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上海卷A组选择题第7题是这样的: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答案:D.义和团。
这段材料来源于时任直隶怀来县知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只省略了一句:“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仔细研读,从“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可以看出,慈禧说的是1900年6~8月攻打使馆这件事,“动气”“火气”字眼反映了慈禧对洋人愤怒,“没阻拦”,但是“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说明了慈禧对攻打使馆的态度。要搞清楚慈禧说的“他们”指的是谁,就要先弄明白攻打使馆的是什么人。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义和团是攻打使馆的主力。其实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北京大学的林华国教授详细考证了当时外国使馆人员的记载与清朝官方文件,得出结论:清军才是攻打使馆的主力。
当时被围困在使馆内的几位外国驻华公使是这样记载的。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6月20日)下午四时正,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各使馆的有组织的进攻。”“他们为了要打垮及消灭我们作了三个多星期的坚决努力……而这种努力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国政府有组织的部队干的。”
比利时公使7月25日致驻天津领事密信中说:“直至本月16号,华兵尽力攻击,我等竭力抵敌。”
美国公使致驻津领事密信中说:“华兵奋击共26日……约计施放炮弹四千有奇,枪弹数万……中国兵死约二千余名。”
窦纳尔的报告和英国使馆人员朴笛南姆威尔的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反复提到数千清军如何用“大炮”“排枪”猛攻使馆,而提到义和团进攻只有三处。一是6月23日,“数拳匪冲入德国使馆附近的房屋打算放火,被德兵尽执而杀之”。二是6月27日,“美国特遣部队报告说:200名义和拳在中国军队的逼迫下发动进攻,攻击了街道上的工事,但被迫退却”。三是7月初,一名“15岁之童子……直对日本防线而来,手中并无兵器,只拿引火之物及油一瓶”,意欲放火焚烧洋人房屋,途中被打死。
再来看清朝官方文件的记载。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说:“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7月5日御史郑炳麟奏:“连夜虽枪炮并施而东交民巷洋兵盘踞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克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朱祖谋要保护外国使臣,而郑炳麟则主张杀光使馆人员,把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二人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明显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均默认进攻使馆的是清军。
在进攻使馆这件事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清军,义和团的力量有限,可以认定,慈禧说的“他们”并非是义和团。那么,是哪些人主张痛创洋人,慈禧不得不加以限制呢?
从上述朱祖谋和郑炳麟的不同主张,不难看出,对于进攻使馆清政府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当时清廷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以夷制夷,而顽固派则以维护中华传统不动摇为宗旨坚决主张排外。自洋人进驻北京后,各地出现洋人欺压百姓的事,洋务派以维和为准,顽固派以为不能示软应坚决抵制。对于攻打使馆,洋务派唯恐会惹下麻烦,不如把外国公使保护起来,而顽固派则认为不如杀尽,还可灭口。因此,慈禧要阻拦的是顽固派。该题的答案应该是A.顽固派。
同样一段史料,为什么过去有人认为“他们”是指义和团呢?围攻使馆时除了清军和外国使馆人员双方,没有外人在场。所谓义和团主攻使馆之说并非来自某人的亲眼目睹,而是间接传闻。这与清政府故意散播传闻有关。清政府把攻打使馆说成是义和团的行为,为的是推卸责任,表明自己是在帮助洋人对付义和团。像顽固派主张杀尽使馆人员灭口,也出于此目的。而慈禧与洋务派担心洋人会不依不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没有接纳顽固派的要求。在清政府的导向下,义和团攻打使馆之说在民间传播开,加上义和团一向以灭洋著称,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也相信是义和团干的,更促进了此说的广为流传。后世学者推崇义和团的反帝,对使馆之战的情况未深入考辨,便认为义和团是围攻使馆的主力,导致很长时期以来,过分夸大了义和团反帝的作用。
命题人不察,袭用传统观念。事实上义和团没有那么多枪炮;使馆区不仅有洋兵,而且还有清兵守卫,义和团根本不可能靠近,更谈不上围攻。清政府对洋人就像材料中慈禧说的,既愤怒又不敢坚决还击,只好对外言称义和团围攻使馆。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加考证,便会得出失真的结论。
