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毒 修复难度大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污染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阻滞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土壤污染的严峻性。特别是随着今年4月17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公布,“土壤有毒”的面纱被大尺度地揭开,紧随而至的是土壤修复的大锤在全国抡开。但目前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也被一些共性难题束缚着。场地修复事业的伤疤与“有毒”土壤在较量。
  11月18日晚,几辆重型卡车在“制服人墙”的保护下频繁进出毗邻北京南五环的北京焦化厂场地土壤修复现场,车上载着全部是发黄的渣土,除了尘土飞扬,还能间断性地闻到股烧胶皮的味道,让人有些作呕。一墙之隔的建工双合家园的547户居民为此到环保局上访。“居民闻到的气味主要是焦化厂土壤污染修复的味道。”北京市环保局调查的结果证明,这些气体主要是通过烟囱排放、挖掘运输逸散以及污染土壤治理车间的挥发。
  北京焦化厂,2006年正式停产,如今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地块。长达50余年的焦炭和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已扩散迁移至原厂房内部及地下,该地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自2007年起,对该场地的风险评价调查纳入北京市政府的规划并逐步实施。之后,修复建设方案用了4年才通过专家评审。2013年5月开始启动修复。该修复项目负责人张景鑫对媒体表示,焦化厂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独立炼焦化工企业地下污染治理项目。“焦化厂污染土壤修复规模创国内新高,困难包括厂区面积大、污染范围广、污染土方量大、治理工期短、周边环境复杂等,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尤其重要。”
  评价报告显示,污染土壤约153万立方米,污染物不同程度分布在表层土至地下18米深,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苯系物和萘,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已经超过人体正常的可接受水平,存在危害人体健康风险。
  “修复方在现场修建了5个5000平方米的膜结构大棚,说是为了避免土壤预处理过程中有害气体溢出对空气产生较大污染。”到过现场的居民引述修复方的解释,“污染土壤在密闭车间内进行破碎、筛分等预处理工作,并对挥发出的有害气体采用活性炭吸附。”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环保示范工程,却给居民、环保局、施工方等带来了无穷困扰。
  双合家园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小区,总户数7160户。当晚,一位居民向记者反映说,“我看过环评书,这种焚烧处理危险废物会产生二次污染,并且不能在居民区附近进行处理,要异地处理。”污染土壤被清挖和搅动过程中,一些污染物已开始挥发,而升温加热过程又加速了多种污染物释放,整个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污染物的二次产生与排放,异味只是表征之一。
  然而,国内尚无成功案例可循,施工联合单位首次承接大型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施工过程中污染物挥发到空气中产生的异味,引起了周边小区居民的持续抵制,由此项目不得不采取间歇式施工。但因为针对污染物的细化监测标准缺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有害物质无从评判,几方又各执一词。环保部门认为无从判定、很难监管。一位接待过信访居民的北京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自今年5月,该项目多次被责令停工。停工只是为了满足居民诉求,同时要求施工方组织修改相应的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异味扰民问题。但具体减少到何种程度,还无法量化。
  截稿前,网名为“毒气难民”的居民称,“有些邻居已经承受不住气味,搬出了小区。”
  据悉,该场地采用的是一种热脱附技术,即通过对土壤物理加热、升温方式,让污染物挥发并与土壤分离,释放出的污染物再采取活性炭等集气吸附、统一收集处理后再进行排放。这种全自动污染土壤热脱附系统,属于首战并无经验可借鉴。多位土壤修复专家却不怎么认同。“热脱附技术曾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过一个阶段,技术较成熟,但缺陷也比较明显,施工过程管控难度高,成本相对较高,属于国际上逐步被淡出的技术。”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国外目前转向原位修复的微生物降解法等技术的应用,但耗时较长。今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对热脱附技术评价为,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9.98%以上;缺点是能耗大、成本高,对处理土壤的粒径和含水量有一定要求,且尾气回收难度高,处理时会产生更多尾气或危害更大的污染物,容易产生致癌物二恶英。
  施工发生异味事件是行业内的共性难题,类似的污染地块修复问题还有很多。据报道,浙江省杭州农药厂污染场地目前仍在修复,技术方案中包含热脱附技术,在2012年修复启动后至今,因散发异味问题持续遭到周边小区居民的抵制,并为此屡遭停工、整改。原计划整个工期不足一年时间,结果两年里只完工了三分之一。
  一系列尴尬处境的背后,折射的是目前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共性难题,最亟须的相关行业标准体系明显缺位,治污环保工程的管理程序与机制也不完善。焦化厂场地修复工程事件已经把土壤污染隐藏的伤害以及修复过程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暴露在阳光下,也印证了专家那句“土壤污染是一个千年不解的难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两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而到了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而在当前人口结构中,高龄老人达到2300万人,并且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将达1.18亿。而失能老人目前有3800万人,占老年人口比重19%。  这些上亿的数据提醒着我们不得不
