摇为宗旨坚决主张排外。自洋人进驻北京后,各地出现洋人欺压百姓的事,洋务派以维和为准,顽固派以为不能示软应坚决抵制。对于攻打使馆,洋务派唯恐会惹下麻烦,不如把外国公使保护起来,而顽固派则认为不如杀尽,还可灭口。因此,慈禧要阻拦的是顽固派。该题的答案应该是A.顽固派。
  同样一段史料,为什么过去有人认为“他们”是指义和团呢?围攻使馆时除了清军和外国使馆人员双方,没有外人在场。所谓义和团主攻使馆之说并非来自某人的亲眼目睹,而是间接传闻。这与清政府故意散播传闻有关。清政府把攻打使馆说成是义和团的行为,为的是推卸责任,表明自己是在帮助洋人对付义和团。像顽固派主张杀尽使馆人员灭口,也出于此目的。而慈禧与洋务派担心洋人会不依不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没有接纳顽固派的要求。在清政府的导向下,义和团攻打使馆之说在民间传播开,加上义和团一向以灭洋著称,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也相信是义和团干的,更促进了此说的广为流传。后世学者推崇义和团的反帝,对使馆之战的情况未深入考辨,便认为义和团是围攻使馆的主力,导致很长时期以来,过分夸大了义和团反帝的作用。
  命题人不察,袭用传统观念。事实上义和团没有那么多枪炮;使馆区不仅有洋兵,而且还有清兵守卫,义和团根本不可能靠近,更谈不上围攻。清政府对洋人就像材料中慈禧说的,既愤怒又不敢坚决还击,只好对外言称义和团围攻使馆。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加考证,便会得出失真的结论。
  [作者简介]豆艳荣(1978—),女,河南鹤壁人,《历史教学》编辑部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 将对明清士绅生活史的研究引入制度因素或许是克服该领域“碎片化”的途径之一。本文从日常生活出发,勾勒出曾参与抗清运动的侯岐曾家族应对清廷籍没的全过程,期间侯岐曾主要运用私人关系试图免除籍没,这一策略也是乡绅阶层对抗国家制度的特征之一,但在此案中并未明显收效。这说明个体在直面特定制度压力时腾挪空间有限,也显示晚明江南士绅凭借私人关系交通官府、影响国家政策的烜赫局面入清后已趋消逝。  关键词 侯
摘 要 清末新政时期,中央性质的《商务报》在京创刊,被清廷新设商部视作“通下情”的重要举措。其刊载体例与内容文本的多样,正呈现了晚清知识界在因应变局过程中所建构的“商”的相关“知识”面相:朝野对“商务”的认知与“工商”所代表的“文明”价值取向;农、工、商的道德性与知识性在不同层次的传统中得到正名;“商人”形象的流变;“商学”内涵表述的复杂多歧以及对“商道”的颠覆性认知。它们共同指向了商事活动在晚清
摘 要 “上公”一词在平帝元始四年之前并非一种现实的职官制度。平帝元始四年,随着王莽官拜“宰衡”,“上公”得以进入现实制度之中。但由于西汉制度中本无此名号,故而造成了“上公”地位的模糊。这也导致新莽王朝在官位与爵位两个系统中均出现了“上公”之位。这一名号也被更始政权和东汉王朝继承。东汉时期,太傅成为“上公”名号的拥有者。自东汉末年起,“上公”内涵开始出现泛化现象,进而成为历史书写者对三公的一种尊称
摘 要 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来,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南开大学日本史研究事业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既是源自研究者敬业的内在动力,也是依靠科研管理体制、研究资源的筹措与使用、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创新。由此,日本史学科不仅确立和巩固了在学界的研究重镇地位,而且在学科发展的外延式渗透扩张中,进一步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的国别日本研究与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自身亦在与
【摘要】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大肆烧杀劫掠,造成津埠百业凋零,金融业倒闭,银根竭蹶,沙钱充斥,物价腾升,民不聊生。周学熙临危受命创办北洋银元局和天津官银号。此间,他有幸东渡日本专门考察“工商币制”,成为我国较早接受资本主义金融思想的封建官僚之一,也促使他对一手创办的这两个孪生封建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近代资本银行色彩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为整肃津埠及华北金融秩序,恢复和发展民族工商业,
VITAS Healthcare(VITAS医疗集团)是一家总部在迈阿密的临终关怀和病痛缓解护理公司,其12000多名员工分布在14个州,护理着大约19000名患者,该公司历时6年,致力于打造一支使用移动设备开展工作的员工队伍,以及对设备进行管理的统一终端管理(UEM)系统。  利用UEM,IT部门能够远程配置、控制并保护从手机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以及现在的物联网(IoT)设备等各种设
摘 要 清乾隆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得以确立。清朝统治者在经营边疆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利用史书编纂彰显“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受此影响,清代三通馆所修“续三通”与“清三通”在疆域书写中逐渐摒弃了“三通”以九州为纲的体系,改以当朝区划为纲,以彰显盛世幅员之广阔,显示出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六通”疆域书写不仅具有考察地理沿革的学术价值,更有着彰显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
摘 要 自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土地政策的变动,第一次是20世纪初期墨西哥革命以来在拉美各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以来作为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选择巴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债务危机以来出现的无地农民运动和卡多佐实行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分析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模式的不同背景
[关键词]教科研,经验,成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56-05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策略。我国于世纪之交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们北师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在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的指导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历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大潮中。
[摘要]南宋初期,金人越过黄河进犯陕西。随其战略意图转移,鄜延路面临严重危机。在金军强势攻击下,延安府失陷。曲端救援与延安失陷间并无直接关联,王庶本人对敌情懵懂,不善军事,指挥失误,措置不当,以及组织和领导能力欠缺等,理应承担直接与主要责任。延安失陷反映了金军强大压力下南宋地方军政一些突出问题,对随后的陕西抗金事业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宋金战争,曲端,王庶,鄜延路  [中图分类号]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