[作者简介]豆艳荣(1978—),女,河南鹤壁人,《历史教学》编辑部编辑。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答案:D.义和团。
这段材料来源于时任直隶怀来县知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只省略了一句:“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都留着余地。”仔细研读,从“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可以看出,慈禧说的是1900年6~8月攻打使馆这件事,“动气”“火气”字眼反映了慈禧对洋人愤怒,“没阻拦”,但是“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说明了慈禧对攻打使馆的态度。要搞清楚慈禧说的“他们”指的是谁,就要先弄明白攻打使馆的是什么人。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义和团是攻打使馆的主力。其实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北京大学的林华国教授详细考证了当时外国使馆人员的记载与清朝官方文件,得出结论:清军才是攻打使馆的主力。
当时被围困在使馆内的几位外国驻华公使是这样记载的。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6月20日)下午四时正,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于是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各使馆的有组织的进攻。”“他们为了要打垮及消灭我们作了三个多星期的坚决努力……而这种努力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国政府有组织的部队干的。”
比利时公使7月25日致驻天津领事密信中说:“直至本月16号,华兵尽力攻击,我等竭力抵敌。”
美国公使致驻津领事密信中说:“华兵奋击共26日……约计施放炮弹四千有奇,枪弹数万……中国兵死约二千余名。”
窦纳尔的报告和英国使馆人员朴笛南姆威尔的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反复提到数千清军如何用“大炮”“排枪”猛攻使馆,而提到义和团进攻只有三处。一是6月23日,“数拳匪冲入德国使馆附近的房屋打算放火,被德兵尽执而杀之”。二是6月27日,“美国特遣部队报告说:200名义和拳在中国军队的逼迫下发动进攻,攻击了街道上的工事,但被迫退却”。三是7月初,一名“15岁之童子……直对日本防线而来,手中并无兵器,只拿引火之物及油一瓶”,意欲放火焚烧洋人房屋,途中被打死。
再来看清朝官方文件的记载。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说:“今官军围攻使馆,数日不解……臣愚以为战事不可不备而使臣不可不保。”7月5日御史郑炳麟奏:“连夜虽枪炮并施而东交民巷洋兵盘踞如故,以待外援。请饬城内武卫各军,克期迅奏肤功,犁庭扫穴,尽戮之以灭洋人之口,将来可尽诿之乱兵、乱民所为,非我所能禁御。”朱祖谋要保护外国使臣,而郑炳麟则主张杀光使馆人员,把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二人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明显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均默认进攻使馆的是清军。
在进攻使馆这件事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清军,义和团的力量有限,可以认定,慈禧说的“他们”并非是义和团。那么,是哪些人主张痛创洋人,慈禧不得不加以限制呢?
从上述朱祖谋和郑炳麟的不同主张,不难看出,对于进攻使馆清政府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当时清廷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以夷制夷,而顽固派则以维护中华传统不动摇为宗旨坚决主张排外。自洋人进驻北京后,各地出现洋人欺压百姓的事,洋务派以维和为准,顽固派以为不能示软应坚决抵制。对于攻打使馆,洋务派唯恐会惹下麻烦,不如把外国公使保护起来,而顽固派则认为不如杀尽,还可灭口。因此,慈禧要阻拦的是顽固派。该题的答案应该是A.顽固派。
同样一段史料,为什么过去有人认为“他们”是指义和团呢?围攻使馆时除了清军和外国使馆人员双方,没有外人在场。所谓义和团主攻使馆之说并非来自某人的亲眼目睹,而是间接传闻。这与清政府故意散播传闻有关。清政府把攻打使馆说成是义和团的行为,为的是推卸责任,表明自己是在帮助洋人对付义和团。像顽固派主张杀尽使馆人员灭口,也出于此目的。而慈禧与洋务派担心洋人会不依不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没有接纳顽固派的要求。在清政府的导向下,义和团攻打使馆之说在民间传播开,加上义和团一向以灭洋著称,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也相信是义和团干的,更促进了此说的广为流传。后世学者推崇义和团的反帝,对使馆之战的情况未深入考辨,便认为义和团是围攻使馆的主力,导致很长时期以来,过分夸大了义和团反帝的作用。
命题人不察,袭用传统观念。事实上义和团没有那么多枪炮;使馆区不仅有洋兵,而且还有清兵守卫,义和团根本不可能靠近,更谈不上围攻。清政府对洋人就像材料中慈禧说的,既愤怒又不敢坚决还击,只好对外言称义和团围攻使馆。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加考证,便会得出失真的结论。
[作者简介]豆艳荣(1978—),女,河南鹤壁人,《历史教学》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