期刊
“夏天,河里有小鱼游动,河面上有一片一片的青蛙卵寄居在芦苇、菖蒲、水蓼之间,还有一群一群的鸭子在河中游,他们时而钻进水里,时而叼起刚逮着的小鱼,洋洋得意地向我们显摆!吸人血的马鳖时而伸直小细腰,时而攒起身子,有点可爱又有点可怕。胆大的孩子们光着脚板趟到河里逮鱼,胆小的就在河的浅水玩耍。”  这是北京一位普通环保志愿者李秀兰记忆中50多年前的二道沟河,她已近60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  昔日漕运要道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经济经过了震荡的一年,在宏观经济疲软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频频宽松,股市节节攀高后年末出现暴涨暴跌……已经到来的2015年任重道远,这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在哪里?风险又有哪些?如何应对不利因素?  《经济》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分析、预测2015年“新常
期刊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所说“世界正处在划时代的变化当中”。变革、调整和转型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面对众多风险的冲击,不仅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经济变革、调整与转型,以摆脱“复合型危机”,金砖国家也正根据内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加速推进改革、调整与转型的步伐。“金砖国家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潜力,应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如是说。  金砖合作相互均可得实惠  “金砖国家
期刊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相关商机逐渐成为日企关注的一大热点。日立、日立建机、东芝、松下、JETRO等企业率先借助“一带一路”政策带动其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的企业甚至将视野拓宽到中国西部,他们觉得在那片广褒无垠的“大西部”市场,企业能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日立:迈出全球化新步伐  这两年全球化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发生重大变化。  很多日本跨国企业将制造工厂搬迁到国外后,总公司的
期刊
抵达慕尼黑的时候,我正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  为了攒假,我花了三天时间不眠不休地赶完了一个月的稿子。而下飞机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当地的啤酒节。进了酒店大厅,一群套着露脐衫,穿着鼻环,脸上涂着彩漆的年轻人嘻嘻哈哈地给每一位进店的旅客送上一杯“Wiesenbier”。据说这是为啤酒节专门酿制的酒,只有慕尼黑当地的酒商才有经销权。但是我看了看它的颜色还是忍不住先去了趟厕所。  酒店通宵达旦喧嚣了一夜,直到凌
期刊
尽管外媒屡次唱衰金砖五国(BRICS),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则说明了金砖五国的合作已经迈入实质性阶段,绝非外界所说的“一盘散沙”。那么,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哪些领域助力金砖五国之间的合作,应该如何与五国的平衡发展接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非摆设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标志着金砖国家的合作进入了机制化的进程。  “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开始让人觉得比较虚,通过金砖银行的
期刊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2014年是波诡云谲的一年。“楼市调控”连续两年“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否在日益增强?2015年的房地产业是否风采依旧,抑或跌宕起伏?房地产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房地产业降温  提到2014年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变化,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与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执行主席、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一致向《
期刊
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结合实际,调整污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治污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实际上,自1982年国务院颁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以来,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几经变换:从“超标排放才缴费”到“凡排污者都需付费”,再到“根据
期刊
11.85亿元,27.9亿元,28亿元,62.4亿元,150亿元,1.75万亿元……这些动辄以亿、万亿为单位的数据都跟治理雾霾的支出相关,或者是已经支出的,或者是将来要支出的;有地方财政的大气治理专项资金,还有中央财政的专项支出;有2013年、2014年的支出数据,还有2013年—2015年预计支出的数据。近3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较以往更重视雾霾的治理,比任何时候都更舍得“花钱”。这些钱在普通
期刊